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单色釉瓷器鉴赏知识解读

 budaozheli 2016-05-18



  明代单色釉瓷器鉴赏知识解读

  

  洪武时期(1368-1398)

  

  洪武色釉瓷

  

  青白釉:青白釉(即影青釉)瓷器在宋元两代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洪武时期又大量烧造,造型带有元代遗风,胎体较元代略薄,砂底,釉面比元枢府瓷底釉略白,但釉色不甚干净,多含有斑点和杂质。

  

  黄釉:根据最新的考古实物资料的研究,黄釉事实上在洪武时期就开始烧造了,范例:洪武纹饰是先在胎体上刻出花纹,然后罩以色釉一次烧成,而且纹饰是凸印而非凹印,这里洪武一个时代特征。洪武黄釉属于低温色釉,釉面呈现土黄色的玻璃光泽,有点像琉璃瓦的效果。

  

  蓝釉、红釉和酱釉:明代蓝釉称“祭蓝”、“霁蓝”,洪武时烧造技术已很成熟。根据实物考古研究,明代蓝釉瓷(红釉、酱釉),通常器内施蓝釉,器外施另一种颜色,或者是器外施蓝釉而器内施另一种颜色的釉,即所谓的“二色釉”。“二色釉”除蓝釉外,另一种通常为红釉或酱釉,这种颜色釉瓷器非常珍贵,大多收藏在国外著名的博物馆内。还有一点是至今出土报告没有发现里外都施一种釉的瓷器标本。

  

  洪武彩色瓷

  

  红彩:洪武时期的制瓷业继承了元代的传统,恢复了釉下彩瓷(青花和釉里红)的烧造,而且创造出了新品种,即釉上彩瓷。在出土标本(南京明故宫遗址)中发现一件白釉红彩云龙纹残盘,器物胎质洁白细腻,白釉上所绘红彩鲜亮,龙纹纹饰风格介于元代与明永乐之间,是一件典型的洪武官窑瓷器。

  

  五彩:五彩瓷是在白釉上以多种彩料绘画的釉上彩瓷。根据出土实物资料的研究,景德镇在元代起就开始烧造五彩瓷,洪武继续烧造。在景德镇出土残片中出现青白釉红绿彩碗、盘,器物里心一般装饰折枝菊花,红绿彩浓艳鲜亮,器物底足外直内斜,内足底根有沟槽,为典型洪武瓷器。现在完整的洪武五彩鉴定器物国内几乎见不到,非常珍贵。

  

  永乐时期(1403-1424)

  

  永乐色釉瓷

  

  甜白釉:永乐甜白釉久负盛名。由永乐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创烧后,宣、成、弘、正、嘉、万各朝都有大量以永乐甜白为样本而仿烧的白瓷,对后世白瓷生产影响很大。甜白釉瓷器“甜白”是因为釉质洁白甜净,看上去与白砂糖的颜色十分相似,给人以“甜”的感觉,故名“甜白”。这只是针对视觉上的感受得出的结论,而对永乐甜白釉的胎、釉进行化学分析,得知釉子较前后时期白瓷更具“碱”(钙釉的特征)。这样能有效避免釉在烧制过程中“白中泛青”,这种特征正是形成“甜白”的根本原因。结合实物鉴定有几个特点:一是迎光透视,胎体呈肉红色,后仿品为青白色。二是含沙射影,即胎色为白中带灰,给人以朦胧之感,此为时代特征。三是侧光斜视有大小不等的棕眼。

  

  青釉有以下三种釉色:

  

  (1)翠青釉:这里永乐仿龙泉釉中呈色较浅的一种,为永乐朝独有,其色泽光润,青嫩如翠竹而得名,翠青釉的玻璃质感较强,釉中隐含密集的小气泡,制作极为精细,传世品稀少。器型多为三或四环的小盖罐,高足杯罕见,器内外光素无纹,通体施翠青釉,近来发现有“堆花”装饰的云龙纹翠青釉高足杯标本,证明光素器以外,还生产过少量带花纹的器皿。鉴定永乐翠青釉主要有两点:一是下部色深处釉厚,二是釉内气泡密集。

  

  (2)冬青釉:这里永乐仿龙泉釉中较深的一种,创始于永乐年间,以后各朝多有烧造,特点是青中闪绿,苍翠欲滴,永乐时期的器物造型有罐、碗、高足杯等,釉层肥腴,釉内分散有许多小气泡,有光素器,也有装饰花纹的器物,鉴定永乐冬青釉主要看两点:一是口沿闪白,微露胎骨,二是垂流现象。

  

  (3)影青釉:从出土文物看,影青瓷不是作为主要品种生产,数量和造型较少,所见器物仅碗一种,鉴定永乐影青瓷有三点:一是永乐影青瓷胎与宋元影青瓷相比,玻璃质感较强,故透影性强;二是其釉层较肥腴,且釉内攒聚较大、较多的气泡;三是装饰方法多在外璧刻花,常见双勾缠枝莲,上结莲形纹饰,所刻花纹线条积釉,青中含灰,凸显出纹饰的清灵秀美。

  

  鲜红釉:高温铜红釉瓷器源于宋代的官钧窑,创烧于元代景德镇,发展至永乐朝时期,已经达到陶瓷史上一个新的高度。永乐时期,景德镇工匠已经能够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避免了红釉色调不正的窑病,此时的红釉瓷器多数釉面均匀,釉色莹润透亮,鲜艳如初凝的鸡血,可说是火候恰到好处,总体来看,永乐红釉可以分为厚胎红釉与薄胎红釉两大类。厚胎红釉主要应用于高足碗这类器皿上,发色微浅,胎质细,加上施釉较厚,显得釉面坚细,器内白釉微泛青色,口沿呈现一圈整齐的青白色圈线,俗称“灯草口”,在,而另有一些口沿应因烧制过程中的氧化呈较深的青色,高足碗的底边垂流整齐。薄胎红釉如盘碗之类,多数釉面通体开片,底部尤甚,如鸡心底、墩式碗一类。究其开片的原因,一为烧结时火力不足,二为胎质酥松。多数器内釉色较暗,红中闪灰,器底白釉泛黄,口边少有“灯草口”现象,不像厚胎红釉那么明显。

  

  永乐彩色瓷

  

  黄釉地绿彩:永乐新创品种,并沿烧后世,多为盘类,内璧白釉,外璧以低温黄釉为地,刻划龙纹于黄地上,填绿彩于黄彩上,黄绿两色都很浅淡。此品种与宣德时期以后的这一品种的最大区别是:暗刻的龙身多凸起于釉面,而宣德时期以后则陷于釉面。

  

  绿釉地紫彩:首创于永乐,以绿彩为地,加紫彩于绿地上烧成。鉴定真伪最有效的方法是看紫彩是否为红中泛紫,并且是否干涩无光。如果是,则为真品。

  

  绿釉地红彩:以淡雅的绿彩为色地,加红彩于绿地上,红彩色深而厚,与淡雅的绿彩形成鲜明的反差,两者相映成趣,观之别有一番情趣。鉴定这一品种主要看红彩是否够厚,红中带黑与否。

  

  红彩:传世品极少,鉴定红彩器主要是:一是红彩红中带黑(紫黑),而且厚重,二是红彩多数有开片。

  

  金彩:传世品也极少,当前传世品仅故宫博物院青花红釉加金彩云龙纹碗和孔庙青花金彩碗。其鉴定的关键不在于“色地”是红釉还是青花,也不在于金彩所描绘的是什么纹饰,而重点在于“金彩”的呈色,如果金彩被磨损后痕迹的颜色为肉红或赤红的话则为永乐本朝无疑。如果是后仿的,磨损后的痕迹颜色则为浅黄或黄绿色。

  

  宣德时期(1426-1435)

  

  宣德色釉瓷

  

  白釉:宣德时期的白釉瓷器较之永乐朝的甜白釉瓷器,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不像永乐朝与宣德朝的青花瓷器十分相近,一直有“永宣”不分之说。宣德时期的白瓷,多是宫廷祭祀或是饮食器物,鉴定其是否有鲜明的朝代特征,如有无密集的小桔皮棕眼,即“桔皮纹”,如有则为宣德器物,另外此时白釉多署本朝暗刻款。

  

  红釉:宣德红釉器是在永乐红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为明代红釉巅峰之作。此时器物的胎比永乐朝厚。据史料记载,宣德以后红釉很少烧成,正德时期虽然力图振兴,但收效不大,到嘉靖时只能用低温矾红彩代替,直到清康熙时才重新烧出类似宣德红釉的郎窑红。正因为宣德红釉瓷器难烧,数量少,所以十分珍贵。宣德器物色泽深,胎厚实,宣永红釉差别不大,鉴定其真伪、年代的主要依据是桔皮纹、自然的牛毛纹和器物多署款识。

  

  蓝釉:宣德蓝釉又称“宝石蓝”、“祭蓝”等,是继承元代的传统品种而又进一步发展的制品,对后世蓝釉瓷器的生产产生了很大影响,清康雍时多仿宣德宝石蓝,但仿制仍不到位。鉴定宣德蓝釉器物的主要依据是:一是口沿“灯草口”;二是底釉积釉处泛青灰色;三是侧光斜视,釉面有大小不同的桔皮纹。

  

  冬青釉:无桔皮纹,多无气泡,多有款识,器物多为菱口小盘,款识用青花钴料写于盘内心。酱釉:又称“紫金釉”,为宣德仿宋代紫定的制品,色分深浅,有桔皮纹,多见水仙盆等物。清代康、雍多仿制,宣德时制品与康、雍时的仿品最大区别在于,通过釉面磨损的地方可以看见,宣德酱釉下面有层黑釉,而康、雍时的仿品则没有。

  

  黄釉:有两种上釉方法:一为在涩胎上直接上釉;二是白釉上再上低温黄釉烧成。宣德朝黄釉多用第二种方法,多为盘、碗器物,黄釉泛桔皮纹为鉴定关键。

  

  仿汝釉:宣德首创,明代除成化以外都无此产品,直到清雍正才有这类制品,与宋汝窑很不相同:一是器型为宣德时代特征;二是釉色用钴成色,而不是宋汝窑的铁;三是署本朝年款。

  

  仿哥釉:其釉不太光洁,略有油腻感,也有桔皮纹,但无“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的特征。鉴定时多观察器物造型是否具有宣德朝厚重浑圆的特点。

  

  仿钧釉:宣德首创,底部多为成化朝时的“糊米底状”,器型多为本朝的盘、罐,无“蚯蚓走泥纹”和无“龟背纹”为鉴定的要点。

  

  青金蓝釉:也称“洒蓝”,以前多认为其为高温釉,通过实物调查可确定为低温釉,此为鉴定其时代特征的要点。

  

  宣德彩色瓷

  

  五彩:以前专家认为多种釉上彩器物最早始于成化的斗彩,直到在西藏的萨迦寺发现明代青花五彩官窑碗后,才揭开了宣德五彩的神秘面纱。鉴定宣德五彩主要是看“彩”,仔细观察得出:彩分红、黄、绿、紫四色,红彩泛黑,黄彩浅淡,绿彩绿中浅黄,紫彩微褐无光,当是成化斗彩“姹紫”的前身,此为宣德五彩的时代特征,可作为鉴定重要的依据。

  

  红彩:明代红彩普遍认为始于宣德,但从南京出土的洪武红彩云龙纹盘以后,可以发现洪武时的红彩较黑紫,宣德时则较洪武时光艳不少,虽然仍是红中带紫,但其色中仍旧透着一股清新之气,显得较为恬淡。

  

  青花红彩:于烧成的青花上画红彩低温烧成,其红彩闪黑,少有光泽,可作为鉴定依据。

  

  青花金彩:与永乐时无大差别,鉴别的关键是看金彩的脱落处呈色红绿与否。

  

  白釉酱花:宣德新创品种,是在内白釉留出部分胎体,填入芝麻酱般的色料低温烧制而成,其与后世的同类产品最大的区别是宣德时酱釉凸起,后世反之。

  

  黄釉青花:宣德新品种,是在青花瓷器上加黄釉低温烧制而成,以后各朝都有烧制,其釉上显露的“桔皮纹”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宣德黄釉青花器物的重要依据。

  

  成化时期(1465-1487)

  

  成化色釉瓷

  

  仿哥釉:成化仿哥釉较之宣德仿哥釉,仍微带有桔皮纹,但釉面的亮度大大高于宣德仿哥釉,所属的本朝年款也很有时代性,以上几点都可作为鉴定依据。

  

  白釉:无桔皮纹,白度较宣德白釉更向灰发展,多见碗,足高深,口沿圆滑不锋利。

  

  红釉:与宣德红釉一样,有明显的桔皮纹,署本朝年款,如盘、盘心微凹陷。

  

  黄釉:多见碗、盘,圈足较宣德、弘治朝都高,足的宽度较宣德时缩短,黄釉十分浅淡,往往能透过黄釉看到下面的白色胎釉,多署本朝六字青花双圈款。

  

  蓝釉:成化时的蓝釉瓷器,多数为小件的盘、碗,蓝釉往往泛黑色,个别有“桔皮纹”现象。

  

  酱釉:此为前朝制品的延续,有别于前朝制品,酱釉是凹于釉面的,此为鉴定依据。

  

  成化彩色瓷

  

  斗彩:成化斗彩又称“填彩”,其纹饰画面细腻、生动,色彩柔和明快,用色丰富,为明代彩瓷之冠。其特征:釉下青花勾勒轮廓以后,在釉上施各种彩料,以平涂手法施彩,画树往往只画阳面,没有阴阳向背之分,花朵只绘正面,无反侧之别,人物衣着都是有表无里的一色单衣,山石也无凹凸之感,干枝不皱皮,花朵多为一色。当时的工匠为了改变这种单调色彩,就发明了在花朵上用其他色彩填心的手法,如黄花红心、红花绿心、紫花黄心、红花青心、青花红心等等相互搭配,用以凸显花朵的层次感。成化斗彩多施于小杯、小盏、天字罐上,其器物的底釉多有密集的气泡,观之如云雾朦胧。本朝的年款在这种釉面下往往显得朦胧,不清晰,观之别有情趣。成化斗彩瓷器胎质细薄,往往能光影见之,后世仿品往往在器物这一环节上出现漏洞,不是胎体过厚,就是太过规整,失去了当时的味道。

  

  三彩:出土器物只见于上海博物馆的鸭型香薰,绿、黄、紫彩相互搭配,年款以方形双框写于器物底部为其特点。

  

  青花红彩:多画于九龙闹海盘、碗和海八怪高足杯上,红彩红中泛黑紫色为其时代特征。

  

  青花绿彩:勾青花边框,嵌绿彩,绿彩多闪黄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孔雀绿釉青花:此品种为传世品中年代最早的,传世器物为上海博物馆的成化孔雀绿釉青花鱼莲纹盘,盘的底釉灰色浓重且泛黄白色,孔雀绿彩中泛青色为其鉴定要点。

  

  黄釉青花:青料用的是江浙地区的“平等青”,故呈色淡雅,罩上黄釉烧成后往往青花泛黑,另有一部分泛青绿色,犹如青苹果之表皮色,值得注意。

  

  五彩:成化五彩制作精细,多施于小型器物上,如罐用红、绿、黄、紫等彩,个别器物还用孔雀绿,红彩往往不太光亮,厚薄适中,绿彩鲜嫩透亮,绿中闪黄色,黄彩多半透明状,黄色浓厚无光。

  

  弘治时期(1488-1506)

  

  弘治色釉瓷

  

  黄釉:我国传统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颜色釉。从汉代开始,历代多有烧造。明代以前的低温黄釉均施于陶胎上,且色调多为黄褐色或深黄色。明代景德镇生产的低温黄釉瓷器则为瓷胎上挂釉,呈色深浅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趋于明黄色。自明初至明末万历年间,未停止生产过,到弘治时,低温黄釉的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弘治黄釉较宣德、成化颜色要鲜亮,且深不少,较之正德黄釉,则又淡一些,属于深浅适中。此时的黄釉多施于盘、碗上,圈足较宣德、成化时期明显变矮,并且向底内收,胎釉交汇处往往有一丝较为浅淡的火石红,另外盘碗之底釉多呈现如湖水绿色般的青灰色。

  

  蓝釉:多见于碗、盘上,另有尊、爵器皿,此时的蓝釉较成化时期肥厚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无桔皮纹,蓝中泛黑的程度较成化时更重,往往一眼看去黑色的比重大于蓝色。另外盘碗的圈足较之前朝,也相应缩短,向底心内收,仍不时有凹陷的现象。

  

  茄皮紫釉:此为继承并发展中的优良瓷器品种,多数呈黑紫,紫微发亮,见施于盘上,其余特征与黄釉差不多。

  

  白釉:多为碗,胎体较成化时更薄,釉色白中泛青,平净光洁,圈足矮。

  

  弘治彩色瓷

  

  五彩:继成化以后,弘治官窑也生产这一品种,造型以盘、碗为主,所用彩色有红、绿、赭、黑、孔雀绿。与嘉靖、万历浓艳的五彩相比,其色调淡雅,绿色浅淡,微微闪黄,纹饰亦柔和舒展。

  

  黄绿紫三彩:故宫博物院有弘治三彩缠枝牡丹纹高足碗,与成化时期的器型相同,釉面无光亮。另有釉面较光亮的三彩瓷器,佛座像:刻有“大明弘治六年”款识,器物外形、色彩、纹饰、线条都柔和。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外绿釉里黄釉的撇口盘较为新颖。

  

  金彩:弘治时多在黄釉、蓝釉、茄皮紫釉等的尊、爵、盘之类大型器物上饰金彩,尤其是黄釉金彩更为光彩夺目,富丽堂皇,其金彩纹饰多绘弦纹。

  

  青花红彩:这类器物多数不署款,常绘海水、海兽、龙纹、鱼藻等图案,其青花闪黑,红彩浅淡鲜亮。断代时,应综合红彩的不同色调、器型的差异和其他方面的特征,进行细致精确的分析。

  

  黄釉青花:此品种从宣德沿烧至嘉靖时期。弘治时的黄釉青花盘,其黄釉凝厚光亮,青花色调黑蓝,器型与纹饰与前后各朝基本相同。盘心绘青花桅子花,围以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子,盘外璧为缠枝花。如遮盖其款识,往往很难辨别朝代,但宣德、成化瓷器多为边款砂底,而弘治、正德、嘉靖瓷器均为釉底写款。

  

  黄釉绿彩:所见此类弘治瓷器多为盘、碗,器外以黄釉做地,以暗刻工艺处理龙纹,不同于宣德、成化时的凸印法,所填绿彩淡而闪黄,器里多为肥腴的灰白釉。后仿品器里白釉闪青,欠润泽,造型呆滞,釉面色泽不及真品娇嫩。总体而言,此品种在明代各朝中算十分精致的。

  

  正德时期(1506-1521)

  

  正德色釉瓷

  

  红釉:正德时期此品种较为少见,其色调大多不纯正,往往使人感觉很灰暗。所见器物多为碗、盘之类。

  

  蓝釉:其釉蓝中泛黑,垂流釉的薄处显白,有丝状痕。常见器物有大罐、梅瓶、盘、碗之类,胎体较厚重。

  

  豆青釉:此品种釉色较浅淡且闪黄,还有与青花合饰一体的器物,见有豆青釉暗刻缠枝莲纹碗和外豆青釉里青花麒麟花口盘等。

  

  黄釉:其色调比弘治时期的略深,胎亦加厚,多数署四字款或六字款,或者无款,器底釉比弘治时更显青色,所见器物以盘、碗居多。器底的釉色鉴别,浅灰青色者为弘治时期的,亮青色塌底者为嘉靖时的,按此便可做出区分。总之,正德时有单色釉瓷具有明显承上启下的时代特征,是明代单色釉瓷器由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一个转折点。

  

  正德彩色瓷

  

  青花红彩:此品种见有青花海水红彩兽纹盘、碗,与成化、弘治时期的相类同,碗多为鸡心式。红彩略显娇嫩,青花蓝中微紫。

  

  青花地黄绿彩:此品种罕见,见有一件署正德年款的撇口碗,以并不匀净的青花为地,淡描云龙,龙身饰以黄彩,龙纹和云纹填以绿彩,款识围有黄彩双圈,甚为别致。

  

  黄釉青花:正德黄釉青花果盘承袭前朝规格,但黄釉比宣德、成化时期的色重,而与弘治时的大致相仿,青花色泽仍显黑蓝。除传统的大盘外,还出现了与撇口大盘图案相同、口径略小、直径为21厘米的收口盘及直径为25厘米的缠枝莲收口盘,颇为新颖。

  

  斗彩:正德斗彩瓷器因施彩工艺不同,而形成两种风格:一种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加彩夔龙纹碗为代表,其纹饰中青花所占面积较大,红绿彩浓重;另一种以斗彩三足圆洗为典型,于青花缠枝花纹饰上填黄绿彩,色调淡雅。这两种青花填彩,是属斗彩还是青花红绿彩,因界限并不严格,故名称常混用。若以勾勒填彩的工艺技法判别,可称为斗彩。

  

  五彩:正德时,在白釉器上直接加五彩纹饰的工艺,采用较广,而在青花器上加五彩者较少。后一种工艺至嘉靖、万历时才趋于大盛。正德白地五彩瓷器多用红、黄、绿彩。红绿彩虽不浓重,但因釉面厚润而显得油腻;绿彩多为翠绿及孔雀绿,浅淡且闪黄。此时常见的纹饰有八仙、仕女人物、龙纹、荷莲、鱼藻、花朵、葡萄等,其画风介于弘治时的柔和及嘉靖时的奔放之间,色彩也与弘治和嘉靖时有相似之处。这类白地五彩瓷器,民窑瓷器有梅瓶、香炉、香筒、高足杯、诸葛碗、盘、碗,而官窑作品有署官窑款的龙纹盘与花鸟纹盘。

  

  白釉红彩:弘治、正德、嘉靖时都有此品种。较多见的是红彩四鱼纹盘和阿拉伯文盘,少见□类。色调纯正鲜亮,纹饰简洁。

  

  白釉火石红:此种装饰工艺宣德时始有,弘治、正德、嘉靖三朝时最为流行,以后则少见。正德时期这一品种的造型、纹饰、工艺均同与前朝,鉴定靠款识。

  

  嘉靖时期(1522-1566)

  

  嘉靖色釉瓷

  

  白釉:除一些粗糙器外,大部分白釉瓷器堪与永乐甜白釉相媲美,其器型有的与永乐瓷器相似,釉面亦肥厚光润,并泛乳白色。其中嘉靖仿洪武和永乐云龙纹盘、碗釉面光洁,无桔皮纹,亦暗印龙纹。常见的白釉瓷器除盘、碗外,还有梅瓶、太白壶、方罐、杏圆扁壶、双耳炉、墩式碗等。

  

  红釉:釉色多不艳丽,呈浓重的褐红色。所施文具类,造型敦厚,釉亦肥腴,风格古朴。

  

  黄釉:其色调较前朝略深,釉质肥厚,釉面不平,色调都很鲜亮。黄釉下有双线或单线暗刻花纹,花纹刻线翻有毛边。器物以盘、碗、高足杯、碟、罐为多。款有青花和暗刻两种,或带双圈或不带。

  

  蓝釉:色调浓处泛黑,稍浅处泛灰,釉面都很光亮。常见有葫芦瓶、扁瓶、罐、洗、炉、执壶、盘、碗等。

  

  孔雀蓝釉:常在制好的素胚上直接挂釉,或在白釉器上二次挂釉烧制,都为低温釉,在素胚上直接挂釉的,其釉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瓷器中,多见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

  

  酱釉:此时的酱釉色泽较浅,釉面中光亮及暗者皆有,后者往往是出土或使用所致。

  

  瓜皮绿釉:釉面绿中闪黑,光素器与暗刻花纹器皆有,多数无纹。清康熙时喜仿此品种中署嘉靖官窑款的缠枝莲浅碗,但真品外璧间有凸起的弦纹,胎薄而釉亮。仿品署伪款或不署款,釉面及纹饰均不及真品自然。鉴别时,可根据釉面的明亮程度及纹饰的风格来区分、断代。

  

  茄皮紫釉:此品种有深浅两色:深者呈黑紫色,施于大盘、大碗等大型供器之上;浅者似未熟之茄皮,呈淡紫色,此类釉色多见于比较精细的盘、碗。

  

  嘉靖彩色瓷

  

  五彩:嘉靖时期十分流行,色调纯正,绚烂多彩,并以红浓绿艳取胜。其制作之精者,可与杰出的永、宣青花并称为宝。此时的白釉地上直接绘以五彩的器物,胎体不如以前规整,釉面亦不够细润。其中红彩艳丽,多用黄彩扎红,使红黄色重叠,呈现凝重、柔美的橙红色调;黄彩似用蜜腊;绿彩为大绿、淡绿或浅孔雀绿。色彩对比较为强烈,十分醒目。饰以青花纹的五彩瓷器,因青花色调浓郁,所以更能衬托彩色的明净雅致,如五彩云鹤八吉祥罐、五彩凤穿花花盆,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紫。

  

  斗彩:嘉靖斗彩瓷器制作比较精细,其器型和纹饰等多与成化斗彩相似。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斗彩子午莲纹盘,盘底画折枝牡丹,花心黑彩开光,署嘉靖款识,仿成化斗彩的效果甚是逼真。

  

  三彩:此品种色调浓重而沉闷,不够鲜艳、匀净,显得古旧。胎体上多为粗线条的暗刻花纹装饰。其施彩或色地上绘以红、绿、紫彩,或在色地上绘以黄、绿、紫彩,也有留出白地作局部图案的。常见器物有梅瓶、大罐及绣墩等。

  

  金彩:此时广泛使用金彩,常在矾红地彩器及蓝釉、红釉、瓜皮绿釉、黄釉、白釉、赭釉上使用。虽金彩线条纤细,但装饰画意却显粗率。所见器物有葫芦瓶、罐、执壶、碗等。

  

  矾红彩:红中发黑如干枣之色,釉面刷痕明显。器物多薄胎,盘、碗的底足窄小,有塌底现象。此类发色浅淡者为“抹红”。

  

  白釉绿彩:嘉靖时此品种中的绿彩很纯正,不像以前的绿彩多有闪黄的现象,除刻填绿彩龙纹的装饰外,也有以黑彩勾画纹饰轮廓线的。

  

  白釉黄彩:和孔雀蓝彩、孔雀绿彩一样,也是单独用黄彩来描绘纹饰。黄彩浅淡,饰以龙纹,不用其他色彩勾勒轮廓线。器物有盘、碗,为仿成化和作品。

  

  黄釉绿彩:嘉靖时期此品种较以前多见,但黄彩不及以前匀净,且多杂质。常见有方斗杯、盘、碗、高足杯、圆盒、罐等。刻填的绿彩纹饰,有凤穿花、龙凤、缠枝花或八子等人物。

  

  绿釉黄彩:是相反于黄釉绿彩的品种。两者器型、纹饰大体相同,绿彩深浅不一。

  

  隆庆时期(1567-1572)

  

  隆庆色釉瓷

  

  黄釉:比之前朝色调较为浓深。釉面虽肥厚光润,但厚薄不匀,略欠平整,是入火烧制时形成的滞留现象。透过釉面,时常可见单线勾划的暗刻缠枝莲纹,图案粗率。因黄釉覆盖较厚,多数器皿花纹模糊不清。底足仍有独特的亮青釉。

  

  白釉:釉质肥腴纯净,釉面洁白光润,色调分白色和白中闪青两种。底足釉面与嘉靖时的一样,亮青色明显。此品种器物中,刻花及光素器皆有之。

  

  隆庆彩色瓷

  

  青花红绿彩:以青花为主,辅之以红绿彩纹饰,纹饰布局显得密麻零乱。此种画风在万历朝更甚,几乎见缝插针,无隙不入。

  

  五彩:隆庆五彩瓷器也与青花器一样,同臻极致。此时红、黄、绿、紫各色都极为鲜艳,只是褐彩较嘉靖时浅,色调纯正,对比强烈,加之以浓艳的青花相烘托,显得五彩缤纷。

  

  斗彩:此品种仍追摹成化斗彩的效果。所见隆庆斗彩鸳鸯荷莲纹盘,纹饰及色调与成化斗彩同类器相仿,但署隆庆款。

  

  青花红彩:有青花水纹红彩龙纹的盘、碗,亦有相反装饰的红彩水纹青花龙纹的盘、碗,青花色调艳丽夺目,与鲜亮的红彩相映成趣。

  

  万历时期(1573-1620)

  

  万历色釉瓷

  

  白釉:万历时的素白釉瓷器并不多见,因五彩瓷器盛行,白釉瓷器多是未施彩的半成品。所见的白釉器物,釉面大都洁白、平整、光润、凝厚,例如上海博物馆万历白釉瓶。万历圆器中,盘、碗之类制作较好,并多署官窑款,无款的白釉器制作粗糙,如镂雕小碗类,多为细砂拱璧底。琢器中,大件瓶、罐类釉多不平整,器型不规整,底足处理也不细致,纹饰线条浅而柔和,无犀利感。

  

  黄釉:其釉色浓深,釉面肥厚。此时并存两种施釉工艺,一种是以白釉衬底覆施黄釉,另一种是于毛胎上直接施釉,后者多隐现小黑点或血丝状小红点。所见碗类,多不规整,碗璧与嘉靖时的相比略厚且较高,有刻划纹饰的,亦有光素的,有的内璧施白釉,暗刻纹饰均同于万历白釉瓷器。

  

  蓝釉:釉面光润,蓝中闪灰色。多见盘、碗之类。除通体施蓝釉者,无款的蓝釉器物,应以各时期蓝釉瓷器的器型和底足特点来区分。

  

  仿哥釉:盘、碗等圆器类不规整,胎体较薄,釉面欠光亮,多开细碎片纹。梅瓶、槌把瓶及葫芦瓶等琢器类,釉面灰白,不光亮,有圆形口、花瓣口和酱黄釉口,底足一般为平砂底,器身多以铁泥釉花、酱色花或青花开光为饰。

  

  万历彩色瓷

  

  哥釉青花:这类器物大多胎体粗糙厚重,衔接痕迹明显,底足处理多不规整,釉面闪米黄色或黄色,开片纹路并非为常见的黑色,而是粉红色。青花色调为蓝中泛黑或发灰的回青色。常见用白花、赭花堆出简单的图案装饰,如松鹿、花蝶、蟠螭等。堆出的白色、赭花开片不明显。

  

  五彩:万历五彩久负盛名,深受国内外的珍视,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因而也具有很大有经济价值。它曾大量地流散到国外,早已为世界各国的中国瓷器爱好者所熟识,日本人尤其重视,视若国宝,而且件件立档,作为重要文化财富而登记在案。

  

  万历五彩的胎体厚重,有歪斜和不圆的现象,尤以镂孔瓶、盒更为明显;由于瓷土淘炼不精,胎质略显粗糙;大件器物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迹明显,器足多斜削并留有刮削痕迹;盘、碗底向下凹。一般中小器物,则制作得很精致、规范。

  

  釉面乳白莹润,但与嘉靖、隆庆时相比已略显逊色,万历后期釉面稀薄而呈青白色。

  

  彩色的色调对比都很强烈,较嘉靖时的更加浓艳凝重,大红大绿,有华丽之感。多用釉下青花做局部图案或勾勒轮廓。早期青花色艳,中期色调则晦暗,晚期更为浅淡。较多采用开光图案和镂空工艺,为此时五彩瓷器的又一特点。

  

  绘画技法幼稚,图案不规整,线条虽细,却很繁密。纹饰以青花双线勾勒轮廓,然后填彩的那种,其彩色常溢出线,致使纹饰显得粗率模糊;所画人物形象不是上身过大,就是下身过小,比例失调,所绘人物既不生动,也不严谨,形象欠缺气魄,仅以浓烈的色彩取胜。

  

  万历五彩大型器物很多,但完整的较少。如比较常见的大缸与花觚之类,胎体厚重,瓷土粘接不牢,接痕处常有断裂,或因冰冻而破裂。中小器物常见有盘、碗、盆、盒之类。万历时期的蒜头瓶有青花瓷器也有五彩瓷器,瓶上所画荷莲,为宣德、成化官窑彩瓷纹饰演变而成,易于辨别。成化以后各朝,这种固定纹饰大体相同而微有差异,故此类图案的盘、碗,如不仔细观察对比辨识真伪,往往不易辨别其时代。

  

  天启时期(1621-1627)

  

  天启色釉瓷

  

  白釉:这类器物造型较规整,釉面白中闪灰,施釉很薄,常见盘、碗,底足很粗糙。所仿前朝制品如永乐薄胎暗花白釉碗,器口多施黄釉。

  

  天启彩色瓷

  

  五彩:天启时的五彩瓷器,一般色彩鲜艳柔和,淡雅宜人,构图疏落有致,不如嘉靖、万历时的彩瓷色泽浓重。如常见的荷莲蜂蝶一类五彩盘,色彩亦很雅致。这类轻淡彩瓷,胎体都较细润。此外有些比嘉靖、万历时色彩更深重浓艳的粗糙器物,画笔粗放,色调沉闷,红色为黑红,绿色为黑绿或黄绿,施彩随意涂抹,厚如胶漆,并不鲜亮,同时,青花色调浓重发黑,器足不规整,并常有粘砂,青花款识色调也为铁黑色。还有厚胎的白地五彩瓷器,施釉较厚,多有酱黄釉口,器足处理圆润,可见削痕,多有标记款识。此类器物有六方或海棠式折角小碟等。至于具有日本工艺特色的五彩瓷器,施彩浓淡相间,器型多为六方、八方、绘有山水、花鸟、人物等纹饰。

  

  崇祯时期(1628-1644)

  

  崇祯色釉瓷

  

  黄釉青花:只见有一种画缠枝莲纹的小双耳罐,青花纹饰及“大明崇祯年制”款识不清,呈黑褐色;黄釉质粗而不纯,色浓而不均匀,底面仍为青白釉。

  

  崇祯彩色瓷

  

  五彩:崇祯时的五彩瓷器,处于明末清初的交替时期,多带有日本艺术风格,比如撇口盘,其器足粘砂,釉质肥厚,酱黄釉口,相比嘉靖,万历的色调浅淡。

  

  三彩:此品种在崇祯朝不是很多见,代表作品为黄地三彩龙凤纹大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供器一类,器型不规整。器里满绘凤穿花纹,画意草率,其黄釉不匀净。器外璧绘有仰覆荷莲纹,并留出富有时代特色的长方开光,框内书以供养年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