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腊叶标本的“腊”字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pgl147258 2016-05-18

去年果壳网“城市物种日历”的12月31日最后一篇(http://www./post/642997/)介绍的是蜡梅,@顾有容 在文中顺便说到“腊叶标本”的“腊”字应该读xī(昔),我对此有不同意见。当然因为我不是汉语言专业科班出身,只能就我手头的资料发表一些看法,如果有未尽之处,@清洁工 老师可以补充。8-)

首先还是把“蜡”、“蠟”、“腊”、“臘”这4个字的纠葛说一下。在汉字简化前,它们是4个不同的字。汉字简化的时候,“蠟”简化为“蜡”,“臘”简化为“腊”,就让“蜡”和“腊”各多了一个读音,而且从冷僻字变成了常用字。

为什么“蜡”、“腊”会成为“蠟”、“臘”的简化字?李乐毅在《简化字源》(华语教学出版社,1996年)提出了两个可能:第一,蜡(zhà)和臘(là)碰巧都是古代的祭祀名([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蜡,祭名。……周曰蜡,秦曰臘”;这两个字的字音本来是非常不同的(蜡古属去声,臘古属入声),但到元代以后就押韵了。

第二,腊(xī)的本义是“把肉晒干”(大家对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句可能比较熟悉),“腊肉”就是“干肉”。碰巧,“臘”也是一种肉制品加工方法,是冬天在腌制之后把肉晒干或烘干,因为多在臘月(农历十二月)进行而得名。[由此可以纠正一个常见错误说法,就是认为“腊(là)肉”是“腊(xī)肉”的误读。其实“腊肉”是“腊肉”,“臘肉”是“臘肉”,本来是没有干系的两个词,谈不上“误读”。]

可能正是出于这两个原因,至迟到民国时期,就有人把“臘”字简写成“腊”。1932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就以“腊”作为“臘”的简体字。照此类推,1949年以后人们又以“蜡”为“蠟”的简化字,“猎”为“獵”的简化字。

那么,植物学上的“腊叶(标本)”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经验:对于近现代新出现的科学术语,在探究它的词源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一种可能性,就是它很可能是日本人创造的,再由中国学者从日语里借回来。

“腊叶”正好是这种情况。在日语里,“腊葉”一词的规范读法是せきよう(sekiyō),せき(seki)是“腊”的唐音(日语中对汉字最通用的读法),よう是“葉”的唐音。当然,汉字对日本人来说毕竟是外来文字,很多日本人不认识那么多汉字,经常会读错。因此“腊葉”在日语里也常读成さくよう(sakuyō),さく(saku)是“錯”的唐音,也就是说,很多日本人会把“腊”误当成“錯”的同音字。[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深圳在日语里本来应该读しんしん(shinshin),但因为绝大多数日本人不认识“圳”字,就念半边念成“川”,于是深圳就成了しんせん(shinsen)。]当然,无论是把“腊”读成seki还是saku,都和“臘”的唐音ろう(rō)差别很大。何况,日本人从未把“腊”当成“臘”的简字。所以“腊葉”的造词本义的确是“腊(xī)制的叶”,也就是晾干、烘干的叶片。

但我们能因此说“腊叶”的“腊”在今天的汉语中应该读xī吗?不能。这是因为“臘(là)葉”这个词在民国时代也出现了。比如著名留日学生鲁迅在1927年出版了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倒数第三篇就是《臘葉》(而不是《腊葉》)。下面这张图片是《野草》初版影印本的照片,是我在百度贴吧找到的,虽然拍得不太清楚,但能看出来那个字是“臘”不是“腊”。

前面已经说过,至迟到民国时期,就有人把“臘”字简写成“腊”。我们可以猜测,鲁迅正是受了这种影响,而把日语中的“腊葉”理解成“臘葉”的。既然“臘葉”这个词在汉语中的历史也如此悠久,很可能并不比“腊葉”短多少,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视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因此,在“臘”简化为“腊”之后,以là作为“腊叶”之“腊”字的规范读音是最佳做法,非要正音为xī就没有必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