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乐颂》:人格中的阴影与光亮

 霁海留陽 2016-05-18
《欢乐颂》:人格中的阴影与光亮
Catheclif05.18 17:22阅读22500
认识阴影。

欢乐颂总算剧终了,铁幕已经落下,迷妹们还沉浸在小包总的帅樊胜美的惨邱莹莹的蠢中无法自拔,好像每个人都能在剧中捞一笔属于自己的东西。

imgLoading

如鲁迅说红楼梦“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在欢乐颂中,有人看见世事无常,有人看见人性多端。这部剧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像是一个隧道,向着尽头透出的光亮,在人格的阴影中踽踽穿行。

“In Jungian psychology, the shadow or 'shadow aspect' may refer to an unconscious aspect of the personality which the conscious ego does not identify in itself. Because one tends to reject or remain ignorant of the least desirable aspects of one's personality.”

(Source:  Wikipedia)

imgLoading

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将阴影(shadow)定义为“个体最不愿成为的那一类东西(the thing a person has no wish to be)”,也即容易被个体回避的、看似不光彩的那个部分。好斗,好财,好色,这些往往是恋权者、恋钱者、恋淫难以接受的部分,因此那些不被自我意识接受的内容就纳入了阴影中。

樊胜美

imgLoading

先来说说最近个人支付宝接受了几千万暴力转账而的樊胜美。常常为朋友仗义疏财的樊胜美频繁被其溺爱儿子的母亲索取,用欺骗、隐瞒等种种手段发展为勒索,高呼其惨同时,大家又对她的死要面子活受罪和虚荣极度无语,这似乎炒鸡令人费解。面子可谓是中国文化心理学中的一个经典主题,与自尊(self-esteem)有着微妙的关系,又有所区分。“面子”涉及到他人对自己的指认,是个体对他人是否认同自我价值及其程度的觉察与判断,而“自尊”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指认,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积极认同,这两者的中心主体是不一样的。在樊胜美身上,我们能看到她高度重视前者,却很少看到她对自己发自内心的认同。也可以说,樊大姐的外显自尊(explicit self-esteem)似乎不低,但内隐自尊(implicit self-esteem)就是另一码事了。

imgLoading

“ Intimacy of relationships predicts likelihood of upward social comparison, which inevitably leads to lower implicit self-esteem. Individuals with a combination of low implicit and high explicit self-esteem have what is called defensive self-esteem. ”

(Source:Jordan, Christian H.; Whitfield, Mervyn; Zeigler-Hill, Virgil.(2007). Intuition 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6).)

关系的亲密程度与上行社会比较(就是你妈拿你跟隔壁小明比,你老婆拿你跟隔壁老王比,小樊胜美跟她哥比)所带来的低内隐自尊正相关。那些具有低内隐自尊和高外显自尊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防御性自尊。

事实上,面子是对自我价值危机感的防御与代偿,好面子,在某种程度上是自尊受到威胁时的表现。樊大姐多次表示羡慕关雎尔和邱莹莹独生子女,能够获得父母全部的爱,一方面,这也充分体现樊大姐的原生家庭几乎从未给予她能量让她建立起这个内隐自尊,她的存在常常是为了接济哥哥这个家庭的核心。

imgLoading

另一方面,在如此恶劣的原生家庭的环境下,樊大姐并没有选择疏离与断裂关系,反倒是一直在配合原生家庭的勒索(尽管不轻愿),不惜自我牺牲去填补这个无底洞。其中一个原因是,被勒索本身也有被需要的成分,通过被需要着,被利用着,樊大姐汲取着仅有的能够给予她的承认与关怀,饮鸩止渴。

邱莹莹

imgLoading

再看邱莹莹这个大家一开始都最不喜欢的年轻人。邱莹莹所展现的人格面具的部分自我、冲动、没有界限,但在后期,邱莹莹在剧集本身中呈现出良性正向的发展,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关系模式,将原本单向的从自己出发的行为模式转为双向的交涉方式,也即接触他人眼中的自己,逐渐整合成立体的镜我(looking-glass self)。

ps:' Charles Cooley′s concept of the looking glass self, states that a person’s self grows out of a person′s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Actually, how we see ourselves does not come from who we really are, but rather from how we believe others see us.'

(Source: http://www./)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库里提出镜我的概念,意指人的自我是从自己与他人的社会交互中发展而来的。事实上,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不取决于我们真实的样子,而是我们所相信的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我们想像我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像他人对此形象的看法,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产生自我的感觉,最终在别人感受自己的方式中建立起自我概念。

imgLoading

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原因之一在于邱莹莹的能量来自于幼年较为安全的客体爱,安慰樊胜美时她也说虽然父亲想要个男孩,但是生下来发现是个女孩也依然非常疼爱她,片中父亲对邱莹莹需求的回应速度也是一以贯之的高,这给了邱莹莹能够良好适应环境的真实自我,也能够将客体对她的爱再散发出去给身边的人,并整合这些能量,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安迪

imgLoading

斡旋在商业精英和几个年轻小伙伴之间智力超群、为人耿直仗义的安迪似乎挑不出什么性格上的毛病,唯一的点就是,不能跟人亲密接触。剧中提到,安迪被养父母领走的时候已经6岁了,这6年间她都生活在黛山的福利院,安迪与母亲具体的关系我们不得而知,但几乎可以想见安迪是因为母亲没有能力抚养以及自身状况不适宜抚育婴儿而被送至福利院的。

自我心理学家斯皮茨(René A.Spitz)认为,在不当的母婴关系中,母亲的人格无法提供给其孩子正常的关系,或者母亲由于其人格问题总是去干扰本应正常的关系。患有精神分裂的安迪母亲不能正确理解和适应孩子的出生,既无法给予孩子原初母爱贯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又容易因哺乳问题引发身份的混乱与困扰,继而把这种困扰与焦虑传递给了还是婴儿的安迪。

从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上说,与生命中的第一个客体——母亲乳房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受挫了,也即被乳房拒绝了,这会影响到安迪后来与其他客体的亲密关系。加之母亲的自身状况,客体(他人)不可控和可能的拒绝在小安迪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她日后难以与人亲密相处、投注情感能量的来源,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她多次跟魏老板说“我不知道如何表达对你的感情”。比弟弟幸运的是,母亲没能给予她的抱持性的环境(the holding environment),她的养父母了提供了代偿性的抱持环境,使得自我的其他方面仍然能够顺利发展,此外欢乐颂的其他女孩、老谭和魏渭也在各自的守护中多少弥补了这种缺失,安迪的关系模式因而能够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魏渭虽然表现出守护安迪的姿态,但是从一开始的窥探,到后续的迟疑都给聪明的安迪留下魏渭不可靠的感受,借以不想让魏渭受到拖累的理由,安迪潜意识里也规避了早年被抛弃的经验。

imgLoading

Ps:  ' Immediately after giving birth, the mother becomes fixated with the infant to the point where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else plays a secondary role. This, he theorized, made her even more sensitive to the infant's needs. '

在孩子出生后,母亲能够全神贯注在婴儿身上,其他事物和人都退而其次,这使得她能够对婴儿的需求高度敏感,进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温尼科特将这种现象理论化成为“原初母爱贯注”。(Source: http:///primary-maternal-preoccupation/))

imgLoading
iiiiiiiiii

'Everyone carries a shadow,and the less it is embodied in the individual's conscious life, the blacker and denser it is.'——Carl Jung

荣格认为,阴影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具化表现得越少,也就越黑暗和密集。

从理论上说,阴影与人格面具(Persona)是一体两面的。人格面具是指个体在世间所扮演的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掩饰了个体本来特质的社会角色(a kind of mask, designed on the one hand to make a definite impression upon others, and on the other to conceal the true nature of the individual)。所谓没有光,就没有光的投影,人格中的能量就是光,投射到人格面具上,被挡住的部分,就是阴影。

imgLoading

Becoming familiar with the shadow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tion and of becoming more rounded, more whole and more colourful.

认识阴影是治疗关系、自我成长的关键部分,也是使人格走向丰腴、完整和灵趣的康庄大道。(Source:  http://www./resources/)

因此,整合人格面具和阴影非常重要,正如荣格所说,这是使人物走向立体的第一步。在欢乐颂中的每个主要人物上,我们都能看到她们清晰的人格面具,但在这些看似零碎的人格表现后,有某些阴影的成分能够将其统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人格本身。那些所谓矛盾的地方,也就变得更好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