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博物馆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

 苏迷 2016-05-18
让博物馆成为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

   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展出的张德和·竹根摆件《出没风涛》圆雕(浙江)。


  在昆博内观看浙昆折子戏《昭君出塞》的观众们。


 “宝传人间”中国昆曲博物馆馆藏捐赠文物展。
  首席记者 李婷

  明天是2016年国际博物馆日,来自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市文物局的统计显示,全市现有博物馆、纪念馆70多家,其中注册博物馆38家;2015年全年仅走进苏州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的观众即达246.6万人次。博物馆正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景观。

  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的 “双遗产”博物馆值得期待

  明天起,历时一年多整治维修和陈列提升工程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将正式对公众开放。作为目前全国唯一一家以中国昆曲艺术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昆博的“新装”亮相也是对中国昆曲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15周年的一次致敬。
  1986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成立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戏曲艺术研究所),选址全晋会馆。2001年5月18日,发源于苏州的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弘扬昆曲艺术,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全晋会馆为清代山西寓苏商人集资兴建,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古戏台更被称为江南古戏台一绝。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而全晋会馆作为大运河沿岸域邦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遗迹,成为中国大运河遗产点之一。因为昆曲,因为大运河,昆博由此成为全国范围内较为罕见的“双遗产”博物馆。
  据昆博馆长郭腊梅介绍,经过古建筑群保护性整体维修工程和藏品陈列提升工程的昆曲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昆曲艺术推广两个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全晋会馆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3600多平方米,建筑结构精巧紧凑、布局古雅,但是,受到古建筑功能的限制,有效展陈面积不足。此次陈列提升工程对展陈空间进行了重新划分,增设临特展区,承担起博物馆举办临特展的需要,为引入高质量的戏剧展览开辟“窗口”。新增视听欣赏室、教育活动室等体验、互动分区,强化了博物馆的休闲、教育功能。视听欣赏室里设置了电子屏,实现实时点播功能,让观众不论何时来到昆博都能够欣赏到昆曲演出。教育活动室则进一步为昆曲教唱、描画脸谱、抄录工尺谱等公众参与活动提供了可能。
  为了扭转老建筑照明设施老旧、陈列效果不佳的状况,此次陈列提升,采用了全新的灯光照明方案,在保存古建筑传统风格的同时,协调自然光线和人工光源,既不能损害藏品又要保证陈列效果。与此同时,“晚清民国昆曲展区”、“新中国昆曲展区”等多个展区都设置了多媒体影音设备,循环播放各个时期“活态化”的昆曲演出资料,不仅能够看在眼睛里,而且能够听到耳朵里,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感性体验。

  专业博物馆的专业性是升级发展的基石

  5月18日上午,历时30个月的整治提升建设,苏州丝绸博物馆将进行新馆开馆活动,名为“丝境”的丝绸当代艺术展将在新建成的丝博现代馆二楼展厅中与观众见面。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丝绸专业性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经提升改造后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展陈面积达4000平方米。馆长丁怀进表示,焕然一新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在社会服务功能和整体形象两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首先是陈列内容丰富,展示手段先进。改造后的展陈面积由原来的2000平方米扩大到4000平方米,增加了现代馆、非遗厅、少儿科普馆,展出展品比原来增加了50%达到300多件。既有静态的文物陈列,又有动态的织机表演;既有古代的历史场景再现,又有现代的多媒体影像展示。多功能展厅,可举办丝绸文化展,丝绸新品展,时装表演,为苏州丝绸企业搭建交流服务平台;也可举办博物馆之间的文物展、艺术展。为了让未成年人增强对苏州特有的蚕桑文化的认识,新馆增设少儿科普馆,让少年儿童在玩耍中,接受桑蚕丝织科普教育。
  邀请谷文达、计文于、梁绍基等当代艺术家参与的“丝境”当代艺术展,是丝博新馆开馆的一道盛宴,其耳目一新的展览方式,希望能让观众看到丝绸亦可以作为艺术媒介,而不仅仅是功能性材料的重要一面,并借此引起商业空间,艺术机构,文化传媒,乃至丝绸类企业的兴趣和重视。
  5月18日上午,由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主办的“刻意江南 传承匠心”——华东竹刻艺术作品邀请展,在西北街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拉开帷幕。参加展览的作品来自上海嘉定、江苏南京、常州、苏州、无锡、扬州,浙江象山、绍兴和安徽徽州等地60余人的200余件作品,其中明清时期竹刻艺术品50余件,品类有各类文房用品,扇骨和摆件等;题材涉及山水、花鸟、鱼虫和人物、动物、景物等;形式和技法有留青、翻簧,圆雕、浮雕、透雕、阴刻、阳刻等,可谓集当代竹刻艺术之大成。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马建庭表示,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和业界的关注,当代江南竹刻正呈现出继往开来,流派纷呈的喜人局面:上海竹刻随形赋意,浮雕、圆雕历久弥新;常州留青竹刻如日中天,徐、白两派各领风骚;无锡“双契轩”竹刻历经四代薪火相传,别具一格;苏州箑边竹刻形式多样,纤细入微、清新隽永,构筑起当代中国竹刻艺术的一方高地。在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举办这样一个集中反映当代竹刻艺术传承与发展面貌的高水准专业展览和学术研讨,不仅有助于竹刻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交流,还能吸引更多的市民和艺术爱好者走进博物馆,观一展而知全貌”,扩大社会认知,促进传承发展。“

  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
  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道

  5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此份文件要求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掌握各种形式文化资源的单位,依托馆藏文化资源,开发各类文化创意产品,传播文化、发展产业、增加效益。
  在此方面,中国昆曲博物馆以昆曲专业馆藏资源为依托,进行了一系列成功探索。目前,该馆已拥有十三大类九十多个品种的文创产品,其中,高仿昆曲手折正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产品。
  据昆博馆长助理浦海涅介绍,在昆博的馆藏中,有超过两百种手掌大小的昆曲手折,这些手折大多数是清代以后的昆曲曲家为了日常唱曲方便,而将自己所唱的曲词工尺谱抄录在小折子上,通过这些手折,今天的人们既可以看到精美的书法,又可以了解昆曲的唱词,还可以见识到昆曲特有的工尺谱记谱方式。这样的昆曲手折或可称作是曲牌体的昆曲艺术所特有的一种文化产物,极具代表性。近十年来,昆博陆续影印复制了十种昆曲手折,仍按原大比例,采用宣纸印刷,人工装裱的方式最大限度的还原手折原样,产品深受内陆及港、澳、台地区的昆曲爱好者欢迎,并远销日本、美国等地,成为最能代表昆曲的文创产品之一。
  3年前开发的昆曲手抄曲谱笺谱系列产品也是有特色的个案。自明清以来,昆曲曲家及爱好者均有自己抄录昆曲曲谱的习惯和风俗,有条件者还自印昆曲笺谱。昆曲基于大量的馆藏曲谱资源,连续三年分别选取了晚清民国时期的昆曲曲家李翥冈、贝晋眉、潘祥生的自印笺谱,推出了不同类型的昆曲笺谱,并结合不同时令节庆,开展面向广大昆曲和书法爱好者的抄谱活动,既重现了手抄曲谱的场景,又普及了昆曲艺术。据介绍,此类文创产品几乎未见其他文化文物单位开发过,可称为昆博独创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