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薄滋味,所以养气;去嗔怒,所以养性;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守清静,所以养道。名不系于簿籍,心不在于世,此所以出人之彀,与天为徒。
又曰:专一学道,人人可得入仙。不同世俗,进取有黜落也。但清静无为,最为上乘省力。
又曰:道人要妙,不过养气。夫人汩没于利名,往往消耗其气。学道者别无他事,只在至清至静,颐神养气而已。心液下降,肾气上升至于脾,念绝想,神自灵,丹自结,仙自做。若行不得挟泰山、超北海,非道也。
又曰:夫道者,但清静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十二时中,但能行彻,必不误尔。
又曰:气难住,迅若奔马,惟静可以御之。当先去其外党。若在众人中,如在深山谷里,方是道人。若不到无心田地,难以制御。
又曰:守清静恬淡,所以养道;处污辱卑下,所以养德;去嗔怒,灭无明,所以养性;节饮食、薄滋味,所以养气。然后,性定则情忘,形虚则气运,心死则神活,阳盛则阴衰,此自然之理也。
又曰:道者行往坐卧,不可须臾不在道。行则措足于坦途,住则宁神于太虚,坐则调息于绵绵,卧则沉神于幽谷。久久无有间断,终日如愚。
又曰:每日只要头头无事,万缘皆放下,六门不入,少语言,不着一物。十二时中,常要不昧,减省睡眠,一齐放下。虽是六门,只是一个主人。常常无物,便是补也。
又曰:初学入道之人,截自今日,已往俗事不挂心,专心致志,如终如一,切莫中路而废之。若有毫末不除,则道不固。已往之事,不可思,未来事不可念。且据日前为见在,便是无事之人。儿女情多,烟霞志少,则非学道者也。
又曰:汝等听予言,不可忘内日用、外日用。外日用,大忌见他人过,自夸己德,妒贤忌能,起无明俗念欲心种种之过。内日用,真清真静,不染不着,调气养神,逍遥自在,暗积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诗曰:大道人情远,无为妙本基,世间无爱物,烦恼不相随。
又曰: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故澄心如澄水,万物自鉴;养气如护婴儿,莫令有损。气透则神灵,神灵则气变,此清静所到也。
又曰:无为者,不可思虑、爱念、嗔恚,盖积利害。其间,虽有为而常无为,虽涉事而常无事。何况专一清心静意、养气全神,飘飘然游于逍遥之场,适于无何有之乡也。
又曰:人若行有心有为之功,尽是术法;若行无心无为之功,乃无尽清虚也。
又曰:酒为乱性之浆,肉为断命之物,直须不吃为上。酒肉犯之,愆犹可恕;若犯色欲,罪不容诛,盖色之害人,甚于狼虎,败人美行,损人善事,亡精灭神,至于损躯,故为道人之大孽也。
又曰: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若施于心身,节饮食,绝思虑,静坐以调息,安然以养气。心不驰则性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而妙道得矣。自古神仙,不敢跳过澄、湛二字,乃妙言也。
经云:澄其心而神自清。修行之人,多言澄心,不识澄心之理。如何是澄心之理?只要一念不生,性体真空,杳然湛然,似天澄虚不别,是真澄心也。无心可澄,是名澄心。
且夫灵源妙觉,本来清静,因为万尘污其定水,尘多则水浊,心多则性暗。所以澄心损事,其水自清,其性自明。澄光浅者,动则尘生;澄光深者,纵有风浪动摇,其水不浑。
譬喻人之功夫大小。学道,不贵实功实行,不验自己清浊,多将古人言句为用,便说本来无修无正。且道性虽无修无证,尘心日要损消到忘心忘性,方契无修无证。故《道德经》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也。自古学道之人,体到实际真空,得无心真定,才说自然。且道如何是体空处?夫体空者,心体念灭,绝尽毫思,内无所知,外无所觉,内外俱寂,色空双泯,目视其色,不着于色,耳听其声,非闻于声,故声色不能入者,自然摄性归性,混合杳冥,化为一点灵光,内外圆融。到此处方契自然体空之道也。夫自然体空者,若有所体,即是所不体;若无所体,即无所不体。岂不闻《学仙记》曰:殊不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门无旁,四达皇皇。若有所在,即有所不在;若无所在,即无所不在。
又云:身不劳而功不大,行不广而心不死。或于教门用力,大起尘劳;或于心地下功,全抛世事。此两者,于道最上。然即出家,心却未死,中间不可虚费光阴。积功累行,一志无私,至死不退,向教而忘,休生忘想。师祖云“任从天断”是也。师在华亭曰:道者何物?即气,便是根元。岂不知鼻中出者是也。
又曰:夫道,但务清净无为,逍遥自在,不染不着。此十二字,若能咬嚼得破,便是个彻悄道人。但信老人言,行之自当有益,必不误尔诸年少。
又曰:师在县西高马从仁庵高唱:“纵日消万两黄金,止好粗衣淡饭。”言去岁过关外,闻人诵此语,喜其有理,故记之。师曰:《清净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言天地者,非指外覆载之天地也,盖指身中之天地。人之身以上为天,以下为地。若天气降,地脉通,上下冲和,真气自固矣。
又曰:儒家云: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晋真云:以信结交,以恩复仇,可以至矣。
又曰:无心者,非同猫狗木石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净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净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猫狗一般也。
又曰:不生不灭见如来。悟了之时,免却再投胎。丘君曰:此乃出阴神。若到天庭,忽有天花飞,方出阳神,此乃初地也。龚道升问曰:湛然常寂如何?师曰:将来和湛然常寂都不用。
于清风问曰:弟子修行数年,道眼不明,心地不灵,何也?师曰:别无他事,行道不精尔。
师曰:学道者,不须广看经书,乱人心思,妨人道业。若河上公《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时看亦不妨也。不如一切不读,觜卢都地养气,最为上乘。
又曰:身中之气不可散,心中之神不可昧。
或问曰:何由得气不散?师曰:身无为。又问:何由得神不昧?师曰:心无事。
师曰:张润子有一句甚好,每道往来,但要照顾润身之宝。师自笑曰:他开铺席,话却劝别人。
又云:诗曰“深藏白雪非为贵,广种黄芽不属贫。”欲要养气全神,须当屏尽万缘,表里清净,绵绵固守,用之不勤。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大丹结圆备,是九转丹成,亦名三千功满。
又十劝云:一不得犯国法;二见教门人须当先作礼,一切男女如同父母,以至六道轮回,皆父母也;三断酒色财气,是非人我;四除忧愁思虑,攀缘爱念,如有一念才起,速当拨之;十二时中,常搜己过,稍觉偏颇,即当改正;五遇宠若惊,不得诈作好人,受人供养;六戒无明业火,常行忍辱,以恩复仇,与万物无私;七慎言语,节饮食,薄滋味,弃荣华,绝憎爱;八不得学奇怪事,常行本分,只要吃化为生,莫惹纤毫尘劳;九居庵不过三间,道伴不过三人;如有疾病,各相扶持,尔死我埋,我死尔埋,或有见不到处,递相指教,不得生异心;十不得起胜心,常行方便,损己利他。虽居暗室,如对圣贤,清贫柔弱,恭顺于人,随缘度日,绝尽贪嗔,逍遥自在,志在修行,始终如一,慎勿怠惰。
心清无为是真,意净无恶是善。养气全神,常起慈悲,暗积功行,不求人知,惟望天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