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铜镜

 海外寻瓷翁 2016-05-14
当最初一面殷商铜镜于一九三四年在安阳出土的时候,许多学者不承认其能照容,所以只称其为“圆板具钮器”。但梁恩永、高去寻、梅原末治等中外学者则从它的大小、厚度、外缘、纹饰、正面、钮等几个方面与战国铜镜做比较后认为它没有一点不符合铜镜的条件,确认这是真正的铜镜。我们认为只凭这些比较还嫌不够,因为战国铜镜至今也已不能照人了,从正面比较并不能确定它是装饰品还是可以照容的铜镜。我们说,铜镜的发明必须有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为基础,即只有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青铜制造技术,才有可能做出用以照人的铜镜。从这一标准来看,齐家文化显然不够,因为这时只处于铜石并用时代的末期,青铜铸造业尚在萌芽之中。但殷商则不同,自盘庚迁殷之后,奴隶制经济与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特别是手工业中的青铜冶炼技术有了极大提高,铸造的青铜器种类多,花纹繁缛细密,如号称青铜器之王的“司母戊大方鼎”便是殷商产物。现今已发现商代青铜容器数千件,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铜器更是数以万计。在如此发达的青铜文化基础上,铸造出用以照容的铜镜是完全可能的。况且至今殷商铜镜已有五面,不再只是以前那面用途尚有争议的“圆板具钮器”了,所以说“铜镜殷商始照人”应该不能算是过激的结论。

当然,照容铜镜发明以后,水鉴仍旧沿用了很长时间。春秋时仍有许多以水鉴容的记载,如“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王其盍亦鉴于水,无鉴于人”

(《国语.吴语》)等等,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那时铜镜已经使用,只是由于当时的铜镜使用可能还不普遍。

铜镜的铸造技术因为铜镜正面要光亮照人,背面又要刻铸花纹、加铸镜钮,所以对技术的要求就比较高,起码比铸造一般的刀剑兵器更加艰难。古代传说中有许多关于铸剑的或精美或悲惨的故事,名扬四海的干将、莫邪、鱼肠等神兵利器,无不凝结着铸工的心血与汗水,甚至生命。想来一面造型精巧、光亮如洗的铜镜也应该有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历吧!但也许是备受艰辛的铸工们不愿再听到在“干将”、“莫邪”宝剑上的凄惨故事,有关铜镜的神奇传闻竟然很少。不过我们可以相象,历代铸工们因终日劳累而布满皱纹的脸上流下浓浊乌黑的汗水,眉毛胡子烧烤殆尽,那会是番什么景象呢?正是这种辛勤的劳作,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技艺,从而制出了众多堪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铜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