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前半部中,吕布是个重要的配角。他的特点非常鲜明。首先是武功高强。《三国演义》成书后,数百年来民间一直对小说中武将的武力进行排行,吕布都毫无争议名列榜首,是小说中武力最强者。其次,吕布长得也很帅,是个标准的帅哥。小说第五回中对吕布的英姿有个具体的描述: 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不过,吕布这一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不是他的武力和长相,而是他的另一大特性。这一特性在第五回由张飞之口点出,成为数百年来人们对吕布形象的统一认识,这便是“三姓家奴”。 为什么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呢?从《三国演义》中便知分晓。吕布姓吕,此为一姓。董卓乱政期间,吕布不仅是荆州刺史丁原的部下,同时还是其义子,被丁原视为心腹,此为二姓。后来吕布杀掉丁原投靠董卓,认贼作父,变成了董卓的义子,此为三姓。所谓的“三姓家奴”由此而来。 吕布为什么会杀掉丁原呢?小说第三回有详细的介绍。至于杀丁原的动机,李肃说的很清楚:“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因此,“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期间,张飞大骂吕布为“三姓家奴”,“三姓家奴”的恶名从此传开。 吕布投靠董卓以后,鞍前马后,为董卓立下了不少功劳。虎牢关前多次击败十八路诸侯的挑战,在荥阳大败曹操,掩护董卓安全撤退至长安。但不久后,吕布又一出背主的故事开始了。董卓的暴行引起司徒王允的愤怒,他与府中歌伎貂蝉定下了连环计。计划“先将汝(貂蝉)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汝于中取便,谍间他父子反颜,令布杀卓,以绝大恶。重扶社稷,再立江山”。经过王允的周密部署及貂蝉的巧妙配合,吕布又与义父董卓反目,最终将董卓杀死。王允杀董卓是为民除害,而吕布杀董卓则是因为董卓抢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依然如之前李肃所言的“见利忘义”。这是吕布的第二次背主。 到了第十一回,吕布背主的恶名已经传遍天下。投袁术,袁术不要;投袁绍,袁绍想杀他;投张杨,李傕、郭汜写书与张杨,教杀吕布。吕布只好投张邈。至此,吕布又变成了张邈的同盟,成为夺取曹操兖州地区的急先锋,其反复无常的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展现。 在与曹操争夺兖州战事失利之后,吕布走投无路,不得已投靠了占据徐州的刘备。但没过多久,吕布又在陈宫的唆使下背叛刘备并出兵小沛,将刘备的家眷一并抓获,将刘备辛辛苦苦占据的徐州地区据为己有。袁术派韩胤前来徐州做媒,打算娶吕布之女为儿媳。吕布先是满口应允,之后又突然变卦,“急命张辽引兵,追赶至三十里之外,将女抢归;连韩胤都拿回监禁,不放归去。却令人回复袁术,只说女儿妆奁未备,俟备毕便自送来”。后来为了讨好曹操,干脆“将韩胤用枷钉了,遣陈登赍谢表,解韩胤一同王则上许都来谢恩”。朝三暮四、反复无常的小人嘴脸暴露无遗。 吕布与曹操的结盟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吕布便发现曹操与刘备暗中联络企图夺取徐州。吕布随即与曹操反目成仇。第十九回中,吕布被围下邳,最终成了曹操的俘虏。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吕布还在幻想通过投降曹操换得性命。吕布表示:“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不过,吕布的哀求并没有得到曹操的响应。曹操看着身边的刘备。刘备的回答言简意赅:“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曹操于是下令将吕布绞死。至此,吕布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告一段落。 与小说中吕布的人物形象相比,历史记载中的吕布形象也大致如此。尽管史料中没有“三姓家奴”这个提法,但却多次提到吕布为人“反复”,意思基本一致。陈寿在《三国志·吕布传》中这样评价吕布:“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此语是对吕布这一历史人物进行的一个总结,而在《三国演义》中,这段评语通过作者的妙笔得到了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吕布“三姓家奴”的形象深入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