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岸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三) 文创产业 (石咏琦)

 玲珑艳阳图书馆 2016-05-24

两岸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 文创产业

石咏琦

一位素昧平生的女士,在Messenger留言,说她要到广州发展文创产品, 并且还留下8-9张说明。我仔细看一下,她的文创产品,主要在易经和算命的APP这一块。

这几年,内陆大力推展文创产业,搞的红红火火。因此,每天都有许多来自内陆的业者或学者,到宝岛来取经。为的是想把大陆的文创产业,提上一个台阶。

所谓文创,就是文化创意。将原有的文化根源,加上创意,推出符合现代又有商业价值的产出。使得大众耳目一新,更能赚钱,赋予旧文化新的意义。

打个比方来说,昨天央视访问故宫。院长单霁翔就介绍故宫即将推出的『狗服』。这是配合国务院近日出台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所“活起来”的若干创意产品之一。

截止到2015年底,故宫博物院共计开发了产品8,683种,并且今年一月,国博天猫旗舰店已经正式上线运营。

想当年,不知道故宫是否曾经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去取经。感觉上,这些产品的开发与构思,多多少少有着台北故宫的影子。台湾的各大博物馆精品店,所卖的商品从许多年前,就很有创意。举个例子,如果您到宜兰的兰阳博物馆去走一趟,在这个海边的博物馆,无论是外型或内设,服务或礼品,都有创意。

台湾发展文创的概念,最早来自街道巷弄。有许多的老社区,想要变成文化一条街,所以就找人设计。集中这条街上所有居民和商家的力量,举办说明会,然后把一个古旧不起眼的,或者乱七八糟的屋舍,改造成为许多人喜欢来买买逛逛的地方。这种案例不胜枚举。

改造的成功关键,当然是要有一个很好的点子。比方是,莺歌陶瓷镇,三峡老街,淡水小镇,如今都已经是热门景点。假日必游,可以有古迹,有文化亮点,有特色的美食,还要有配套的产品,可以带回去。或者DIY亲手做的东西,那就更能抓住人们的眼球。

内陆也有不少的地方,古文化名城或者古街区,改造的很成功。像是苏州的平江路,就是旅游必须去的地方。不但有地方特色,而且还沿途可看,可吃,可买。

不过,也有很多地方,有很好的资源,却开发利用的不得法。比方,前两年去了徐州市下辖的沛县。这是刘邦的古里,大汉之源,应该有很多故事性的议题可以发挥。可惜,没有一个文创的整合性。让游客感觉有些空入宝山。

文创产业的人才在台湾,的确很多。原因之一是,台湾人很喜欢奇思妙想。这种DNA源自商业头脑。总想着把腐朽化为神奇。另外一个原因是,台湾人很会发明。世界上得到发明奖第一名的地方,当然很多人懂得动脑筋。第三是政府有专项资金,不断鼓励创新创意。所以,文创产业一直都是主流产业。

不过,借用文创名义,却与文创不搭的产品也多如牛毛。像是一种文胸,画上一副荷花,这算不算是文创,谁知道?把算命的命盘变成APP,算不算是文创,也值得考量。

北京每年十一月,都会大规模的举办文博会。其中台湾馆总是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原因何在?就是真的有一些东西还值得一看。虽然看来有点像摆地摊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但有买气又有人气,就表示有人注意。

学习文创,并不难。但是要能真正有创意,叫好又叫座,那就不容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