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茅以升:心系科普 奋斗不已

 茂林之家 2016-05-24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在掌握了所读东西的记忆特征后,就惟有勤奋二字了。”

  “对搞科学的人来说,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茅以升

  人物简介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结构工程师,桥梁工程专家,中国近代桥梁事业的先驱、铁道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同时也是中国土力学的开拓者、科普工作者。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及北洋大学校长、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生发表200多篇论著,其中科普论著文章约占1/3。

 

   一生心牵科普

  大家都知道茅以升晚年的时候,全部精力都在做科普。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他早在美国求学时代,心里就埋下了科普的种子,以至后来毕生都在做着对青少年的这种教育。

  1920年代,他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在美国看到科普书籍。有一种图书叫作《科学的故事》,讲的很多知识都是隔行的,不是他所学专业的知识,但是他看完以后,觉得自己也能感兴趣也能读懂。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接触科普,他觉得特别好,就把这本书买回来。后来茅以升就拿出《科学的故事》让其子翻译,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科学道理给说出来,让那些外行的人也能看懂。这个故事后来发表在上海《科学画报》上,当时销量非常好。可以说他搞科普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也贯穿了他的一生。

  1937年,建钱塘江大桥的时候,茅以升在《工程》杂志上一期一期地连续刊登建桥过程,也是科普性质的,钱塘江大桥的工程理论都变成了科普语言发表出来。这个阶段他在教书,在做工程,做科普绝对是业余的,但他有这种概念了。之后他就一发不可收,写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了。在他晚年退休之后,科普成为他的主业。

  老骥伏枥,奋斗不已

  茅以升一生毫无怨言,不管是在任何时候。他总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我们。他文革的时候受到了一些冲击,全家人被赶到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头。妻子给他做了一个很小的书屋,也就三四平方米吧,他一起床就伏案,几乎不离他的小书屋。《桥话》就是那时候写的。家人每天一睁眼就能看到他,他就是那种奋斗不息的状态。

  《桥话》写完了,希望有出版社能出版,但是大家已经开始看经济效益。大家一看都说真了不起,五体投地,因为他都是用蝇头小楷写的,50多万字,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写得那么漂亮,你看他写字这个精神就能够感动你。但是整个看完以后,他们觉得没有经济效益,所以一直就没有出。这部书稿在书柜里躺了三十年,直到1996年西南交大成立一百周年,也是茅以升一百岁。

  茅以升给子女看到的,就是不断在学习,不断在奋斗。他有一句话:“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这句话虽然有点文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他一辈子就是在奋斗。他那么老了,八九十岁了,家里也有比较好的条件了,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但是他没有。为科普事业,为孩子们做报告,给孩子们回信。茅以升年老的时候,眼睛很不好,1500度的近视,黄斑病变种种没法治,但是他所有的回信,包括学生来的信,少年儿童来的信,都是他自己回。茅以升的秘书很多,做他的秘书很舒服,不用做发言稿什么的,他全部都自己写。但是他写,他会写坏,眼睛不好嘛,会写作一团,女儿就给他想了个办法,拿一张A4纸那么大的硬纸板,给他刻成一条一条的槽,后面搁一张白纸,再放一张化学板作垫板,拿夹子一夹。一行一行他就这么摸着写,有可能两个字写在一起,但不会上下串行,这样他都写了很多东西,包括对中国科技馆——我们国家第一座科技馆的建设有很多的提议,全都是他一个字一个字自己写出来。

  茅以升工作了一辈子,除了吃饭睡觉,他就坐在他那张桌子旁,像个雕像一样,但是他的大脑不停地在思考,在创造。

   相关报道

   东南大学工科奠基人——茅以升

   茅以升留下的精神财富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

    (科普中国出品 光明网6月9日综合环渤海新闻网等编辑报道)

[责任编辑:刘娟(实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