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巍山彝族跟傈僳族有何渊源?

 TLB519 2016-05-17
唐·樊绰《云南志》(又称《蛮书》)卷4:【施蛮,本乌蛮种族也。铁桥西北大施赕、小施赕、剑寻赕,皆其所居之地……贞元中,南诏攻城邑,虏其王寻罗并宗族置蒙舍城,养给之。】

“施蛮”是今傈僳族先民,“施蛮”原本所居住的地方叫“施赕”,“赕”是白语“川”的意思。估计是今天金沙江沿岸的丽江、维西等地。记载里说“施蛮”城池被南诏攻破后,将“施蛮”的酋长寻罗和宗族安置到蒙舍城,即今天的巍山一带。

从上述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巍山地区早在南诏时期就有傈僳族先民迁入,但今天巍山少量的傈僳族却是在民国时期才从宾川等地迁入,而且以前的史籍中也没有巍山有傈僳族分布的记载。那么,被南诏迁入巍山的傈僳族先民哪去了呢?

巍山彝族(腊罗人)自称祖上是随细奴逻迁入巍山,而实际上蒙氏一族早在细奴逻的父辈蒙舍龙一代即迁入巍山,所以随细奴逻迁入的说法不可信。而且,“细奴逻”一名应该是白语名。

引:喜洲《故大密李公墓铭》:【小奴罗为白皇,皇乃西轧阿育王子孙】(公元1471,见《大理丛书.金石篇》第十册,页59下)。细奴逻=小奴逻,细=小。细,中古汉语读:【sei】(蒲力本、郑张尚芳、潘悟云);小,白语读【 sei31】。细,即白语的“小”。 

另:从鹤庆发现的一块明碑中,也称细奴逻为“小奴逻”,但我暂时还没看到碑文,后续再补上。

用STEDT词典查不同地区的彝语“小”的发音:贵州大方【ba21?】;凉山【a33??hu33?】;墨江【?????】;弥勒【n?33?】、南华【kho21?mo33?l?21?】;巍山【ɑ21?mɑ33 ?lɑo33?s?21?】;喜德【e???ts??33?】...均与【sei】无对应,所以肯定“细奴逻”不是彝语名,而是白语名。

南诏时期被迁入巍山的“施蛮”酋长名为“寻罗”,读音与“细奴逻”非常接近。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是被讹传的结果?即巍山腊罗人的祖先本是寻罗,之后被讹传为细奴逻?如果此观点成立,可以解释迁入巍山的傈僳族先民的去向,也可以解释为何腊罗语跟傈僳语的互通率要远远高于腊罗语和凉山彝语的奇怪现象。另据我所知,傈僳族称呼巍山彝族为“腊罗扒”,称凉山彝族为“乌达扒”,即在傈僳族的思维中,巍山彝族和凉山彝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