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北厍

 苏迷 2016-05-21
我的北厍
微泓
  2002年春天,因工作调动,我离开了北厍,一晃十四年。
  春光明媚的某天,日头暖暖地照进房间,我们一家坐在飘窗前,讲讲家乡的事体。
  吾家男人说:很怀念北厍步步高的水面筋呢。”“吾家男“人”是我来吴江前自结婚后说了多年的,我不知道咱吴江东横头之前是否都这样称呼自己丈夫?来到吴江后,听得多的是“老公”,盛泽的一位同事说“吾哩老倌”。看到蔷薇的微信中称呼“良人”,觉得很好听。内心里最喜欢“爱人”这个词语,爱人,多好啊,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到了吴江后,觉得都说不出口了,一直以来,就把“吾家男人”改成“伊”了。
  伊说的北厍步步高的水面筋确实好吃哦,个头很大的,在北厍有口皆碑,名气很响。我对伊讲,这个礼拜日我们就回北厍,去吃步步高水面筋,我们再一起到叶家埭去看看叶小鸾手植的腊梅,已历四百多年沧海桑田。
  “儿子,我们阿要一起再去赶网?”
  站着时我已要仰视的高中生儿子连连摆手说勿要。小辰光的儿子特别喜欢养小鱼虾,我们就去买了一个赶网,常到梅墩港去捉小鱼虾。赶网,那时是一种普及的渔具,一根一米半左右的弹性很好的竹竿弯成半圆的弓形,用两根绑成十字形的竹竿固定住弓形的竹竿。再用一根绳子拴在弓形竹竿的两头,后面系住较深的网兜,绑成十字的竖形竹竿靠弦的一头系在穿着网的弦绳上,固定赶网时,把竹竿插入泥里,带着拴着网眼的绳子落脚贴在泥上,这样网兜和泥之间没有缝隙,赶过来的鱼虾会直接转进网兜。我们用一根木棍划定一定的范围,一点一点把鱼虾往网里赶,赶到网边,把网提起来,赶进网里的鱼虾就被提出水面。大多是穿
  条鱼,鳑鮍鱼和虾,偶尔有花石板,塘鲤鱼和泥鳅。
  儿子说再去赶网难为情了,但还是喜欢到灶头上去烧火。在北厍梅墩村的老家还留着老灶头呢,砌那灶头的人早已不在,他是远近有名的金泉阿哥,瘦瘦高高、笑意盈盈的他一生已数不清砌过多少灶头了,出自他手的灶头上的图案惟妙惟肖,乡亲们都说金泉阿哥砌的灶头真格好烧。奶奶健在的时候,我一直帮忙烧火,还拉风箱。奶奶在汤罐里放满水,蒸架上放满四个菜,开水饭菜一气呵成。那灶头上的饭真是香啊,还有那金黄色的锅巴,自家腌制的咸菜切细放油,或者一根根长长的菜心,特别爽口下饭。儿子也从小就喜欢烧火,用稻柴麦秆,姆妈说她小时候还用黑泥来烧火呢。烧好饭后,奶奶还在灶膛里煨上一罐水和几个山芋、土豆或玉米,那是街上的烤红薯烤不出的味道。
  我想起记忆中的一件事,而且到现在还在疑惑它的结果。就问父子俩,知道我们村为什么叫梅墩吗?梅墩民间传说与宋高宗有关,宋高宗南逃时,曾经过这里,他宠爱的梅妃病亡在此,于是宋高宗下令挑泥筑坟,就地土葬,并在梅妃墓的东侧建了东岳庙。后来据说,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也到过此地,并在此破了龙形,制止了一场战乱。
  回家乡去转转,家乡老早已今非昔比。
  如今的北厍加工业发达,是中国出口女鞋的集散地,是全国最主要的铜字标牌生产基地。紧靠北厍镇的梅墩商业发展迅速,比北厍老街还热闹。
  回到家乡,去吃步步高的水面筋,去叶家埭走走,再烧一顿老灶头上的咸肉菜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