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吉林省教育厅指导,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高专委本科工作部协办,吉林动画学院承办的“全国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研讨会”在吉林动画学院举行。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创业铸就梦想,创新改变世界”。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王佐书受邀出席此次会议,并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为研究教育创新提供研究线索》的精彩演讲,对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与时俱进 针锋相对 找准社会需求 王佐书会长在演讲中提到,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教育创新中尤其如此。在教育改革的发展中,需要做的是,找准教育的大方向,遵循规律,针锋相对,与时俱进。 教育的大方向是什么?王佐书会长给出了几点参考意见。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第四十二条的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大方向,而且是根本的方向。 其次是规律,规律是无声的命令。王佐书会长认为,教育的宏观规律一是用才规律,二是育才规律,三是可持续发展规律。社会在可持续发展,那么,人也要可持续发展,反之,则必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教育需要研究培养学生如何可持续发展?学校如何可持续发展?学校的专业、老师,如何可持续发展? “如果现在说职业教育的话,我愿意说十二个字,也就是职业教育的规律:针锋相对——培养出来的人针锋相对社会的某一个岗位,某一个职业;与时俱进——社会与时俱进,培养出来的人也应当与时俱进,培养人的过程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最后四个字,是‘人好活好’。” 什么是活好?王佐书举了个例子,“几年前我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访问之前,一个教授问我:‘你以前干什么的?’我说:‘我在黑龙江绥滨农场做了11年木匠。’教授说:‘你挣钱挣得太多了,我可雇不起你啊。’在澳大利亚,一个技工的收入比一个教授的收入还多,在这样的条件下,那技工还缺少人才吗?这样的职业技术学校还招不过来人吗?”活好,有技术,这就是社会的需求,也是我们的发展机遇。 高瞻远瞩 见微知著 抓对创新方法 王佐书会长在演讲中提到,不论是在改革,还是在创新以及在转型的过程中,都需要有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高于实践。今天从另外的角度看,王佐书会长认为,理论有“三镜”的功能:望远镜——高瞻远瞩,远见灼识;显微镜——见微知著,一叶知秋;广角镜——博采众长,开拓视野,延长你的手臂,增长你的才干。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掌握思考问题以及思考创新的方法。 创新是什么?解释很多,王佐书会长摘选了其中三条:第一,能改造或改变已确定的工作;第二,改造或改变固定的方法;第三,是一个新奇的实践。 在王佐书会长看来,找准创新方法需要深度剖析创新的几大方面,包括掌握社会需求、竞争、空白以及最近发展盲点,同时了解国家、地方以及自身软肋,找准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发展因素,他形象地称之为进行“卡脖子创新”、“瓶颈创新”,同时还可以进行“差异化发展创新”、“母鸡下蛋创新”。这个“鸡”,可以是体制,可以是机制,可以是人才,还可以是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养鸡下蛋”、“引鸡下蛋”、“借鸡下蛋”、“傍鸡下蛋”、“火鸡下蛋”,都是创新的方法。所谓火鸡下蛋,就是“抱团取暖”。但抱团取暖,并非群龙无首,需要有领导者,要结构合理,特别是人才结构合理,并且团结合作的意识要强,机制要灵活,要有指导公关的能力。 与此同时,对于创新,王佐书会长还总结了“三关三切”,即关键时期、关键问题、关键决策以及切合时宜、切实有效、切实可行。找到自己的关键时期,提出关键问题,就能找到关键决策或关键建议,有了“三关”,就能做好“三切”的工作。无论是社会、学校、学院、还是某一个学生、某一个专业、某一门课程,时时问问自己的 “三关三切”是什么?要能做到清晰的研究,而且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体系意识 教书育人 培养全人格人才 王佐书会长还建议从培养人才的规格来考虑创新,作为学校、老师,需要思考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王佐书会长看来,人才设为四级:常规人才——极需人才——稀缺人才——空白人才。 王佐书同时说明,真正培养技能人才,不求知识全面,但求能力综合。他拿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举例,拥有上百项技术创新的他只有初中学历,“我说,根据现在的情况,您这辈子进不了课堂了,因为你学历不够。”许振超问王佐书会长,“你知道现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吗?我以前在青岛港,皮带里别着三样东西:锤子、钳子、螺丝刀,就这三样干遍所有的活儿。现在丹麦的一位钳工,在工厂里工作六个月,他的工资是80万人民币,机器不能转了修机器,电路不通了修电路,电脑不灵了修电脑。他一出场,开出来的是一辆小汽车,全部都是专用工具。我兜里就三样,人家是一套工具,现在缺乏的,就是这样综合性的人才!这就是稀缺人才!这就是空白人才!” 王佐书会长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为任何一项事业服务都是一个体系。他认为,为教育服务也是一个体系,从人的角度来看,是5+1支队伍—— 第一支队伍,以教育部长为代表的行政官员,研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政策制定得不同,显然执行得不同;第二支队伍,以校长为代表的校内行政官员,“17年前我在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校长,我非常清楚,我是老师的老师,我天天吃喝玩乐,让老师兢兢业业地工作,显然不恰当。”第三支队伍是教师;第四支队伍是教研员;第五支队伍是教育督导员。除此之外,还有站在后排的还有各级各类教辅人员。他们是一个体系,在为教育服务着。 “咱们应该有体系意识,研究体系,改革体系,拥抱体系,充分利用体系来提高教育的质量。” 在任何体系中永远存在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学生在校内受到的是可控因素,学生在校外,在互联网上受到的是不可控因素。王佐书会长表示,如何做好可控因素在抵御不可控因素的变化给教学带来的损失、给教育带来的损失,值得研究。 会上,王佐书还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任何一个工作都是全人格参与的过程。比如,司机开车是他技能的一方面,其实还有他注意力的分配以及责任心的问题,是他全人格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用全人格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用全人格学习,任何一名学生走到社会,他是全人格接受社会的选择,他也是全人格在社会上竞争,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全人格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王佐书会长最后还就学校的转型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先确定职业教育的定义,即为以后的职业谋取某种技能,还要明确培养人才的着力点,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实践联系理论,在教学内容上与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