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科评估系列报道】学位中心关于第四轮学科评估成果及人员归属的说明

 文武不全 2016-05-13
        为了鼓励不同学科、不同单位间的合作与协同,科学评价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现对第四轮学科评估成果及人员归属说明如下:
成果的单位与学科归属
  学科评估所填成果均按“署名单位或产权单位”归属,不按成果完成人所在单位归属。同时,为鼓励学科交叉与合作,确属交叉学科的成果可按“贡献度”分别填写在多个学科(包括同一教师产出多个学科成果的情况)。
1
成果的单位归属
“支撑平台”可由批文中相关单位填写。
“教学成果奖、科研获奖、建筑设计获奖、创作设计获奖”等获奖,若获奖证书或文件中已注明单位的,可由各获奖单位填写(需注明单位数及本单位排序);若获奖证书或文件上只标注个人未标注单位,但成果通过单位申报获奖,仅由申报单位填写;若获奖证书或文件只标注个人,没有明确单位的,由获奖人目前所在单位填写(若获奖人涉及多个单位,需注明排序)。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仅限文件中公布的“单位”填写;“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仅限“课程负责人”单位填写。
“国家级规划教材”仅限文件中公布的“第一作者单位”填写;“马工程教材”可由各首席专家所在单位填写。
“专利”仅限“第一专利权人”单位填写;“专著”仅限“第一作者”单位填写。
“学术论文”仅限“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填写,若同一作者标注多个单位,仅计第一单位;数学等学科作者署名依惯例按字母排序,或在文中注明所有作者同等贡献的(此两种情况以下简称“同等贡献”),所有作者单位均可填写。若论文有多个第一作者或多个通讯作者,或论文作者“同等贡献”的,应提交论文原文,由学位中心根据署名情况确定其“贡献度”比例。
“国家级科研项目”仅限“项目主持单位”或“国家科研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课题主持单位”填写;“其他科研项目”只要有经费到账的单位均可填写。
“农作物新品种”仅限“第一选育单位”填写;“畜禽新品种”仅限“第一培育单位”填写;“新农药”仅限“第一申请单位”填写;“新兽药”仅限“第一研制单位”填写;医学“新药”仅限“第一持有者”单位填写;“林木良种”仅限文件公布的“第一选育单位”填写。
“学生体育比赛获奖”仅限学生学籍所在的学位授予单位填写。
2
成果的学科归属
  原则上各项成果均可按“学科归属度”拆分填写在多个学科,但比例之和不能超过100%;其中,“科研项目”以本学科到账经费体现“学科贡献度”,无需再划分比例。“学术论文”中,“扩展版ESI高被引论文”可以拆分填写在多个学科;但“代表性论文”和“收录论文数”不能拆分,仅统计在主要学科。
教师的单位与学科归属
1
教师的单位归属
  师资队伍原则上只能填写人事关系在本单位的专任教师,以及签署全职工作合同的外籍教师;同一教师原则上不得在多个单位重复填写。
  医科可以填写直属附属医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人员,不能填写非直属医院、临床医院、合作医院、教学医院等人员。
  学位授予单位之间“实质性调动”(签署全职聘用合同或由上级部门任命)但还未办理人事调动手续的中国国籍教师,若教师本人同意填写在新单位的(需提供本人签字的说明)可以填写,原单位不再填写。该教师成果仍可按单位署名分别填写在相应单位。
2
教师的学科归属
  对于跨学科工作的教师(教师团队),应填写在主要从事的一级学科。若确属多个学科的代表性骨干教师,最多填写在两个学科,且需注明“主要学科”和“第二学科”,供专家评价时参考。
学生的单位与学科归属
  学科评估是对具有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评估,“学生”均不包含本科生。
1
学生的单位归属
  所有学生(包括多单位联合培养的学生)仅限学位授予单位填写。
2
学生的学科归属
  所有学生均应填写在授予学位的学科,一般不能填写在多个学科;但授予双学位的学生,可在两个学科填写。
  因“学科目录调整”拆分产生的学科(如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可按学科目录调整规则将原学科学生对应到调整后的学科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