分享

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江山携手 2016-05-13

研究表明,文化已成为一个群体生存的前提和条件,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个体的信念、抱负水平、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正如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史密斯所说:“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著称,即有一个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走向成功的教育途径。”国内学者对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有很多认识,有的学者概括为“潜在的规范作用”、“非强制性的导向作用”、“个性发展的塑造作用”等,也有学者概括为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调适功能、凝聚功能等五大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是建立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的,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微型但最直接的“教育场”,任何人都会感受着在它活动范围内的文化浸润和这种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毫无疑问是解决班级管理缺乏亲和力,实效性差的最有效措施。

一、以生为本确立班级文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的确起到核心和灵魂作用,但这并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认同和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实施对象和基础,所以班主任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去确立班级文化的内容。

一方面,需要教师强化素质教育意识,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去构建班级文化。班级文化传递和承载着学校的价值导向和老师的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理所当然的剔除和排斥那些盛嚣社会、浸淫学校的功利、浅薄、苍白、庸俗、偏执、自虐等消极文化。作为班级运行的核心和领头羊,班主任必须摒弃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立足于学生长远发展,把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建立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依靠拼时间的应试教育。所以,班主任要特别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成才欲望的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育、学生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的提高等等。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的“致力于和平、人权、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强化民主意识,师生互动共同构建班级文化。民主不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民主的学校生活能给学生心灵和品性带来结构性、深刻性的变化,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把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主张内化为自身内在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民主首先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在呈现出明显的“成人主义”特征的学校生活中,特别需要构建民主平等、包容大气、理解尊重、信任依赖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充满个性和特质的、充满生命气息的、走向成熟但又未成熟的生命体,充分尊重,无条件关爱他们,而避免把学生“视为可供成年教师操纵、塑造的工具” ③ 陆有铨教授认为,“学生自己讨论、制定规则(纪律),实际上是自我纪律教育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学生‘学会’民主的过程,因为诸如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协商、宽容、让步等乃是成熟的民主生活的基本素养,而这些素养只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才能逐步养成。”④ 因此,不管是校规,还是班规,都要采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去制定和实施,而不要老师一厢情愿的强行推进。

按照班级建设抓住重点、条理清晰的原则,我们应该从以下9个方面的重点入手去营造“和谐人文、文明高雅、向上向善、生动活泼”的班级文化,包括:1、明确适当的班级精神;2、向上向善的班级风气;3、积极文明的班级舆论;4、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5、丰富有益的班级活动;6、清晰具体的班级制度;7、高效可行的运行机制;8、富有特色的教室文化;9、温馨整洁的教室环境。

二、班级文化需要好的保障

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在培育积极向上的班风的基础上要培养核心力量;二是建立可操作性强、人性化的班级管理制度;三是建立高效民主的运行机制。班主任对前两个做法很容易理解和认同,并且也做得很好,而对班级运行机制就了解不多,认识不到位。“机制如同基因”, “机制决定执行力”,好机制既能提高效益,又能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

建立公正透明的运行机制包括班级运行的程序、要求、反馈及调整方式等。班集体事务是学生的公共事务,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班集体的良性发展,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如果在班务处理中存在暗箱操作和不公正现象,或者无视学生民意而“独断专行”或“越俎代庖”都会侵犯学生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班级建设。檀传宝认为,“在校园和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中,学生和社会成员都会在行动中理解公共问题的复杂性,进而培养其归属感、责任感以及谅解、宽容等公民美德。⑤ 因此,在班务处理中,班主任应力避“代劳”,由操办者转变为指导者、协调者,指导学生制订出一套合理的班务处理规则和程序,然后让他们依照规则和程序自己处理。规则和程序可以有效地约束事务处理者(主要是班干部)的行为,从而保证班级事务处理的可控性和透明度。

三、实现观念到行动的跨越

班级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而不是为了“喊口号”、“装门面”,必须立足于解决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剥离的问题,促进学生从观念到行动的跨越,以认知引领和推动行动,以行动反拨和升华认知,成为“知、情、意、行”完美统一的人。例如,根据心理学研究,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性情,能调节人的情绪,能增添生活的情趣,这是人人都懂得道理,但要创设优美高雅的教室环境就需要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努力和亲力亲为了。又例如,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专注度非常重要,那么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狠抓“入室即静,入室即学”、“不是抓住每一分钟学习,而是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主动交作业,主动定计划,主动问老师,主动钻进去”等等。所以,班主任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验其事”,通过不断努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文化建设的坚守与创新

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呈现出一种犬牙交错的复杂状态。从内容上讲,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功利主义与理想主义、西方中心主义与民族主义同时存在、相互激荡。从表现形式上讲,博客和微博等网络文化、短信和飞信等通讯文化、卡通和动漫等书籍文化、行为艺术等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关注和青睐,并对主流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价值取向整合的过程,是新的教育理念取代传统教育理念的过程,是由环境文化建设起步到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评价文化和人际文化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冲击,我们要坚持党的18大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学校办学主张和自身教育主张提出并实践班级文化。

总之,“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好学生是“熏”出来的,文化育人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一种隐形的教育方式,教育需要用“文化”来支撑和引领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 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32

② 傅维利.师德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23

③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④ 陆有铨.关于纪律教育的一点思考[J].福州:教师月刊2010.6.70

⑤ 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J],《教育研究》,2010年第5

 

注:本文发表于2012年《中国西部》.教育版11月下旬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