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论当前我国中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许成恩 2016-05-25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信仰”的定义是:一种理智的判断,亦或一种特殊的感觉,其本质都是一种自内产生的现象。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信仰”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快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所谓“信仰”就是让人在毫无幻想的情况下面对现实,“信仰”构成一个人的基本态度,并渗透在人的性格特征里。

  在国内的研究中,对“信仰”的本质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信仰”的本质是一种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最高价值的信念;二是“信仰”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或现象的真诚、信服的态度;三是“信仰”是一种附着于一定“信仰”对象的“信仰”心态,它以“相信”为中心,将人事、情感和意志组织起来,成为统一的高级情感。此外,黄楠森先生在其主编的《人学原理》中对“信仰”这样界定:一般认为,“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主张、主义或宗教的极度信服和尊崇,在这种极度信服和尊崇中,寄托着人的精神和终极关怀。先生对“信仰”的理解,笔者比较认同。

  一、当前我国中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

  1. 对中学生的“信仰”教育缺乏针对性

  在“信仰”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没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影响了中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

  中学“队、团、党”的教育活动是对中学生实施“信仰”教育的主渠道,但中学“队、团、党”的教育活动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1)中学少先队的教育活动被忽略

  目前大部分初中没有少先队组织或没有正常开展少先队教育,学生一进入中学就直接离队,六年的少先队教育戛然而止,学生找不到组织,没有归属感,内心无所适从。加上共青团教育的生硬介入,既不符合队章的规定,又不符合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规律,从而使学生产生疑惑,甚至表示排斥。

  (2)中学共青团教育重活动、轻常规。

  首先,共青团的教育往往过分注重活动的开展,追求形式新颖、场面浩大。有时学生只是充当群众演员的角色,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是否有感悟和收获,根本无人关心。其次,共青团的常规工作经常被忽视,“三会一课”、团务检查和团费收缴等工作没有正常有序的开展,导致学生的团员意识淡薄。共青团教育在几次热闹的活动之后便流于形式,逐渐削弱了其应有的功能。

  (3)中学共产党教育重说教,覆盖面较窄。

  高中阶段的业余党校是中学共产党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在业余党校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一般而言,学校主要通过授课、讲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党的教育。也有些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古迹等。但这些教育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与当代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另外,业余党校往往吸纳为数较少的学业成绩优秀、思想品德较好的学生。尽管这些学生接受了党的教育,但没有平台展现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于是,党校学员的身份仅仅成为一种荣誉。值得一提的是,业余党校对于为数较多的不够“优秀”的学生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4)中学生的“信仰”教育被等同于“政治信仰”教育

  中学往往将基于“队、团、党”衔接的中学生“信仰”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政治信仰”教育,过多宣扬政治思想,忽视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信仰”教育只是“信仰”发展的初级教育阶段,深奥的政治理论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断搭建“政治信仰”的空中楼阁,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

  2.中学“队、团、党”教育缺乏系统性。

  中学生人生信仰的形成与确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如今中学里的实际情况是:从初中生到高中生,接受的是几乎相同的“信仰”教育。少先队、共青团和共产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杂糅在一起,没有一定的梯度与顺序。就这样,零散分布的教育活动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联系而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合力。

  3.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在“信仰”教育方面,中学生自身的局限性也是影响其“信仰”确立的瓶颈。首先,中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生活阅历较少,而合理、准确的人生定位需要丰富的知识与阅历作为支撑,这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信仰”的确立。其次,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其人生“信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及阅历的增加而发生相应变化,这就给“信仰”的确定增加困难。最后,部分中学生追求安逸的生活,不能吃苦耐劳、不愿与人为善,等等。总之,多重因素导致中学生人生“信仰”的多变。加之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国外不良社会思潮对中学生心理与思想的影响等,最终使中学生难于树立正确的“信仰”。

  二、当前我国中学生“信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孕育着时代发展的潜力,是社会发展的希望。中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到民族兴旺及国家前途。因此,怎样培养中学生的正确“信仰”,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中学生的“信仰”发展出现偏差,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社会的负面因素对中学生的“信仰”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二是学校“信仰”教育的缺失对中学生的“信仰”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三是家庭教育的负面因素对中学生的“信仰”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社会的负面因素对中学生的“信仰”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中学时期是“信仰”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避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各领域在成绩斐然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屡屡发生的腐败现象、权钱之间的非法交易、损人利己等道德沦丧的现象及人类自身导致的生存环境的恶化……总之,社会诸多因素的不断冲击,使中学生在发展正确“信仰”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2.学校“信仰”教育的缺失对中学生的“信仰”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从近30年的社会发展来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内容层面,还是从方法层面都有新的突破,其成效比较突出。但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信仰”教育。“信仰”是指导道德的、更高的人生追求。然而,学校以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信仰”教育,忽视“信仰”的指导意义,使中学生的“信仰”发展严重滞后。

  3.家庭教育的负面因素对中学生的“信仰”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一般而言,中学生的“信仰”多多少少受家庭的影响。例如受到父母及其他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以血缘关系、情感联系和经济关系等为基础的。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家庭教育的不当使一些中学生的头脑中有着金钱至上、以自我为中心等不正确的观念。

目前,中学生的“信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而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接受的教育决定着他们的素质,也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在中学阶段,加强“信仰”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毕竟,中学生的“信仰”教育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学生的“信仰”教育是目前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责任编辑:吴婵梁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