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网络教研运行模式及其实践策略探究

 weiyj114 2016-05-27

中小学网络教研运行模式及其实践策略探究

张成昆1zhangchengkun1981@163.com  管永娟2

1.苏州工业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2.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摘要】网络教研是一种数字化教研,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各学科教学研究人员、教师以及学生,以互连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提供的运作空间,开放性地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改变了传统教研的研修方式,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教研发展的必然。本文主要探究中小学网络教研运行模式及其实践策略。

【关键词】网络教研 ;研究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

0 前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改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对教研要求也越来越高,新老教师之间的教研协作与成果共享也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地域、经费的限制,教师的横向交流不够通畅,人数少、时间短的教研活动仅起到了在点上的交流作用。过去那种“走出去,请进来”的面对面交流研讨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课改实施及发展的需要。因此,教研方式必须寻求新的突破,于是网络教研应运而生,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亮丽的景点。

网络教研改变了传统的教研方式,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但由于网络教研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不够成熟,在国内目前的研究还不多。所以迫切需要探索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如何开展网络教研,来克服传统教研的弊端,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因此本研究课题拟定为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网络教研探究,研究重点是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网络教研的运行模式及其实践策略。

1 研究综述

1.1概念的界定

目前针对网络教研概念的定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结合他们的看法以及本人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实践,本人对中小学网络教研的理解是:在基础教育改革理论和信息技术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网络教研平台提供的技术做支撑,开放性地进行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是教师个体或群体基于学校文化建设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而进行的研究活动。

1.2中小学网络教研发展的几个阶段

(1)静态建设阶段。在这个阶段,以常规教研活动方式为主导,网络教研作为必要的补充,资源以信息发布为主,基本没有互动内容。参与范围仅是圈内的少数老师,没有学生参与。如HTML静态页面发布信息。

(2)动态建设阶段。注重交互,面向全体教师,参与者众多,且有部分学生参与。如BBS论坛

(3)学科教研阶段。老师除了上传共享资源之外,开始就教学问题进行在线网上研讨,更多的是面向学生的网上答疑。

(4)全面发展阶段。由单一学科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包括师生、家校互动等等。

1.3 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研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网络教研在某些大城市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在全国各大城市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人在全国几十个大城市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以便更深入的把握目前全国大城市网络教研现状以及大家对网络教研的认识、态度等。数据库共收到586份网络用户提交的问卷,有效为574份,有效率约为97.95。经过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许多教师对网络教研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些教师思想还没有根本性转变;许多教师不具备网络教研所必须的信息素养。尤其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在进行网络教研活动时,缺乏一定的网络教研实践模式以及实践策略的指导,真正能满足教研要求、功能强大的网络教研平台屈指可数。要想为网络教研插上腾飞的翅膀,必须有更多的相关理论为其保驾护航。

2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小学网络教研运行模式及其实践策略

2.1 理论依据

2.1.1 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就是对具体学习目标具有认同感,而且具有一种特殊的心理归属感,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共同体个体或组织的成长为目标,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以相互作用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来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的学习集体。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学习形式,即通过学习共同体倡导的活动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将之视为一种组织关系,即通过它来考察教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可以将之视为一种教育存在方式,即将学习共同体推而广之,认为它是自古以来的一种教育存在,各种形式的教育都是它的特例或应用;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学习环境,正如它所试图构建的学习的各种支撑条件。

网络教研也是在教师之间沟通、交流、协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理论的指导。

2.1.2 反思性教学理论

1933年,杜威发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其中就针对反思性思维做过相关的论述。首先他把反思性思维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知识的形式,根据其支持理由和倾向得出的进一步结论,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和细致缜密的思考”。

反思性教学理论对网络教研有重要的启示。在对反思性教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认识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贯穿于网络教研的全过程,是网络教研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两种角色:既是引导者又是评论者;既是教育主体又是受教育对象。要成为反思性的研究实践者,教师应把自己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自身的思想观念以及教学实践,反思自身研究行为以及研究效果。通过反思,教师能够不断的改进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同时形成对要研究的现象及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从而成为真正教研的主人,克服自身的盲目性以及被动性。

2.2 运行模式

中小学网络教研的运行模式是对网络教研活动包含的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实施过程的理论描述。本文在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共同体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以及本人对曾经参与的网络教研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教研的实践模式图:

图标 2-1 网络教研实践模式图

(1)个体反思,提出问题。

这里的个体反思,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简单单的“回顾”,在实践活动中,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不断出现,这就需要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反省、思考、探索问题。但是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可以构成课题,这些问题应该是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自愿申报,组建团队。

中小学教师在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就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进行课题的申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问题的所在,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问题的解决。个体教师在进行课题申报后,管理员在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之后给予个体教师一定的权限。申报通过的个体教师,可以在网络教研平台上自由地进行团队的组建。这样,所有对此问题感兴趣的人员都可以申请参与针对此课题的教研活动。

(3)共同研讨,确定主题。

在团队组建之后,通过网络教研平台,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针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此次探讨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发散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提出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这样可以使整个团队对要解决的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通过共同研讨,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加明确,确定了研究的主题。

(4)活动准备。

在共同研讨,确定主题之后,成员要搜集、学习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同时,对信息技术操作不熟练的成员要进行简单的培训,尤其要让他们能够熟练的使用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教研活动。本环节为接下来教研活动的开展做了前期准备。

(5)方案设计。

网络教研具有灵活多样、针对性强等特点,所以要保证网络教研活动的顺利实施必须要精心设计出周全详尽的解决方案。设计要源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应以大量的事实以及调查研究为前提。

设计出的方案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多个解决方案,然后再进行方案的选择与优化。方案设计好之后,还应不断的修改与完善。

(6)组织实施。

实施阶段是网络教研的最重要阶段,在实施之前要进行成员的分工,分工要充分考虑到成员的兴趣、爱好以及其特长,这样更有利于解决方案的顺利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协作精神,加强成员之间的协作,使他们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网络教研的重要特征,所以在网络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应形成一个彼此交流、合作互助的“研究共同体”,成员在此共同体中不断成长。教研组长在整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组织、协调各成员的工作。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使整个教研活动顺利进行。

(7)反思评价。

反思是网络教研活动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研究者批判的考究自己的行动与情景的行为。首先整理与描述,即对自己在整个教研活动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次对有关现象与原因作出批判性的评价、分析与解释。网络教研活动中的反思还应包括群体反思。团队成员考察原有方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在反思中新感悟、新发现来修改原有的方案,然后再付诸实施,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

(8)展示结题。

网络教研也是一种研究活动,所以最后要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通常采用论文、报告、教育叙事等形式。研究成果的展示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接受更多的人检验。参与网络教研的成员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撰写自己的教育叙事、研究心得,让更多的人分享成功的果实。全国各地的其他一线教师可以访问,并对此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9)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网络教研中的同伴互助是指教师在进行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自己与更多的学习同伴之间相互切磋、合作交流,共同的分享彼此的学习经验,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一般采用三种形式进行实施:对话、协作和帮助。专业引领是指由专业人员介入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力求在较高层面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对接,重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专业引领应用到网络教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为教师提供的一种支持和帮助。所以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贯穿于教研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3 实践策略

2.3.1 全员参与、同伴互助,形成网络教研“研究共同体”

“研究共同体”事实上是一个实践共同体,而对实践共同体的一般理解是:它是指这样一个群体,其所有的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组问题,或者为一个主题共同投入热情,他们在这一个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自己的知识和专长。在网络教研过程中,研究共同体应树立一种“问题即探究和学习机会”的信念,形成寻求问题解决最佳方案的的集体力量。研究共同体应围绕问题开展对话,在对话中应强调经验共享,同时,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支持、质疑和帮助,强调他们之间的鼓励和挑战,形成一个团结、友好、积极向上的氛围。使研究共同体的成员能够在这种研究氛围中不断的成长。

2.3.2 加大专业引领,提高网络教研的质量

网络教研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围绕实际问题展开和进行的。它不仅需要从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总结,更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实践研究。不仅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小学一线教师,更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的参与。这是网络教研得以深入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性的研究人员主要包括:专家、教研人员、大学教师等。相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他们有高层次的学科知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中小学教师长年处于教学的第一线,他们虽然不乏教学的实践经验,但在进行具体问题的研究时可能会无从下手。所以教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教研不至于步入误区,使网络教研活动顺利向纵深方向发展。

2.3.3 个人反思与群体反思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行为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持有的观念、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师的反思是反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研究的性质。在网络教研中要开展教研叙事研究,增强反思的过程性。教研叙事研究即是鼓励引导教师讲述自己在网络教研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想,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使自己在讲述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3 结论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网络教研如火如荼进行着,人们逐渐的认识到探究网络教研相关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理论来指导实践。中小学网络教研为中小学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开了一扇新的门,让他们呼吸到了自由、清新的空气,为教研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