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振村:不能跪着读经典 |杂志

 祥语文 2016-05-16

早在1997年, 在计算机热和外语热方兴未艾之时, 因为对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的热爱, 笔者就在山东 “逆潮流而动”, 开始推广经典诵读活动。通过几年努力, 山东有十二个区县整体参与了小学生的经典诵读, 山东省相关领导还协调成立了山东中华诗文教育学会, 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以经典诵读推广为目地的省级法人社团。


将近二十年过去了, 伴随着国学热兴起, 经典诵读在中小学已是如火如荼。但是, 作为国内较早的经典诵读推广人, 我对当下国学热中的一些现象却充满了忧虑。


比如, 在各种活动中让孩子着古典衣装, 学习古人的行为方式, 作揖、 拜谢等; 比如, 把传统经典的阅读当作孩子唯一的阅读内容, 要求死记硬背, 当代鲜活的阅读内容却被屏蔽在孩子阅读视野之外, 甚至把新媒体阅读——


比如看电影、 看电视以及基于平板电脑和手机的阅读视为堕落; 比如过度强调用古人的道德来规范当代中小学生的行为; 更极端的, 一位来自台湾的国学大师, 甚至提出中国的 “四书五经” 可以解决现当代一切问题,“四书五经” 烂熟于心、 倒背如流了, 学生的综合素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凡此种种,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危险的倾向: 那就是盲目的复古和不加选择的生吞活剥。我认为, 如果这些偏颇得不到纠正, 经典诵读这样一件原本很美好的事情, 很可能会给我们的下一代乃至整个民族带来不好的后果。


置身新技术近乎颠覆人类生活的大时代, 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典,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想第一点就是全盘复古的形式主义的模仿和克隆没有什么必要。比如诵读经典未必一定要让孩子穿古人的衣服, 学习古人的礼仪。今天的孩子都是未来的世界公民, 他们需要用当下通行的礼仪和文化来对接世界。古代很多礼仪、 文化之所以泯灭, 必有其泯灭的理由, 所谓时移事易, 时空已经转换, 我们没有必要在今天的孩子身上复活这些死去的东西。前不久的母亲节, 有学校组织上千个孩子在操场上跪拜家长, 感谢母恩; 也有组织学生在大操场上同时给家长洗脚的。这样滑稽的集体跪拜真的能够培养孩子的孝心吗?在生活条件普遍提高、 脚的卫生问题基本解决的当下, 以给身体健康、 生活能够自理的父母洗脚来表达孝心显然也有些荒唐。


第二, 经典诵读必须剔除封建糟粕。传统文化、 传统经典毕竟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积累下的, 无可避免地带着各个时代的烙印, 也就无可避免地与当下的很多价值观和生活理念有冲突。比如 《二十四孝》 中的很多故事, 不但违背人性, 甚至侵犯儿童生存权力。卧冰求鲤、 割骨疗亲就不必说了, 那个郭巨埋儿最是恐怖: 郭巨怕儿子和母亲争口粮, 就想把儿子活埋掉, 来保证母亲能够吃饱饭!这些违背人性、 违背当代社会价值观的传统, 我们必须彻底抛弃。


第三, 经典诵读不能成为孩子阅读生活的全部。孩子的成长需要综合营养, 我们不能把生活在核心素养时代的儿童阅读局限在传统经典之内, 他们必须有更广泛更开阔的阅读视野, 让孩子体验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阅读形式。


那么, 我们究竟应该从经典中汲取什么呢?经典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 里面包蕴着大量的民族智慧、 民族精神, 比如, 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诚信慈悲、 与人为善、 淡泊名利、 勤苦耐劳等, 既是民族的、 传统的, 也是世界的、 面向未来的。这些元素仍然值得当代孩子学习、 借鉴。


诵读经典还有一个重要意义, 就是语言的学习。汉语是世界古老语言体系中为数不多完整保存到今天还在使用的语言之一。我们今天的白话话语体系, 它的根都在经典当中、 在文言当中。让孩子通过诵读经典, 寻找到母语的根、 母语的源头, 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孩子的母语素养, 提升语言品质。


一句话, 处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我们绝对不能跪着读经典!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 我和我的团队早在2002年就提出了一个概念, 叫 “新经典”。我们希望, 经典应当是多元和丰富的, 而非狭隘地局限在 “四书五经”里; 我们希望用时代精神唤醒和激活经典, 让经典为新生命的成长所用, 而不是局限新生命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