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的时候都被父母教育不要说谎话,而且大家都知道说谎话是一种不良行为,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说过谎,我们每天都在说谎。 Everybody lies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做过一个实验,人们在日常交谈时,他带上隐蔽的摄像机录下现场情景。统计结果令人吃惊:每人每天至少撒3个谎。说谎的内容多与情感和感觉有关,包括情绪、观点、对他人或事物的评价等,而且,人们倾向于假装正面的、积极的感觉。 心理学上对说谎有一个定义:就是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也就是说,说谎就是一种欺骗。 说谎其实是一种求生本能,是人类本能产生的一种自我防御保护机制。人天生会说谎,可以说从娘胎里出来,人就具备了说谎的“潜质”,说谎的基因已经“深种”在人的身体里。 心理学家发现,小婴儿就知道用笑容骗到大人的注意。小朋友在四岁左右,开始会判断在哪些情形下,必须说谎。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欺骗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很多动物都会欺骗。比如狐狸,当它遇到比自己厉害的熊,就会装死躲过被吃的命运。 你能接受对方说谎吗? 如果你在意的人对你说谎了,你会怎么办?你会愤怒、慌张、失望、困惑,还是坦然面对?你是揭穿他?还是去思考,是什么让他必须说谎? 其实比说谎是对是错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洞悉说谎的动机和背后的原因,提防恶意的谎言。 有时说谎,与一个人早年成长的自卑感有关。童年时受到不恰当的教育,体罚、期望过高、冷漠、粗暴等,小时候安全感缺失,感到说真话会处于危险之中,于是就会产生说谎这种防御机制,乃至形成习惯。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们便更需要从比较深的层次去了解我们所爱的人为什么会说谎。 并且,在两性关系中,如何创造让对方“可以诚实”的空間,而非执着于“揪出谎言”,将是每个人最珍贵的学习。 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说谎? 说谎有时是一种同理心的展現,很多时候善意的说谎仅仅是说话的策略,也有的谎言是因为迫不得已。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对说谎进行具体分析,很多时候说谎是一种出于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无意识行为。它反映出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一种焦虑、不安全感,是一种为了减少人际冲突而出现的退缩表现。 说谎的人一般有几种动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日常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更好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博取他人的尊敬、敬畏或者同情。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说谎因而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刚开始说谎时,由于道德感和行为的不一致,说谎者会感到窘迫、羞愧,害怕被别人揭穿,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压力。但是如果说谎者从说谎行为中获益,他便会逐渐调整自己对说谎的态度,从而缓解由于道德感与行为不一致引起的情感压力。于是,说谎者不再感到焦虑,或者开始觉得说谎“无所谓”了。 说谎行为还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捉摸。为了更好地防止谎言被识破,人们还具有自我欺骗的能力,自我欺骗使说谎行为合理化。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将说谎习惯化,是人无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消除自己的焦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建立起来,人就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出口成“谎”了。 如何判断别人说谎了? 其实每个人,特别是亲密关系中的人,多多少少都能感觉到对方是否诚实,是否对自己有所隐瞒,但是,我们仍然希望自己不会受谎言之伤,所以,你最关心的问题一定是:我如何能判断他确实说谎了?我该怎么做才不会被骗,拥有一份坦诚的关系?我又该如何对付说谎的伴侣? 美国近年研究开发出了眼球测谎仪。瞳孔是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开口,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人的主观意识无法控制瞳孔的大小变化。当一个人说谎的时候,他的内心难免会情绪波动,这时交感神经就会起作用,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等,这一切变化都是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 可问题是,瞳孔的变化肉眼很难观察出,那么我们还有那些办法? 觉得太简单?不够用? 本文来源:紫竹心理公众号 |
|
来自: atonement111 >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