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连仲教授《针灸新悟》之选摘

 博学多思写 2016-05-25



武连仲教授简介

    武连仲教授,1941年生于天津,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院最高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著名脑病专家。于1960年考入天津中医学院本科学习,曾问学于丁叔度、何世英、马新云、田乃庚等名医,受教于著名北派针灸专家高季培,南派名家“金针蒋伯鸾”,毕业实习期间,跟随老一辈名医学习各具特色的针灸技术,打下了良好的针灸基础。1968年参加工作,1972年调入我院新医科(文革时的针灸科),曾担任针灸科教学秘书、中风病治疗组兼科研组组长等工作,从事针灸工作近50年,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创新,对中风、癔病、痛症、周围神经损伤、面神经麻痹、假球麻痹、抽动-秽语综合征、痉挛性斜颈等病症独有心得,在针灸教学方面成绩裴然,桃李满天下。

  其主要学术思想:崇尚传统针灸学,强调辨证论治、汇通中西,扩展中医思维逻辑、推陈悟新、发展中医理论和临床。对“脑、神”的生理、病理总结出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神-脑-心-肾-督”轴心论等理论,1975年总结出的“神的生理病理”、“中风病机关键”等理论。临床重视调“神”,对“神气”在各种疾病及不同阶段治疗中的病理变化,以及临床运用的不同调神方法均有独到的见解,造诣高深。

    《针灸新悟》是武连仲教授近50年针灸临床实践中,对中医调神针法理、法、方、穴、术的全面总结和提高。现将其常用临床经验组穴列举如下:

   1、偏瘫三才穴

取穴:水沟,正廉泉为天才;曲池、下极泉(极泉下1.5寸)为人才;足三里、复溜为地才。

功用:醒脑开窍,通经导气,抑急扶缓,增力柔筋。

主治:窍闭神匿,肢体挛痿。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水沟呈45°向上斜刺2~5分,行雀啄泻法,以患者眼球湿润为度;正廉泉直刺2~5分,行雀啄补法,针感向咽喉传导;曲池直刺5分~1寸,提插平补平泻,针感传导至前臂和手;下极泉直刺5分~1寸,针体由浅入深呈扇形扫描,行提插泻法,既能循经行气,又可飞经走气,激发上肢抽动,针感放射到指尖;足三里直刺6分~1.2寸,行提插补法,针感下传,引发足背背屈;复溜直刺3~6分,行提插补法,针感上下放射,可传导至足底或膝部,激发窜、动、抽的针感1~2次,不留针。

体会:中风针刺治疗三个关键:(1)凡刺中风,必先治神,醒神,调神是治疗之根本。(2)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多选用窜动抽针感。(3)针刺治疗以平衡阴阳,矫正纠偏改善肢体功能为目标。“偏瘫三才穴”为阴阳经穴相配,用于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患者效果显著。其中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合穴,督脉为人体阳经之总汇,主一身之阳气,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与心肾脑密切相关,而阳气的功能活动就是“神”的表现,所以针刺水沟调节督脉,可以起到督统阳气,驾驭神机的作用。极泉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手太阳筋经均“入腋下”或“结腋下”,因此针刺可以治疗上述诸筋经病变,也可治疗中风引起的上肢其他病变。人之肢体运动,属于手足三阴三阳经经气主导,根据阴先阳后的顺序,手足三阴经气为主为先(相当于西医的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所因肢体运动功能丧失和恢复也都是以阴经为先为主,故治疗先取阴经穴。因极泉位于腋窝中央,被腋毛覆盖,下有腋动脉,内有肺脏,取穴不便,针刺危险,故本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从安全、有效、便捷出发,将“下极泉”作为治疗中风上肢挛痿的第一要穴,即是治疗“偏瘫三才穴”之一“人才穴”。根据患者阴阳经经脉虚实变化的不同,采用循经行气法和飞经走气法,治疗中风上肢挛痿,直达病所,疗效突出。复溜为肾经之母穴,五行属金,金能生水,穴性补,补肾滋阴,填精益髓,养血健脑,壮骨柔筋,疏经润燥,可用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之下肢挛痿,下肢肌力未复而肌张力增高状态。

2、五心穴

取穴:水沟,劳宫(双),涌泉(双)

功用:清心泻火,开窍醒神,平衡阴阳。

主治:癔症、昏厥、癫狂、痉挛性斜颈、失眠,以及痉证等神机逆乱的疾病。

操作:水沟穴操作同上,针刺本穴时,应给予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刺激量以峻泻;对于耐受好的患者,要求一次性给予足够刺激量,对于耐受差的患者,可分次施行雀啄手法,直至达到足够刺激量。劳宫、涌泉直刺5分~1寸,采用提插泻法。

体会:“五心穴”为经验用穴。水沟在头心,劳宫在手心,涌泉在足心,5个穴位在人体的5个中心。涌泉为足少阴肾经具有补益作用之井穴,阴阳两气之根皆从下而上,刺涌泉可固阴阳之根,滋阴清热,交通心肾,水生火降,上下相贯,既可壮水制火治疗虚火上炎,又能釜底抽薪克制实火独亢。水沟隶属督脉,督脉为阳脉之海,贯心络肾,上通于脑,刺水沟可醒神开窍,复神气之宁,续阴阳交合。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穴,“荥主身热”,心包可代心行令,也可代心受邪,刺劳宫可清心降火,化痰理气,宁心安神。五穴合用,既可开窍醒神、又能清心安神,也能通窍调神,使神气宣畅,平抑缓急,救逆顺筋,调整脑神对神气的支配作用,是“神-脑-心-肾-督”轴心论的代表组穴。

3、三廉泉

取穴:正廉泉(甲状软骨与舌骨体之间的凹陷处),上廉泉(舌骨体正中上缘),前廉泉(下颌颏后1寸)。三廉泉均位于前正中线上,属任脉。

功用:正廉泉滋阴补水,填精益髓。上廉泉通关利窍。前廉泉活络利舌。

主治:言语不利,失语失音,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咽喉肿胀,及健忘、眩晕、痴呆等。

操作:正廉泉:针刺前要以手指触摸局部,掌控腧穴精确位置,以0.25mm×40mm不锈钢毫针直刺2~5分,术者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使针体顺时针旋转360°,施以雀啄补法,行针10~20秒,令局部有酸麻胀重感。上廉泉:使用0.25mm×75mm不锈钢毫针,双手夹持进针,向舌根方向进针2~2.5寸,施以捻转手法不留针,令咽喉局部有酸麻重胀感。前廉泉: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自下向上垂直进针,直刺1~1.5寸,提插手法不留针。

体会:正廉泉偏补,上廉泉偏通、前廉泉偏泻三穴同用可激发经气,具有很强的舒畅局部气血经络,通关利窍,活络利舌的作用。上廉泉和前廉泉为经验要穴,用于吞咽障碍和语言障碍屡见奇效。三廉泉解剖位置位于甲状软骨与舌骨附近,深部有舌体和咽喉腔,分布有吞咽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支,通过反复刺激形成反射,使周围未受损的大脑皮层功能进行弥补代偿,重建吞咽和语言神经通路,得以恢复功能。

4、调神组方

取穴:印堂,上星透百会。

功用:通行督脉,调理神机。

主治:神机失宣引起的呆板迟钝等精神障碍,以及中风后精神症状。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上星向百会方向透刺1~1.3寸,提插平补平泻,针感向头顶传导。刺印堂,要提捏局部皮肤,针体向鼻根方向斜刺0.5~0.7寸,捻转提插,平补平泻,针感向鼻腔传导,同时可使眼球湿润。

体会:调神组方的上星、印堂穴要扎直扎正,谨防偏离腧穴,影响疗效。印堂为经外奇穴,主治范围广泛,特别对于头面五官病症和小儿惊风、各种精神障碍、失眠疗效确切。上星和印堂均位于督脉,又位居“精明之府”的头部,刺之有醒神调神之效,特别是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用调神组方代替水沟穴,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能防止长期刺水沟穴给部分病人带来难以耐受的疼痛针感。

5、通调阳气组方

取穴:前顶,后顶,通天(双)。

功用:强督振颓,潜阳熄风。

主治:阳虚不足的证候以及阳亢风火相煽之证。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针刺时针尖略向后方刺入,施以捻转补泻手法,使局部产生酸胀针感。

体会:前顶偏于治额,后顶偏于治项,加上足太阳膀胱经的通天,本组穴位均位于巅顶之上,通彻上窍,通调阳气而用于治疗阳虚不足和阳亢证,如丛集性头痛,巅顶痛,虚寒性头晕、头胀等。

6、益气安神组方

取穴:百会,四神聪。

功用:升阳益气,镇静安神。

主治:治疗虚症或虚实相兼引起的失眠、心悸、癫狂、抽搦等病证。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直刺,百会垂直进针0.3~0.5寸,四神聪针尖均向百会方向斜刺0.3~0.6寸,施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感觉酸胀为度。

体会:益气安神组方取百会功专升阳益气,配合四神聪增强安神调神作用。四神聪是具有特殊疗效的经外奇穴,具有聪脑安神,益气通阳的作用,故称为四神聪,历代医家将其作为治疗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等病症的主穴。益气安神组方穴性偏补,适用于以上疾病辨证为阳气不足为主的虚症或虚实夹杂之证。对于本法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配合“五心穴”治疗。

7、通调水湿组方

取穴:阴交,水分,大横(双)。

功用:调理冲任,利水化湿。

主治:便溏,泄泻,水肿,癃闭,臌胀等。

操作:使用0.25mm×40~60mm不锈钢毫针直刺,施以提插泻法,不宜过度提插捻转,以免过度刺激肠系膜引起腹痛。

体会:阴交,水分均为任脉穴位,阴交为冲、任、肾三脉交会之处,可调理冲任;水分有分解干湿之意,大横为脾经之穴,内应结肠,调节津液,三穴同用,配合得当。

8、肩五针

取穴:肩髃,肩内陵(肩髃前下1寸),肩外陵(肩髃后下1寸),肩前(三角肌前缘中点),抬肩(三角肌中点)。

功用:舒筋活络,散结通痹。

主治:肩周炎,中风后肩部不能上举,肩部疼痛等肩关节疾病。

加减:加臂臑,臑会为肩七针,加强局部疗效。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针刺方向都朝向三角肌底部中点,施以提插手法,均可激发窜、动、抽针感。臂臑使用0.25mm×60~75mm不锈钢毫针向三角肌底部中点深刺,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局部产生窜、动、抽及酸麻胀重感。

体会:肩五针是中风偏瘫的局部配穴,治疗肩周炎时可单独使用。

9、膝上三针

取穴:血海,梁丘,四强(髌骨上缘中点上3寸)。

功用:强肢利节。

主治:中风后下肢抬举无力,行走困难或膝关节无力、疼痛。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四强直刺,血海略斜向内刺,梁丘斜向外刺,均行提插平补平泻手法,可激发窜、动、抽针感。

体会:四强为经外奇穴,在股四头肌肌腱中,浅层分布有股神经分支,深层有膝关节动静脉网,故刺四强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增强关节的灵活性。血海、梁丘分属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刺两穴既可通调气血,促进局部筋骨关节的阴阳静脉平衡,又可增强局部柔韧性。三穴合用可以强肢利节,治疗膝关节局部病变,及中风后患者下肢无力、行走困难者。

10、胫前三针

取穴:足三里,丰隆,腾跃(外踝尖上4寸,胫前肌中点)。

功用:强筋促步,扶阳抑阴。

主治:中风后遗症小腿无力,足下垂、内翻,或小腿肌肉抽搐痉挛。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直刺提插补法,要求针体与所刺穴位前后左右各成等角为直刺方向,而并非针体与皮肤呈90°的传统直刺方法。直刺足三里、丰隆、腾跃均可激发窜、动、抽针感,引起足部背屈动作。

体会:本组穴位在治疗中风后遗症小腿挛痿中,以痿为主可增强小腿力量,对小腿有扶阳抑阴的作用,且临床应用效果良好。丰隆穴有三降二通的作用,即降气、降逆、降火,通腑、通经。足三里是扶助正气之要穴。

11、三阳启泰

取穴:委阳,飞扬,跗阳。

功用:疏通诸经,止痛缓急。

主治:腰及下肢痹痛、麻木、痉挛,坐骨神经痛等。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委阳向委中方向45°斜刺,飞扬向承山方向45°斜刺,跗阳向交信方向刺,三穴均用提插泻法,激发经气下传,引发下肢的窜动抽针感。

体会:本组穴位分别为下合穴、络穴、郄穴,对下肢经脉有通经止痛,温通散结作用,对于急性、原发性坐骨神经痛有良效。

12、足内翻三针

取穴:大钟,足临泣,跟腱穴(经验穴,位于和太溪同水平的跟腱正中)。

功用:利踝强筋,纠偏矫正。

主治:中风后遗症肢体远端功能障碍,即足背、足趾运动感觉障碍,足下垂、足内翻。

操作:使用0.25mm×40mm不锈钢毫针直刺,提插平补平泻手法,以足趾抽动为度。

体会:“大钟无补法”、“跟腱穴怎么泻也不为过”,配合足临泣是武教授治疗中风下肢痉挛性瘫的针刺特色和经典理论,因足内翻、下垂是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主要证候,也是中风难治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站立和行走能力。具体体现在下肢及足部经脉“阳缓阴急”的状态。大钟为足少阴肾经之络穴,位居踝部,络于踵,泻大钟可以纠偏矫正,扶阳抑阴,故“大钟无补法”。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又为八脉交汇穴通带脉,刺足临泣要紧邻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医宗金鉴》云:“足临泣善治足挛痿”,刺之可疏达足背经气,治疗足内翻、足下垂,配伍大钟有良效。武教授运用“足三针”治疗足内翻、足下垂、足部足趾运动感觉功能异常,能较好的改善关节平衡功能,促进踝关节和足趾力量及灵活性。

武教授视中医事业为己任,对患者辨证论治不失秋毫,对学生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对人对事都细微如织,谈吐之间不乏幽默诙谐,名家风范,大医之德实为后辈学习之榜样。



 (本文由白玮婧选自《针灸心悟》,武连仲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何佳编辑校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