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人文滋养教师专业生活

 江山携手 2016-05-13

我曾听见一位班主任对学生讲:“你不能抽烟了,否则被德育处抓住后会被处分的!”但他对抽烟行为的成因、危害及矫正方法不了解,不细谈,不重视,不引导,事后我跟踪发现这位学生依然悄悄抽烟。无独有偶,我们在学校教育中不难很多类似的教育困惑,例如,老师们对学生教育多以“这样不行!”“你必须按我的要求做!”“你这样做是错的,必须改正!”等硬性要求进行。又例如,同样是给学生做同样的思想工作,有的老师说的话很受学生欢迎,而有的老师不被学生所接受。

难道说我们的老师不知道应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吗?肯定不会的,绝大部分老师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不是出于功利目的或任务驱动的,而是发自内心地想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只是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是这些老师缺少人文知识背景,特别是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深厚的积累,所以很多教育过程难免会出现很多缺陷,从教育出发点来讲缺少从立足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来对不良行为进行剖析和引导,从教育手段上来讲缺少针对性和多样性,从教育语言上来讲空洞乏力和简单粗糙,结果是学生是“屡教屡犯”,老师是“屡教屡困”。

有句广告词很有意思,那就是“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想深度、视野广度和修养厚度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潜质和后劲。人文素养就是提升思想的根基,激发灵感的源泉,优化灵魂的保障,陶冶性情的武器,所以我们可以说“人文素养有多高,人就能走多远!”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以人文滋养教师专业生活。

首先, “生活即教育”,提高人文素养需要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我们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态度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例如,对理想的执著,对分歧的包容,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对矛盾的化解,对挫折的承受,对困难的磨砺等等都必须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去积累,去提升,去形成。所以,经历既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教育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资源。教师丰富生活体验,既可以提高自己认识社会、体味人生、丰富视野的作用,还可以多一些和学生的沟通和融合的渠道和共同点。所以,教师要适度扩大自己的交往圈,丰富业余生活,紧紧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不要将自己局限在学校和家庭而封闭保守。

其次,“经典蕴藏力量”,提高人文素养需要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阅读经典就是和大师对话!”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很多经典文献值得教师认真阅读,例如《诗经》、《论语》、《道德经》、《弟子规》、《史记》、《孙子兵法》等等,甚至于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包公案》等文学名著,都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我曾经读过一句话,“当你颓废时,去看看伟人的经历,去读读伟人的思想吧!你会激发新的斗志,明确新的方向。”的确如此,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必定有不同寻常的经历,有不同凡响的思想,有不同凡人的奋斗。所以,从教育者的角度看,伟人本身就是一本很耐读的书籍,本身就是一个很生动的案例,教师需要多读名人伟人的传记。

第三,“绝知此事要躬行”,提高人文素养需要在实践中内化和升华

古人做学问讲究“悟”,或者说“顿悟”,但这个“悟”不是凭空而想,必须基于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实践。例如,古人修身养性讲究“慎独”,即“居于暗室不欺心”,但他没有在实践中去经历面对各种诱惑时自己如何判断、如何化解,他又如何能做到“慎独”呢?另外,我们所获的人文知识不在实践中去应用又如何能体会到其妙处呢?所以,古人讲求“格物致知”,在探究事物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学会做任何一件事情,分析任何一件事物都要有教育的视野和思维,都要想想为什么要做?如何做更好?对我的精神世界有哪些裨益?从中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提高人文素养其实就是让我们能更好地得“道”,让教师有“慧根”,让教师专业发展有后劲。“化知识为智慧,集文化为品格”,希望每一位教育人都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人文来滋养教师专业生活。

(本文发表于2011年12月8日教育导报第三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