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广州,相信你对沙面一定非常熟悉。同样身为万国建筑群,相比于上海外滩来说,沙面实在太小,小到你几乎半小时可以走完所有的路,不够宏伟,不够震撼,似乎走过两遍就毫无可恋。 但是提到广州的异国建筑群,你一定会想到沙面,这个曾经为中国最小的租界,如今已成为广州重要的旅游区,古树参天,极具异国风情的文物建筑成群,有许多外籍人士。这还不是它的全部,它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专属的故事,吸引着你忍不住对它进行深深了解和打听。 沙面,曾称拾翠洲,地处白鹅潭北部,与广州大陆隔着沙基涌相望,面积约0.3平方公里。因为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沙面。
沙面岛在历史上曾是英、法两国的租界,18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英法两国选中了这块珠江中的小沙洲(距离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唯一的的外贸区“广东十三行”相当近)作为租界地址,填筑成岛,并于1861年签订租约。
在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英法两国取得了在沙面岛上的许多特权,政府相关机构与企业大量移入,主要的领事馆和政治、金融组织都建立在此。 正因为此,英国人在沙面的西部盖了基督教的沙面堂,法国人在东部盖了天主教圣母堂。 沙面是全国最小的租界,这些建筑又不是单纯地西方风格,它们建在广州,是保留西方风格的同时,融入了当地特色的建筑。比如外廊建筑就是在东南亚、华南地区,为了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而产生的。 岛上的规划按照西方园林“井”字形布局,河堤、街心花园、公园和建筑行程欧陆式街区。
沙面传统上是各国驻广州领事馆的集中区,但因应领事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市内其他区域的快速发展,多数领事馆已经从沙面迁出,随着美国领事馆在2013年7月迁往珠江新城,现时岛上只剩波兰领事馆留守。 “26号黄叔家的空调修好了吗?” “我在大街3号楼顶!” 外人说起沙面的建筑总是强调其本身的名称,但这里的街坊和街道办工作人员对建筑的称呼更愿意用门牌号表示。 虽然很抽象,但不知为何,听起来比“海关大楼”、“领事馆”、“汇丰银行”更亲切。街道办好几位工作人员都说,因为大家都对门牌非常熟悉,只要一说出数字,就能马上反应到是哪栋,有什么情况需要处理。所有人都对这里的生活了如指掌,对这里的建筑如数家珍。
2013年9月24日,星巴克华南第一家咖啡大师门店——星巴克广州沙面店重新装修,正式亮相。
而说到这家独特的星巴克,每一位顾客对历史建筑改建为咖啡馆的做法都会啧啧称奇。沙面52号的二层小楼原为英国传教士公寓,属特色级保护建筑。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 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
沙面虽小,但这里绿树成荫的小道、安静矗立的雕塑,安静的画廊,都能让你的脚步变得缓慢,独享一份宁静。 请走慢一点,再慢一点...... 本文根据原地旅行及网络资料整理。 图片来源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