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写了《学拳在法 其妙在人》和《学书与习武之“道”》两个教学材料,同时在抚顺市“市民活动中心”开设以混元弟子为主的“太极拳高级培训班”。旨在引导我的徒弟和学生们将太极拳深入一步练下去,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我发现徒弟、学生之中有的人(1)觉得自己练的不错了,老师教的东西都会了,可以了;(2)眼花缭乱,什么套路都要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3)能得金牌、能晋段,还有什么呀;(4)教一批学生是好事,但忽视了自己的修炼(包括我自己在内);(5)忽视拳理的学习,自己不看书,老师讲的也听不进去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深入的问题,是作为 师父老师怎样带领大家向着更高层次发展问题。这不能不令我自责和心急。对此,我想就太极拳的“术”、“法”、“理”和至高境界的“道”,试探着予以揭示,以图启示。 我尝试了一些武术拳种,但最令我钟情的还是太极拳,特别是“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的习练生涯使我越来越感到它的博大精深,积几十年的摸索、寻觅、拜名师、访高人、查资料,学拳理、拳法,参加并组织理论研讨和武术大赛的实践经验,我逐步认识并有所体会的是:习练太极拳不仅要掌握“术”,遵循“法”,通晓“理”,更要走进“道”。 “术”指技艺、技术。太极是拳艺,也是拳术。这个“术”一定要掌握好,没有这个“术”何谈太极拳。要练好“术”,就必须尊“法”。 “法”是“术”的规矩、学“术”必先学法、尊法、依法,按规矩、按老师传授的去练、尽心竭力地学习、模仿,循规蹈矩。这是必须的,是基础,必须夯实,决不能浅尝辄止。要真正学好、学成。还要向名家、名将学习,“站在圣人的肩膀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达到游刃有余。 “理”,即拳理。拳理是从古到今的习拳经验的总结,理论是“术”和“法”的剖析和提炼,是“道”的客观反映。是继承传统武术的精髓和准则,对今人习拳实践具有绝对性的规范作用。需要认真学习理解弄懂弄通,并在练拳实践中毫不含糊地体现出来。 “道”是天理、是大道。它在中国哲学中,表示“终极真理”。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一句即“道,可道,非常道”;然后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还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万物由道而生。道生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三才即天地人,继而生万物。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宇宙万物是由道而来的。道是客观的,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理,它存在于自然、社会、宇宙万象之中,“道法自然”。太极由道而生,那么作为太极拳就必须寻道、尊道、行大道之理,这是习练太极拳的根本和最终目标。 太极拳衍生于道,道是对自然的顺应,顺应自然才能使人类的一切欲求实现并和谐发展。这就是说,太极拳的至高境界,不仅仅是单纯的修炼形体力感和技巧等技术层面的,它也不仅仅是循规蹈矩的,尊师效法的。而是在个人学识、胸襟、品格、修养、审美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智慧、悟性和才能,真诚地去探索、认识、理解符合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运行规律,创造人类智慧与自然相契合的硕果和美的艺术结晶。拳法也好,拳理也好,都必须顺其自然,妙合自然,天人合一,自然才是太极拳的依归。只有合于道,才是珍品,才是最高境界。 宋代文学家晁补之说:“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学书如此,习拳也同样要创造出自己的独有的“绝技”,这就必须入道,从道中体悟。纵观历代太极宗师,拳练至极,无不由技艺而转入“道”的追求。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拳艺,进入“道”的境域呢?根据徒弟、学生们习拳的实际状况和教学层、序的需要,我在这里把自己学习和练拳的初浅体会赘述一、二,以便与同道们商榷。 其一、拳是人身肢体语言,那就必须形正、形美。这就要练好基本功,掌握技艺、技巧,即拳术。这种拳术必须符合拳法,因而必须有老师教授和理论指导。早有名家指教:“理明,则收效自丰;不明理,则难人圣境。要想把太极拳打得灵活如意,就不能只重拳架,还必须从拳理中求之。”我师父说:“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学拳理并不是目的,用拳理来指导规范练拳实践才是根本。在我徒弟中已有不少人进入中国武术六段、五段,说明技艺已达到相当水平。这里,没必要多言语。 其二、太极拳要内外双修,重在练好内气。太极拳在外是肢体运动,在内是意气鼓荡;在掌握外形以后,就应在练气上下功夫。以内御外,循环不已。俗话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气是生命的本原,气充则血足,血足则体强,体强则延年益寿。所以,先人教授太极拳,特别强调要凝神纳气,培根固元,打拳从起式开始,就要求清心寡欲,平心静气,气息连绵,轻柔运行,收拳时,阴阳归一,气沉丹田。;这一点是我们多数人今年修炼的重点,多说几句。 我们在练拳时,首先要做到“松”、“静”。在松静的基础上练出内气、内功、内劲。十三势行功歌曰“腹内松净气腾然”,又曰“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可见,练好内气的前提是松静,而且要净。其次通过对混元内功的修炼,找到气在丹田中凝聚的感觉。然后,将丹田内气运转开来,使其鼓荡。体会以丹田为核心的“对称劲”、“膨胀劲”。再次将内气随心所欲地合于丹田,发于丹田,通达四梢。逐步做到意到、气到、劲到并运用自如。内气的修炼,是太极拳区别太极操的根本所在,一定要练好。这里值得提醒的是:(1)神宜内敛也是练好内气的前提,如果你心神不定,眼神飘移是不可能练好的,只有心神专注、一心一意、内视丹田、心无旁骛才能逐步进入虚灵仙境;(2)内气修炼中要注意品味老师的指导、引领和暗示;(3)不要着急,要不断地练,不断地去体悟,慢慢找到自己的感觉,找到感觉后,会豁然开朗,神气自通,柳亸花娇。 养气和练气是道家健身术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在心意的指领下,充分利用人体的走架开合与呼吸结合起来,以内助外,内外结合,疏通经络,流畅气血,使五脏六腑和全身都得到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其三、全身协调一致。即心里、意念、神气与肢体的开合、旋转、运化完全自然的,有机的,统一的,一开俱开,一合俱合,内外同步。没有任何缺陷处、断续处、凹凸处,没有不合之处,完全和谐。同时,劲力连贯无暇,虚实分明。如游龙戏水,蟒蛇翻滚,大海滚浪。要达到这样的功夫,就必须懂得“阴阳”,太极拳就是根据阴阳之理推演而成的。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开篇就言明:“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序的第一句也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人身亦然。”太极拳运动就是开合运动。一开一合就是一阴一阳。我师父说:“混元太极拳,一式一阴阳”,我在习拳中深刻感到这句话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在每个拳式的开、合,膨、松中找到它,并与内气紧密结合起来。 其四、炼虚合道,进入虚境,感受灵空。评价一套太极拳打得好不好?不仅是在竞技场上战胜对手,同时也应该是内涵饱满,威风八面,浩然正气,身强体壮,益寿延年。这就要使习拳之人,步入仙人之境,尽享其“道”。如今太极拳所以被广泛认可,乐此不疲,甚至痴迷,并不完全是高超的技击能力,而是它的及其玄妙的健身功能。太极拳要求它的所有动作均“以圆为法”。圆活才能立身中正,八面应敌;圆活才能气血畅通,强身健体。圆活,是太极拳御外养内的精妙之处。同时太极拳以“虚灵”为极致。灵活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对手。虚灵才能使练拳者的心境实现天人合一,回复到原始的自然状态,身心虚无,气血畅通,进入自我肌体在无内外干预的状态下均衡调整。久之,练出健康阳刚之体。虚灵,是太极拳之最高境界!这是太极拳界的共同心声。 我师父常对我讲:练拳要进入“太虚境界,虚至虚灵,一片神行。”师父教我拳时总是先练混元内功,然后慢打混元24式拳,并边练边讲,引领我进入太极虚灵境界。从师父身边回来后,我一个人在清净的环境里,按师傅的教导细心体会:······我听着优雅的轻音乐,全身心地放松,我信马由綱地练着倾心、熟练、如意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便很快进入物我两忘、内心空灵的仙境。浑身通透、清新、流畅、愉悦,将自己融化在虚无的大自然之中,心胸坦荡,广阔浩瀚,天人互应,心涵宇宙,把高山、大海及世界万物都包容在自己胸腹之中,似生命初始,万类皆空。这种感觉不是你观看一件艺术品可想象的意境,而是自己身在其中亲身感受到的虚空境界。是体验,不是想象。是一种内心充满宇宙,“明心见性”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修炼太极拳中一种由“必然”“到”“自由”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景象吧。 太极拳理论家余功保说:“练太极拳,就是一个自我清空的过程。”前清贡生陈氏十六世陈鑫,用十二年时间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他在本书论述陈氏太极拳的“神化”时说:“神化者,从心所欲,不窬矩是也。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擬,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他在论述“景”时说:“一片神行之谓景。” 怎样才能打出景致?他说:“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他对景致的描写是:“打得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亸花娇,着着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怡神畅,真好景致。” 拳者,心必往之!但路漫漫。需持之以恒,“滴水渐积成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让我们共同步入仙山圣境!尽享仙风道骨之神采,超凡脱俗的品貌风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