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把草原“搬”到了北京

 老鄧子 2016-05-18

山谷   李立祥作品


极地放歌

文\陈人杰


我要在蓝天白云的极地歌唱

我要让帐篷成为一首歌
牛羊成为另一首歌


我要在高高的雪山上歌唱
让哈达缠住心跳
让血液浇灌青稞


我要用揉搓酥油糌粑的手揉搓灵魂
用掌心打磨一首歌
用指纹印出高原人的勋章

用胸膛融化大地的冰霜


我要唱出旷野的呼唤、神鹰的风采
我要唱出牧羊人鞭儿的柔情、牛粪的味道
我要把甘露唱进荒原
我要将冰魂唱出雪山唱出草原的牧歌
让草茎系住蓝天的辽阔
让孤旅化作温暖的炊烟


我要用滚石磨出音符
用磨炼雪莲花的冰霜磨炼信仰
熊熊燃烧的苦胆在锻造一个民族的铁
这铁像极地的阳光缭绕飞翔的心


喜雪   李立祥作品


上都郭勒   李立祥作品


秋营地   李立祥作品


南苑牧马图   李立祥作品


敖包祭   李立祥作品


   李立祥作品


牧马人   李立祥作品


静夜   李立祥作品


跤手行   李立祥作品


家园   李立祥作品


出牧   李立祥作品


冬牧场   李立祥作品


草原人家   李立祥作品


冬韵   李立祥作品


祈福  李立祥作品


唐人打马球   李立祥作品


草原跃马图   李立祥作品


白马驮经图   李立祥作品


师友辑评:


笔墨凝神。“你把大草原搬到了北京。”


——廖静文原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李立祥的作品强调个人的生活感受,在作品中注入了强烈的情感,题材多样,用不同的手法表现,时静时动,给人以朴素真切之感。佛学中讲明心见性与顿悟和渐修,艺术也是一样,需要悟出真谛,人生也要悟到真理,这样才会有所得。李立祥正是紧紧抓住艺术最基本的道理去悟,抓住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创作。


——王明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画院院长)


李立祥的画是他的心灵与草原沟通的路,草原在他的眼中是辽阔、沉寂、宁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草原和他心灵的联系,有如蒙古族的长调,绵延不断。他的画也如长调,单纯、有韵味,而又饱含深情,如溢出的奶酒。


 ——孙志钧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丹青向草原

 文\李立祥


我热爱那片绿色的草地,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关注得越发深沉了。


如今,虽然身在京城,但内心依然在那草原深处,依然从往事中得到启示。历经的岁月让我的画笔选择了草原,也成为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诸多画者心灵的家园。

 

记忆与思索


我时常扶案面对宣纸思索:草原浑茫、宁静、开阔、渺远。如何使草原与牧人的形象不只停留在直观的表现上,而是使其内在的精神得到升华?这不仅需要辛勤的笔墨实践,更需要对草原文化深层的认知。在草原的数年间,自己时常行走在草原深处,草原的日出日落、草地上的牛羊、纯朴的牧民使我感念。要知道,在缺少相机的年代,为牧民画一幅肖像速写,他们会特别高兴。蒙古包内住上几天,临行牧民从包外的铁皮箱子内拿出奶豆腐、黄油送给我。其实,我除了有阿拉坦合力的草地经历外,还曾经陪同盟里、自治区等地的老师王济达、郑霞秋、乌恩、牛远久等走过乌珠穆沁的沙麦、宝力格、额和宝力格等地。独自走过浑善达克的罕克拉、高格斯台、扎格斯台等地。其中打草,挤牛奶、马奶,洗羊,尤其是家庭主妇边缝制毡子、枕花、摔跤比赛的套裤,边话家常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存留的数卷速写中,有的上面还有当时牧民的签名。如今,我每每翻看这些速写,有如回到了当年。


我感觉,牧人的心底是多彩的,虽然他们不善于以言语表述;草原的色彩是灿烂的,尽管冬月一片洁白。年复一年,在外人眼里,牧民们依循季节规律,简单地重复着草原上的牧业生产,其实,牧民的生命轨迹十分符合大自然的规律。


生活的经历使我看到:草原是百草的故土、百鸟的天堂、牛羊的家乡。多少年来,牧民敬畏自然、感恩自然、善待自然,共荣共生、和谐相处。他们以牛羊为伴,辛勤地劳作着,过着自给自足的平静的生活,没有攀比,没有奢望,极静中蕴涵着无限的崇高与博大。记得我初到草原的那几年,蒙古包周围牧草葱茏,草原上的路也多是牛车、马车轧出来的。牧民从夏营地搬到冬营地,离开的营地都会填好灶火坑,恢复如初。牧民敬畏自然、善待生灵是发自心底的,代代相传,使草地得到休生养息。


暖融融的创作班


一年又一年,当悠长深沉的蒙古长调回响在耳边时,久远的记忆从心底缓缓升起,像清凉的风吹过。最该记述的是当年锡林郭勒盟举办的美术创作班,临时抽调的专业与业余美术人才较多,在盟所在地的宾馆或服务大楼内集中创作。东乌珠穆沁有那木斯来、杨刚、陈继群、张乃勇、徐新华、马迅和我,西乌珠穆沁有王志远、孙志钧、黄继光,苏尼特有王铁民、孙海晨,阿巴嘎有英小乐,太仆寺有于春时、刘玉文、孙翠清、陈宝生、董俊,还有盟所在地的萨纳巴特尔、若希、刘英海、李册、全继昌、孙明、王树广、杨友涵等。大家聚在一起,在包世学、程锐等老前辈的指导下,进行美术创作,以参加盟、自治区、全国的美术展览。当年,大家都习惯称之“老包”“老程”,当然还有“老萨”“老那”等。一年挨一年或者隔年一次的创作班上,创作的多为工笔人物画,还有杨刚的油画、木刻,新华的剪纸等。大家有的来过一两次,有的参加过五六次。老包、老程对大家的生活关心备至,在创作选题和技法上给与细心的指导,老萨、若希、李册等多数时间在单位创作,但也每日都来,大家互相探讨、切磋技艺,时有谈笑,气氛和谐。记得自治区的画家旺亲、金高、张扬等也专程到创作班观摩草图,虽然创作受着诸多条件的限制,但那氛围还是暖融融的。我从中感受着草原文化的精髓,那流观草原生命的运动意识,那天地云水交融的包容意识和周而复始的永恒。


在心中的草原上神游


我虽然离开草原多年,但那一方水土上和谐的人际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真是挥之不去。席慕荣席慕蓉在《珍惜梦土》一文中说:“仿佛是一片梦土,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在悠远的时光里成为一种温暖的依靠。”我想,艺术创作是要有生命活力的,艺术的生命在于原创性,创作时心中那种原初状的东西甚为重要,其最高境界是与自然的融合。“草原寻梦”是我创作的母题,我的所思所感印入我的记忆里。今天的草原,虽然有的已经失踪,有的已经消融,但我要以画笔去追寻那紫色的梦。我每每在作画时总是有一种心境,一种能够触摸到草原气息的心境。我的画笔在心中的草原上神游,注入熟悉的记忆,在与草原融合的墨线流程中尽情丰富着画面,这是“温暖的依靠”。恍惚间,我似乎闻到了清馨的草香中夹杂着牛粪或羊粪的味儿,听到了咩咩的羊叫声和马群驰骋所发出的隆隆的声音。我知道,仅有生活还是远远不够的,艺术家不是记忆的追述者,因为记忆不可能完满,而应是理想的创造者,水墨画是艺术家心绪的物化。我力求追寻草原的灵魂与神韵,并使之自然转化为宣纸上的笔墨结构,使我的神思与草原互动。


其实,作画的过程是写心的过程。画草原,要求艺术家将自己的灵魂与草原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之境。即以心交天地,以情动造化,心若止水,物与心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草原文化散发着强健的生命气息,草原的生活不设防、不雕琢,真挚、透明、清澈见底。我力求从草原质朴的生活画面中去挖掘,以呈现精神,追问大朴不雕的本质美。“佳木葱茏而可悦,丰草绿缛而争茂”,笔下幻化的应是一片纯净的土地,一抹绿色的草原,那是远去的牧歌。


走过了,方显其珍贵


冯骥才在谈到作家的生命时说:“其实作家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肉体生命,一个是艺术生命。生理和肉身的生命是物质的,一定会老化——但艺术的生命却不是这样,因为艺术的生命是精神的、情感的、思想的、创造的,不一定和肉身的消长同步。只要手中的笔是激情的、发烫的、鲜活的;只要对社会人生心怀兴趣与责任,作家的生命依旧如日中天。”画家亦然,只要你诚心诚意、坚持不懈。《吉祥经》云:“八风吹不动,无忧无烦恼,宁静无污染,视为最吉祥。”数年来,我多数是利用工作之余画画,画题还有京城雍和宫和传统题材的作品。勤修精进,一日一境界是我在丹青上的追求。伏案磨墨,挑灯运笔,久而久之,就有了展出于各地和刊载于各类书刊上的草原画,就有了《草原系列画展》,就有了图文合璧的小画集《雍和宫与草原》《雍和草原情》等。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走过了,方显其珍贵。其实,草原如同一本厚重的大书,需要静下心来,恭恭敬敬地以心去读。我以画笔表现草原,路还很长,我努力着。老知青作家孟晓青说:“大草原会把远来者的魂勾住。”草原是我们曾经在草原生活过的几位画者笔下的永恒。我觉得,艺术要有一种虔诚笃信宗教的心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从中不断体会着真、善、美,体会做人与作画的一致性。我的艺术实践仍处于探索中,但是,那是属于自己永远的路,与广袤的草原上弯曲的小路一样,无尽头。



  李立祥

Li Lixiang

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中国艺术家生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首都企业家俱乐部企业家诗书画院特邀院士等。少年时在北京市少年宫习画,受秦仲文、马耀华等先生教导。1968年下乡到草原,1990年到雍和宫工作至今。


2002年在北京太庙举办“草原系列作品展”、8幅描绘草原的作品被日本光村教育出版社收藏并编入出版的国语教科书中,2006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雍和草原情美术新作展”,之后,内蒙古卫视《草原往事》播出李立祥画展访谈节目,2008年在贵宾楼举办“立祥美术新作展”,2009年应邀在日本名古屋德林寺和同朋大学举办“雍和草原情画展”、《雍和宫》《静夜》等数幅作品被日本名古屋德林寺、养莲寺和同朋大学收藏,2010年在北京白塔寺今风古韵会馆举办个人画展、《万寿戒台禅寺》被北京画院收藏,2011年《松林雅集图》《踏春图》被北京市政府收藏,2012年赴香港参加名家画展、《溪山雅集图》等被北京市政府收藏,2013年参加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和北京艺术博览会、《雍和宫》被北京市文联收藏,2016年在北京澄怀美术馆举办“三人行——杨邦杰、魏殿松、李立祥书画求教展”,同时在电视播出。


2004年《李立祥画说雍和宫与草原》《雍和宫木版佛画》由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雍和宫》等书籍画册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与人合著),2009年《雍和草原情——李立祥画集》由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13年《经典翰墨——李立祥卷》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2015年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雍和宫》(二人合作)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近年,数次参加“北京意象”等画展,美术作品被多家专业报刊刊载及介绍,关于雍和宫与草原文化的文章百余篇发表于各类专业报刊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