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费一轩擅治病种介绍

 思念彼岸 2016-05-19

【以我所学,回报社会。传承中医,弘扬国粹。】

 

    黑暗中眨眼,别人看不见。
    所以我想告诉您——
    我的能量有多大!
    身为挚爱中医的赤子,
    在学术之路跋涉求索,
    十四春秋,寒来暑往,
    勤学、敏思、笃行、善悟,
    我有小获,自信自强!
     (已谱曲,名为《我的力量》,试听:http://yc./1453370.html

             [转载]费一轩擅治病种介绍

 

                费一轩擅治病种介绍

 

    包治百病,法不可取。擅治多疾,余心所愿。自业医始,昼日临床,夜读灯下,入名师门墙,写医宗新章,皆为实现夙愿——效医圣仲景,法神医扁鹊,踵前贤旧履,扬师传绝技,以老安少怀为念,发慈悲恻隐之心,道济苍生,普救黎民!苦心十四春秋,谨遵“每日必有一得”之训,秉持“聚沙成塔,积土成山”理念,精勤不倦,博极医源,乃有今日小成——擅长中医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病证的诊断治疗,对疑难杂证亦多有研究。兹枚举所擅病种如下:


一、内科、儿科
    1.感冒
    俗称伤风,有兼夹寒、热、湿邪之不同,更有素体阴阳气血诸虚之异。为临床极常见之病,虽属小恙,却也不可小觑,古人更有“伤寒偏死下虚人”之诫!邪之中人也,通常由浅入深,在表不治,失却良机,即可酿生里证重疾,故《内经》有言:“善治者治皮毛”。使邪从外来,又复从表去,是为上上之策。
    2.咳嗽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咳嗽辨证,首先区分外感内伤。由外邪侵袭,干犯肺卫,俾宣降失常所致者,属外感咳嗽,可因其寒热病性不同而辛温或辛凉宣散表邪,以复升降。《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内伤咳嗽相较之更为复杂,有各脏之虚所致,更有痰湿、水饮、燥火诸内生之邪合并相扰,治当补虚泻实,和调阴阳,以复清宁。
    3.哮喘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迫促,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临床表现。《证治汇补》曾言其病机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感非时之邪,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因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而脾为生痰之源,亦需兼顾也。最紧要者,在发作期应以祛邪为务,在缓解期则应以扶正为主,以使正气日强,而肺脾肾三脏坚固,即可杜其复发。
    4.胃痛
    又称胃脘痛。古方有谓治九种心痛者,详其所由,其实皆在胃脘,故至今俗语有云“心口痛”,需与真心痛(即今之心绞痛)相鉴别。胃痛治分虚实,且宜谨遵五行之木土生克关系,勿忘治肝安胃。又因胃主通降,脾主升清,两者互为表里,故治宜复其升降,以畅气机,俟气血条达则其痛若失。
    5.呕吐
    病因虽然复杂,但因饮食不节、肝气犯胃、脾胃虚弱所致者最为常见。治疗以降逆和胃为主。《金匮要略》设“大半夏汤”、“小半夏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拟“镇逆汤”及“薯蓣半夏粥”;古方更有“橘皮竹茹汤”、“黄连苏叶汤”、“大黄甘草汤”等,均示人以法。但能使逆上之气复转下行,则呕吐自平。
    6. 厌食
    究其病原,文献中多责诸乳食壅滞、痰湿滋生、虫积伤脾、脾胃虚弱,而以消食、健脾、化痰、祛虫为常用治法。从临床观之,则当重于脾胃而补其气阴为要。因主症多发于久病重病之后,或因用药所伤,病后失调,以致中气虚弱,脾胃纳化功能失常。临证多以健脾胃、益气阴为主,佐用消导之品,小儿肝常有余,亦常加平肝、安神之品,再据兼夹寒热、食滞之邪增损,每获满意疗效。
    7.腹痛
    需注意与西医学之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结石病、肠梗阻、宫外孕等疾病鉴别。中医学认为,不通与不荣是引起腹痛的基本病机,前者多为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后者常属虚证。临床上以不通所致腹痛最为多见,其所致之因包括气郁、热结、湿阻、寒凝、血瘀、痰滞、食积、虫疳、砂石、燥屎、癥块等。至于不荣之腹痛,则由气血虚弱,脏腑失养所致。中西分诊,再随证治之可也。
    8.泄泻
    又称腹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或完谷不化,或泻出水样便为特征的病证。著名中医学家吉良辰在《临证治验录》中说:“泄泻一症,原因比较复杂,但总离不了脾胃功能之障碍。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精微,如果脾胃受病,对饮食消化吸收不利,致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则成泄泻。”治当依寒、火、食、滑、湿五泻而对症解除病因,并酌用疏风涩肠之品。
    9.便秘
    其病机主要责之于肺、肾、脾、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燥热下移大肠,则大肠传导失职而成便秘;又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肃降正常则大肠功能如常。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常,糟粕内停,无力推导而成便秘;脾阳衰微则阴寒内生,阴寒凝结则大便不畅。肾主五液,司二便,肾精亏耗则肠道干涩,糟粕滞而难下;真阳不足则阴寒凝结,传导不行而致便秘。治宜针对病机,而万勿妄施过用泻剂,以免耗损正气,犯虚虚之忌。
    10.失眠
    又称不寐。明代张景岳云:“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虚证多见于:肝肾阴虚、心脾不足、心胆气虚等。实证多因:肝火上炎、痰浊阻滞、食滞脾胃等。临证亦多见虚实夹杂之证。然诚如《内经》所言:“得其要者,一言而终,不得其要,流散无穷。”治失眠终以调谐阴阳为要。
    11.心悸
    悸者心动也,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恐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疾病。其病位在心,亦与肺、脾、肝、肾相关,诚如清代吴澄所言:“心为一身之主,人身之血,生于心、藏于肝、统于脾、布于肺,而施化于肾者也。”多本虚标实,虚实并见。本虚:主要是心之气阴两虚,阴阳不足;标实:指痰浊、水饮、血瘀、气滞作祟。且需注意随兼症而调:或以疏肝理气,或以调和脾胃,或以交通心肾等。
    12.水肿
    俗话说:“男怕穿靴,女怕戴帽。”不管是下肢浮肿,还是面睑浮肿,都常常是较严重的疾病,可见于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衰、心衰、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等疾病,故切勿轻视。肺为水之高源,主宣发肃降;脾为水之中源,主运化输布;肾为水之下源,主开合气化。任何一脏的功能失调都可导致水肿发生,故治当兼调三脏,又勿忘仲景之训:“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13.头痛
    虽然病位在头,但与肝、脾、肾诸脏相关。从病因上讲,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又可细为风寒、风热、风湿之别;内伤亦有肝郁、肾虚、气虚、血虚、痰浊、瘀血之异。从疼痛的属性看,外感头痛多为实证,感觉跳痛、灼痛、胀痛等;内伤头痛多为虚证,感觉隐痛、空痛、昏痛,且时作时止。当随其虚实用药,并注意头痛与经络关系,根据部位而酌加引经之品。
    14.眩晕
    以头晕眼花为临床表现,可见于西医学中的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低血糖、贫血、颈椎病、神经衰弱等多种疾病。虽则《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实则其病因与风、火、痰、瘀、虚等引起的清窍失养皆有密切关系。归纳言之:因虚致痰,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经络不通是眩晕病的主要病理,故调理脏腑阴阳虚实,化痰祛湿活血通络是治疗之主要大法。


二、妇科
   
1.痛经
    为妇女经期或经行前后所发生之小腹疼痛,其治当从两个方面考虑: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不通多因血瘀所致,而血瘀为肝气郁结与寒凝胞宫之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寒邪不除,永为祸根。根据胞宫气血于经间、经前、经期、经后的不同规律,分期辨证论治,使气顺血和,则自无疼痛之虞。
   
2.闭经
    分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治疗首先分清虚实,虚证见于:肾虚、脾虚、血虚,均可影响到经水的充盈(即西医所说的子宫内膜的发育)。如果经水充盈不够,自然不能按时而下。实证有气滞、血瘀、寒凝、痰湿诸类,皆可导致脉道不通,出现郁塞,经水欲下而不能。明白此理,则闭经不难治疗。切记闭经枯则宜滋,而不可一概施以通经之药,以避竭泽而渔之舛误。
   
3.月经不调
    多表现为月经周期改变,有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之异,亦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或减少。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藏血,又司血海,肝气条达,则血海宁静,经脉和畅,月事按时以下;若肝气郁而不达,血行不畅,则会发生月经后期,经前乳胀,临经腹痛诸症,而如郁而化火,迫血妄行,则又会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多。故治疗当以“调经先调肝,肝疏经自调”为大法,再配合理气调血、健脾和胃、补益心脾及滋肾填精诸法,则可恢复节律而复归平衡。
   
4.崩漏
    阴道出血,非时而下,或暴注如崩,或淋漓似漏,谓之崩漏。来势急迫,出血量多者为“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净者为“漏”。其为妇科血证之首,能愈此疾,方为妇科良医。治疗需注意两点,其一为:治漏三步:“塞流”、“澄源”、“复旧”;其二为:止血不留瘀,祛瘀不伤正。能把握好以上两点,则崩漏的治疗无足为虑也。
   
5.带下
    女子生来即有阴液润泽于阴道,其量恰如其分,其色透明质黏,人无不适,不作病论。若量增多,色质变异,气味腥臭,或伴有其他症状者方为带下病。傅青主云:“无湿不成带”,故治疗带下以祛湿为主。脾虚者,兼以健脾益气;肾虚者,兼以温阳固肾;湿热者,兼以清热解毒;肝郁者,兼以疏肝补脾。总之,虚寒者,属肝肾;湿热者,属肝脾;肝宜条达,脾宜升燥,肾宜固清,此为治疗带下病之大法。


三、五官科
   
1.口腔溃疡
    又称口疮,其病有虚有实,有肾阳虚衰,虚火上炎,上热下寒者;有脾土下陷,清阳不升者;有中焦郁塞,气机不畅,郁而化火者;有心火独盛,舌面生疮者,临证时当结合脉象,辨析患者体内气血状况,有一点是肯定存在的,那就是“郁”。有的郁在上焦,有的郁在中焦,有的郁在下焦,而有郁就会化火,因此针对郁的部位不同,采取相应治法,条畅人体气机,则溃疡即能彻底治愈。
   
2.牙痛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足阳明经络于上齿龈,手阳明经络于下齿龈,故牙痛与肾、胃、大肠有关。引起牙痛的原因不一,有胃火上盛、风火上攻、肾阴不足、寒热刺激及龋齿等,故需根据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倘若单纯牙痛,有吸受冷气即痛者为寒痛,用温散法;有受热或食辛辣即痛者为热痛,用清胃法;更有肾虚牙痛,牙齿松动,夜间痛甚,白天痛轻者,宜用补肾法。注意检查口腔,若为龋齿及智齿不正与生长受阻之类,应嘱其到牙科作相应处理。
   
3.喉痹
    涵盖西医学急性咽炎与慢性咽炎等病症,以咽喉肿痛为主要表现。若起病较急,自觉咽部干燥、毛涩,或有胀感及灼热感,继之咽喉疼痛,甚至可放射至耳部、颈部,检查见咽部充血水肿,其色艳红,重者可见咽后壁及扁桃体表面有黄白色点状分泌物,或伴恶寒、头痛、发热,即为急性咽炎,可分辨寒热而祛散外邪。若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表现为咽喉干燥疼痛,夜间或多言后更为明显,咽部有异物感,即为慢性咽炎,当滋养肺肾为治。均可佐以利咽解毒之品以标本兼治。
   
4.失音
    声音嘶哑而不能成音,称为“喑”,重者完全不能出声,即为“失音”。骤起者多为外邪乘肺,久病转成者多为肺之气阴受损,都与肺经有关,前人喻为“金实不鸣,金破亦不鸣”。风寒者治以宣肺散寒,寒包火者解表清里,少阴沉寒者需加温肾之药,肺虚者补肺,若虚中夹有郁热则应清补兼施。另嘱患者节制用声,慎避风寒,饮食清淡。
   
5.视瞻昏渺
    患者自觉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甚至视物变形,而检视外眼却并无异常。《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载:“若人年五十以外而昏者,虽治不复光明,盖时犹月之过望,天真日衰,自然日渐光谢”;“有神劳、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渺者”。说明其好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多因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等而发病,临床治疗应补益肝肾,调理脾胃。俟精血充沛,自然“目得血而能视”矣。
   
6.耳鸣
    耳鸣或如蝉噪,或如水激,或如钟鼓之声,均系自觉症状。分为虚实两类,实证由于肝胆火气上逆,《内经》所谓“一阳独啸,少阳厥也。”多伴有头痛头胀,心烦易怒,脉象弦滑;虚证由于肾亏阴火上炎,或用脑过度,《内经》所谓“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多伴有头晕目眩,心悸腰酸,脉象细弱。当视其虚实,或以泻肝,或以滋肾。告诫患者“鸣为聋之渐”,不可听之任之以待耳聋成而方后悔不迭也。
   
7.鼻渊
    是指以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相当于西医学之化脓性鼻窦炎。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脑渊”之称。多因外感风热邪毒,或风寒侵袭,久而化热,邪热循经上蒸,犯及鼻窍;或胆经炎热,随经上犯,熏灼鼻窍;或脾胃湿热,循胃经上扰等引起。治分虚实,虚则峻补肺气、培中健脾;实者清热利湿、疏风散寒。因鼻为九窍之一,故又宜佐用通窍之品如菖蒲、远志之类。


四、皮肤科
   
1.瘾疹
    即西医学之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多由过敏引起的皮肤病,以皮肤发生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伴有剧烈瘙痒为主要表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老幼皆可罹患,约有15%~20%的人在一生中发生过本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可反复发作。辨证施治:风热犯表证,治宜疏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风寒束表证,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汤或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血虚风燥证,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2.湿疹
    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其特征为皮疹具有多形性,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常对称分布和反复发作。常因饮食失节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脾为湿热所困,复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肤,发为本病。“湿”性重浊粘腻,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故缠绵不已,反复发作。治宜甘寒清热,养血消风,健脾除湿,并可酌配外用药物。
   
3.肺风粉刺
    即西医学之痤疮,俗称“青春痘”。为发生于青年面、胸、背部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常伴皮脂溢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治宜清肺胃郁热,佐以解毒散结。需指导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辛辣熏烤食品。
   
4.黄褐斑
    一般好发于青中年女性,多在面部发生,尤以颧突、前额部明显,皮损呈淡褐色或棕色斑片,大小不定,边界明显或不清,日晒加重,故春夏斑色加深。《外科证治全书》面尘(又名黧黑斑)记载:“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多因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因肝郁气结,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宜辨证施治,注意其与妇科疾病有密切联系,需遵“治病必求于本”宗旨。
   
5.脱发
    圆形脱发,又称“斑秃”,俗称“鬼剃头”,《医宗金鉴》名为“油风”,包括脂溢性脱发在内。“发为血之余”、“肺主皮毛”、“肾之华在发”,可以看出,头发的疾病与肺、血、肾密切相关。本病亦分虚实,虚者多责之于肺肾两虚、气血不足,无以濡养滋长,实者多因血热与湿热郁滞,明辨虚实对症下药,再持之以恒,则终将新发蔓生而黑发如瀑。需配合头部按摩、粗齿牛角梳搔刮头皮改善血液循环,或外搽生姜之类。

 

    晋代学者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余虽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深心挚爱中医之学,及长入院校系统深造,得众多国家级、省市级名医耳提面命,悉心教导,内心热血沸腾,青春激扬,于求索中医之路日夜兼程,不敢懈怠,以致如今方有小成。然医道幽微,不容浅尝者问津,跂而望之,并沉吟思之,于今日所到之处入目光景,远不如明日登高博见之壮观也。故以上枚举,丝毫无炫技之心,但求坦诚自我介绍,以利临证更相契合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