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目的是寻找精彩,而不是为了证明“没意思” |俗人书话

 昵称33565229 2016-05-22

俗人说




每一本书都有精彩的部分,也一定有“没意思”的部分。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那些精彩的部分,并把这些精彩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为了找理由证明这本书“没意思”。

   

从去年做公众号开始,老杜谈了一些关于读书的感受。有朋友跟老杜说,你看的书多,帮我推荐几本呗,我喜欢读书,不知道读啥好。

 

于是我试着推荐了几本我自己读过的不错的书。结果过一段时间再联系,反馈说,你推荐的书我看了,也没啥意思呀!

 

还有这样的反馈,你推荐那书,太老套了,印刷也不好,字还小,没啥意思。

 

后来我就不敢推荐了。近日,我列了一个书单,发出去之后,就又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不能说我推荐的书一定好,这一点是肯定的。但是,朋友们说没啥意思,他也不是随便说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正好马上要跟读书的朋友有个聚会,所以就这个问题,谈一谈我个人的一点想法。

 



  

我们知道,如果给一个不懂英语的人一本英语书,如果不借助词典之类,他可以说完全读不懂。就是说,只有懂英语的人才能读英语书。

 

那么,懂英语跟读英语书是什么关系呢?

 

懂英语是读英语书的必要条件,或说懂英语是理解英语书内容的前提,也就是前理解。其实我们理解一切,都是依靠前理解来进行的,没有前理解,理解就无法进行。

 

再举个例子,比如狼孩,就是婴儿时被狼叨走在狼群里长大的孩子。因为他一直与狼一起生活,所以他了解狼的习性,懂狼的语言,不懂人的生活习性与人的语言。所以虽然狼孩是人,却无法与人交流。因为在他婴儿期培养的基础认知都是狼的。

 

这个基础认知,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理解的基础——前理解。因为前理解不同,所以他无法理解人类的行为与习性。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越有知识的人学知识越快,而知识越少的人学知识越费劲,这就是因为知识丰富的人储存的大量的知识,为他理解新知识提供了丰富的前理解;而知识贫乏的人作为前理解的知识储量太少,所以理解新知识会更艰难。

 



 

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大致推定,朋友们说一本书没意思,有几种可能:


一种是书里的知识他早已经全部掌握,全在他的知识库里,那么这本书不能提供给他任何新知识,所以他说没意思。

 

第二种可能是书中的内容对他特别生僻,他没有足够的前理解做基础,他基本读不懂。对不懂的东西提不起兴趣是正常的,所以他说没意思。

 

这两种可能,都是说的书与人的互动关系,都是因为互动无效,所以没兴趣。

 

还有第三种可能,就是人的态度问题——用什么样的心态去读一本书。

 

当你打开一本书,你是去书上找知识还是去书上挑毛病,这一点也很重要。

 


 

只要留意,我们肯定能在身边能找到这样的人:

 

他朋友很少,当我们跟他提起一个共同认识的人,他很快就会说出这个人身上的毛病,比如好说大话,不守时间,做事不靠谱等。

 

那么,他挑的对不对呢?

 

很有可能是对的,我们提到的那个人可能真有这个那个问题。

 

可是,这个人就没有优点吗?

 

不可能没有,比如这个人比较善良,比较关心别人,很热心帮忙等。这些都是优点,也可以是我们与他做朋友的基础。只不过在相交的时候知道他不守时间,不把守时间的事情委托给他罢了。


反过来说,其实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很多毛病,我们虽然没有这样的毛病,却有那样的毛病,比如过于苛求别人,这就是我们的毛病。

 

你说,我何必交他?我就不理他。你当然可以,但是你得承担没朋友或朋友极少的后果。

 



 

读书也是一样,当我们带着挑剔的眼光去读书,把主要精力放在挑书的各种毛病上,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书中的诸多问题,于是,我们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就消失了,于是这本书就“没意思”了。

 

对于一本书来说,不管我们说它有意思还是没意思,它都是一本书,无所谓损益。但是当我们以各种理由拒绝一本又一本的书,我们就要承担同时拒绝了书中那些精彩内容的后果,我们就等于放弃了获取知识的机会,这样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知识贫乏。

 

吃亏的是我们自己。

 

其实,仔细想想,每一本书都是由普通的与我们一样的人写成的,它有精彩的部分,也一定有“没意思”的部分。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找到那些精彩的部分,并把这些精彩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为了找理由证明这本书“没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