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宋如郊老师《大堰河-我的保姆》

 江山携手 2016-05-21

听宋如郊老师《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感想

2013-9-10

东北师范大学 硕士生 牛淑霞

 

放慢课堂 文化交融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属于现代诗歌单元,《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最后一首诗。因为有了之前几首诗歌的铺垫,宋老师对于诗歌的相关特点并没有展开介绍,只是点到为止。我觉得听宋老师的课,整堂课下来,感觉很舒服。宋老师的课堂是“慢”的,讲课节奏迥异于沁园春·长沙的气势,语气舒缓,娓娓道来。课堂更像是与学生的一场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阵势。这对于我们实习生而言,是个提醒。我们的讲台心理是要压得住学生,随时摆开“讲”的架势,本意是控制课堂,但实际上是预先设定与拉远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需要我们注意和学会良性转换。下面简单梳理下我的听课感想。

一、温故而知新

宋老师的“慢”课堂体现在他的温故而知新,对上节课《再别康桥》的重点知识以幻灯的形式进行了回放,站在学生的视角回顾,进行谈话式的交流,而由复习的意象部分谈及到的情感表达部分,又正好迎合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的衔接很自然。

二、文化浸染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宋老师导入由作者艾青和文本人物大堰河的背景介绍开始。但宋老师的特别之处在于注重基于原知识的阐发,并不是按部就班的念原文,而是在简单串讲的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以及对现实的链接,诸如艾青所处年代的文化特征,对影片1942的延伸解读。老师对大堰河名字的由来总结中给我的印象给深刻,“不是不重要,而是没必要”,他用着浅显易懂的字囊括了大篇幅的对大堰河的简介,“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的大堰河的形象开始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

三、学习方法渗露

宋老师本节课对本文的基本思路整体如下:作者及大堰河基本介绍,诗歌分节及内容概括,通过叙事和抒情双条线概括了大堰河生前和死后的生活情景。宋老师以“她的人生为何如此悲苦”为题而引发学生对细节问题的思考,通过对小节中意象的分析探讨,来奠定整首诗的情感意味,通过“内容-意象-意境”的文本结构分析,实现了长诗短教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需求。宋老师很注重开发学生对学习品质和思想的思考,在授课中会间断性的提到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例子,诸如“遗忘曲线”、各种相关的文史知识,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也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用,看似与学习内容无关,学生也乐意开这样的“小差”,觉得不会为课堂所累。但纵观整个课堂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一直在轨道上,而且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慢”是快的体现,让课堂慢下来,让学生在轻松中学到知识。这也是我听课中的最大收获,但“慢”课堂其实更需要教师的功力,综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有清晰的课堂结构意识,详略分明,才能有条不紊的将“慢”课堂进行到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