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与禅的关系——太极拳就是一种动禅

 宗放 2016-05-20
太极养生运动大多动作缓慢、松静柔和,且是以用意为主。心意在动作之前发动,由意领导动作,从而引领气的运转与流动,使得细胞间的氧气交换能够得以顺利的进行,致使呼吸状况能因而改善。而运动中的缓慢动作,不但不会鼓噪内心,反而可使练习者在缓慢的韵律中,更容易地观察到自己的心念状态,因为缓慢的动作可让心念放松不紧张,因此练习者得以有余裕观察自心,又可以学习将心一直紧随着不断变化的动作上,而练成专注。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较为繁复,而且动作节节相扣。因此,不独对身体有正面的作用,其紧紧相扣的动作,也紧扣者练习者的心。使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为了做到要领正确、动作确实,而必须学习将心紧紧地跟着动作,因而可以养成专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禅定寓于运动之中,因此太极拳被视为一种动中禅。
心要达到静虑,不一定非要坐禅,行住坐卧都可以是练习禅定的时机。只是在身体不动的坐禅状态下,人一般较易专心地对付心念的躁动,但其它如行住卧亦有方法让心静默思惟,只是对于初学而言,当身体有动作时,心念较不易凝聚。但反过来说却也因为有身体的动作,训练的过程较为有趣,因此容易持续的练习下去,在不知不觉中就锻炼了对身心的基本控制力。
 
以动作的方式来练习静虑,依据前述,太极拳无疑是一个好的方法。这是因为太极拳运动具有极多的规则,这些规则都是可以约束身心,使身心的活动不能逾越某种范畴。练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要将身心安住在要领中,不能放逸是“静”。随着太极拳缓慢悠然的韵律,使心慢慢的结合其韵律,不急不躁,在安静中依据要领思考,以正确的领导动作是“虑”。
因有专注的心,动作才能环节相扣,不会错乱、忘失。又因心的专注,精神才能安静,而显出安逸之态。武氏之说,虽然不是从禅定的角度来看太极拳。但其对练太极拳心意的要求,却隐隐合于“禅”义一静虑。因此,可以说,基于对太极拳练习者在身心方面的要求:要以心意为先,动作为后,且心要专注的方面来看,说太极拳是一种“动中禅”,是不为过的。
 
在太极拳运动中,虽然可以训练专注的意识,但意识主要是照顾动作,因此心念只是安注在身体的动作上,并未向心的深层去观照,这与坐禅的真正目的还是有一段差距。坐禅主要是要让心远离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的运作范围与所认知的世界后,能进入深层的内心,乃至有机会突破无明,而悟入没有生灭的境界中。所以太极拳虽说是一种动中禅,但仅只针对其有收摄练习者的心在动作上一静,而练习者为让自己的动作符合太极拳理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惟,使依拳理思考,动作才能正确一虑,这两方面而言,是符合“禅”静虑之意。并不是说太极拳在动中的“静虑”,可以达到与坐禅一般的深度与效果。
太极拳是一种可以帮助建立哲学思惟方法、养成专注力以及调整身体状态的健身禅定运动,唯在练习太极拳时所能训练精神专注的深度,不如坐禅,但却是较富趣味,也能达到健身养生的功效。禅坐中,由于精神只专注于一外缘上,专注的对象没有变化。因此对于初习坐禅的人,要对一个没有变化的对象,维持同等强度的专注力,是有一定的难度。而在太极拳中,练习者是将注意力贯注于不断变化的动作上,因为注意的对象有改变,同时注意力的强度亦能随着动作的转变而改变,对于没有机会练习坐禅的人们,太极拳无疑是一项能达成初步收摄心念、奠定精神贯注基础的好方法。可是对于有意深度禅修的人们,太极拳因静虑的深度有限,只能成为禅修的前行法,帮助练习者学习初步的收摄散乱的意念。
此外,对于长期静坐的修行人而言,太极拳可以成为一种调身的良好运动方法,因为此法不但不会增长的人的好胜心,还会改善呼吸状态与维持心的安定,是辅助坐禅进行的良好助缘。同时,相对西式运动而言,太极拳较没有运动伤害,因此建议生活在繁忙事务中的现代人,去学习这种动中禅,使在运动中,也能获得心灵的改善及提升的效果,而不仅仅只是生理的调整与情绪的抒发而已,期能在身心都能获得改善的情况下,增进生活及生命的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