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研(西安)·味知味觉 今年2月,据相关部门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25岁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 这种高压情形下便不难理解有“每逢佳节被逼婚”“逼婚猛于虎”等各种改写的段子;有今年3月底某“姑娘因父母逼婚而跳楼自杀”的新闻;有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老人们举着征婚广告替自己儿女相亲,被学者认为“在全球国际化大都市里面是一个奇葩”的存在;又有前不久掀起热议的某时尚品牌的主题,看起来励志其实还是恨嫁的《她最终去了相亲角》的营销大片……再环视自己周遭,更不难理解那些单身姐妹每次去亲戚、父母家吃饭,总会吃一肚子气,几天都消化不了的恶性循环。 终身大事总会在饭桌被提起。一来我们习惯在饭桌谈严肃得让人吃不下饭的问题,二来长久以来貌似我们“吃”文化的内核也坚守着某种“还好意思吃饭,连……”这样让人扫兴得吃不下饭的习俗,这个“还好意思吃饭,连……”可以有多个版本,考试不好,还好意思吃饭,看你考的那几分;没有把自己嫁出去,还好意思吃饭,连男人都找不到。 当然,若自己远在他乡,父母没那么多机会念叨,同一个城市的亲戚们自然成了代理父母。代理父母又有另外的绝招。某次出于礼貌,终于应了亲戚去他家吃饭。家常菜,行,什么都行,反正是应付。作为客人的义务,我礼貌夸赞,好吃啊真好吃。转眼他们就理解偏了,哎一个人真可怜,一点家常菜也觉得这么好吃,随即争相给我夹菜、盛汤,最后说,欢迎以后经常来我们家享受家庭温暖!我受宠若惊,动用了30余年的内力,才硬生生把最后一口家庭温暖逼下喉咙。 为什么我们的饭桌最后都变成了逼婚的战场,一派肃杀之气?也许因为我们的饭桌从来都不简单是吃饭的桌子,而是自带“团圆”象征。中国式逼婚的原因,有观点认为是“代际观念差异、情感焦虑和现实社会压力相互交织、碰撞而产生的社会现象”,但也许还因为国人对“饭桌—团圆”这个象征从来都没有任何抵抗力。一到饭桌自动移情“团圆”,煞“团圆”风景的自然该被拎出来教训。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我们在饭桌吃着象征团圆、家庭温暖,却从没想过要尊重食物,好好吃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