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孔定主任医师治疗咳嗽用药经验(转)

 思念彼岸 2016-05-19

 李孔定主任医师治疗咳嗽用药经验

 

         何永峰  高玉娟  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621000)

 

                原载于《山西中医》2009年02期

 

    李孔定,绵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导师,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之一,从医60多年,学验俱丰,对咳嗽的治疗有独到经验。今总结李师治疗咳嗽用药经验如下: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病因多端,古人谓“百病唯咳嗽难治”(《症因脉治》)。李师治疗咳嗽,虽亦遵前人有外感内伤之分,标本虚实之辨,外感咳嗽,不外风寒暑湿燥火,内伤咳嗽,责之脏腑功能失调,但临床治疗别有心悟,遣方用药独具匠心。
    1、咳嗽胸闷  擅用香附旋覆花汤
    香附旋覆花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暑温、伏暑第四十一条:“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为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吴氏认为此证胁痛为痰饮停积,“以香附、旋覆花,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苏子降肺气而化饮,所谓建金以平木;广皮、半夏消痰饮之正,茯苓、薏仁,开太阳而合阳明,所谓治水者必实土,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李师认为香附与旋覆花相伍,有理气活血,消痰降气之功,故凡见咳嗽兼胸痛、胸闷,咯痰不利,均可选用此方。咳吐稀痰,苔白滑,属湿痰者径用本方;若痰少粘稠,苔薄少津,属痰热伤津者,在养阴清热化痰的基础上加用香附旋覆花。
    如治何某,女,47岁。因咳嗽气紧2年余,加重1月就诊。诊时胸痛气紧,痰黄稠难出,咳嗽阵作,汗多,背心凉感,手足不温,舌尖红,苔前薄后白厚,脉弦数。证属痰热蕴肺,气机不畅。背心凉,手足不温非为阳虚,乃痰浊阻滞,阳气不展。治以清热化痰,理气肃肺。药用:黄芩30g、连翘30g、胆南星12g、瓜蒌皮15g、香附30g、旋覆花15g(包煎)、桔梗15g、枳壳15g、鱼腥草30g、天冬30g、南沙参30g、甘草10g。二剂后咳嗽胸痛俱减,痰易咯出,前方去胆南星继进二剂,咳嗽除,然动则气紧,舌淡红,苔薄白,根部白厚,脉弦细等症,乃久病肺肾不足之象,以李师自拟经验方“金水交泰汤”加减调理而愈。
    2、夜间定时咳甚  小柴胡汤主之
    外感咳嗽,有表现夜间子时而咳甚者。李师认为,此属正气不足,邪在表未解,入里伏于少阳半表半里之间,寒热错杂,阴阳失调。子时夜半阴气极而一阳生,阴阳转折交替之候,此时发病与阴阳二气交接不利有关。于是着眼于其发病
时间,选用仲景为伤寒邪入少阳所立之小柴胡汤治疗。方中以柴胡领邪外出,参、枣、草扶正,芩、夏、姜祛邪,表里双解,清温并施,补泻并用,调和阴阳。热偏盛者,加石苇、鱼腥草,寒偏盛者,加北细辛、五味子,临证常收桴鼓之效。

    如治黄某,女,27岁。咳嗽2月余,经中西医治疗,咳嗽好转,白日如常人,唯每晚夜半11~12时左右必作咳嗽,咳嗽持续约半小时左右,干咳无痰,饮食二便正常。舌红,苔薄黄少津,脉细弦。此属邪热伏于少阳,日久耗伤气阴。李师以小柴胡汤加减,益气养阴清热,透邪外出,调和阴阳。药用:柴胡30g、黄芩30g、瓜蒌皮15g、南沙参50g、天冬30g、生姜15g、大枣30g、甘草10g,二日一剂,日服四次,第四次服在临睡前。服二剂即痊愈。
    3、变异性哮喘  予自拟脱敏汤
    变异性哮喘,表现为剧烈咳嗽或痉挛性干咳,异味、烟尘、气候变化、异体蛋白等均可诱发,部分患者伴过敏性鼻炎,或有明显季节性发作,按一般中医内科学之咳嗽辩证治疗难以获效。李师认为,此属患者体质禀赋异常,不能耐受致敏因素的刺激,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而致。治疗本病一方面用中医理论构思扶正祛邪,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以小柴胡汤为基本方,另一方面则衷中参西,参考现代药理,加入有增强免疫、抗过敏作用之中药,经长期临床总结,自拟脱敏汤:棉花根30g、柴胡30g、黄芩30g、紫草30g、地肤子30g、乌梅30g、蝉蜕12g、香附30g、大枣30g、赤芍药30g。儿童或体弱者剂量视具体患者减量。该方用于久咳顽咳,以及过敏史明确的咳嗽,随证加减,屡用屡验。
    如治焦某,女,51岁。1月前到外省出差,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阵作,咳则气急胸闷,咽部及胸骨后有痒感,咯少量泡沫痰。既往无类似发作。服用多种抗生素、止咳糖浆等无效。在他处服用中药亦无显效。舌微红,苔薄白,脉弦细。李师予脱敏汤2剂即愈。2月后因进食腌腊制品前症复作,仍以前方,加入南沙参50g,以增强益气祛邪之力,服5剂后此症未再作。
    4、太少两感咳嗽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素体阳虚,感受风寒,不仅外袭肌表,亦直中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临症可见外感寒邪后咳嗽,咽喉肿痛,恶寒,无汗,发热或不发热,舌淡红,苔白滑,脉沉细。咽部检查微红而不焮。李师取《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之。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以鼓邪外出,二药合用,温散寒邪而复阳气;细辛通彻表里,协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三药相合,是在温经助阳之中微微发汗,以散寒邪,又在发表祛寒之间维护先天,固护肾阳。祛邪扶正,两得相宜。平素体弱易感冒者,常加南沙参益气;咽痛甚者合甘桔汤,利咽化痰止咳;苔白厚者,常加鱼腥草以利湿,且可监制温燥太过。
    如治崔某,男,26岁。诉受凉后咳嗽咽痛1周,自购消炎类药服用无效。就诊时咳嗽频作,咯痰量多,为白色泡沫状,肢冷恶寒,咽痛,口不渴,无汗,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平素体弱易感冒。查咽部轻微充血。诊为太少两感咳嗽,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药用:麻黄10g、北细辛6g、盐附片12g、南沙参30g、桔梗15g、甘草12g。1剂咳嗽即明显减轻,2剂后咳嗽咽痛悉除。但恶风,动则汗出,属表虚不固,以桂枝加附子汤和玉屏风散调理而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