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为什么需要深度旅行?

 tnj660630 2016-05-27


我记得,亲子游一度很火。后来呢,似乎又倍受诟病。凡是太走极端的,譬如说一个事很好,或者忽然又说一个事完全的坏,我都持怀疑态度。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亲子游到底行不行得通?带小孩出远门旅行,到底有无必要?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行,有必要,只不过,有讲究。

走马观花,景点里赶场,拽着孩子到此一游,外加摆拍姿势拍照留恋,这样的旅行方式,其实多半也就看个热闹。热闹过了,什么也没剩下。最要紧的是,这种旅行方式,和孩子的发展特点是完全冲突的。

在旅行这个事上,孩子们更加忠实于本心,更加了然旅行的本质。

钱钟书

旅行的根本是什么

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旅行并非为了远行,而是为了回家。对孩子而言,旅行的核心从来不是外部世界的风景,而是在那个时刻,那个地方,你和我,我们做了什么,让我感觉如何。

我认识一个男孩,他的父亲工作特别忙,很少陪他。长大一些后,回忆起小时候父亲陪伴自己的事情,印象最深的,竟是爸爸曾经带他去东北玩、教他滑雪的镜头。

为什么呢?因为那个镜头里面,父亲是全身心在场的,父亲的关注都在孩子身上,孩子和父亲拥有了宝贵的、紧密的链接。那不是孩子一个人的记忆,而是孩子和父亲共同的记忆,是父子之爱的证据,是孩子在动荡生活中的心安处。

现在比较流行“深度旅行”这一说法。在我看来,所谓深度,就是有链接,有情绪,有情感。深度的亲子旅行,陪伴一定是核心。

两年前,我曾带队积木宝贝美国亲子游。同行的有一个约2岁半的小男孩,主要由老人帮忙带着。平日里很粘人,特别黏妈妈,完全无法和妈妈分离,一哭闹起来总得折腾半天才哄得好。我初见到他时,他嘴里正紧紧地咬着安抚奶嘴。

大约两周的旅行后,孩子妈妈欣喜地告诉我,所有之前让人头疼的问题,似乎都悄悄地解决掉了:自己主动要求走路;不再吃安抚奶嘴;妈妈上班,很主动很体贴地跟妈妈说:“再见,路上慢点儿……”

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根本来说,是这一次旅行中,母子俩得到了真正的“亲子共处时间”。没有任何外部干扰,而是全身心的陪伴。

平日里,我们会说,放下手机、关掉电视去陪孩子。可是,我们却总能从现实找到无数理由去忙自己的事情。也许你一边陪孩子玩棋,一边忍不住随时瞄两眼手机,或者瞅几下电视。也许你没玩一会就觉得无聊了。也许玩的过程中碰到孩子哭了,你就索性走开了。

可是,当你启程,带孩子出门旅行,家庭环境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恰当的旅行节奏安排,新鲜的的外部世界,会有效排除外部干扰,让亲子间天然靠得更近。我们和孩子紧紧卷裹在一起,走向了另外一个更纯粹的世界。远离工作、远离日常琐碎的环境,充满新奇的外部事物一一涌入。孩子自身,而非他的某个行为、某句不合适的话,成为我们真正关注的焦点,重新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特别的呀。可是,孩子们却会用成长印证他们的收获。得到了父母专心陪伴的孩子,心理能量更强大,他们能够从父母每次握住自己的手、每个关注自己的眼神得出结论:爸妈很爱我,我很棒。

独立、自信的孩子就是这样滋养出来的。

两岁半的小家伙为什么后来突然不粘妈妈、情绪状态也有明显好转了呢?一方面,是孩子妈妈使用了我教她的方法,跟孩子坦诚交流,并且与孩子一起建立了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分离仪式。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孩子此前从未这么长时间完完整整地拥有妈妈。近两周的优质的母子共处,带给了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的补偿。

没吃饱的孩子,才会一直喊饿;吃饱了的小孩,才有力气独处。

就像小汽车,加足了油,才有能力离开,才敢跑向更远的地方。

所以,如果你能够明白亲子游的这个真谛,那也许下回再带孩子出游,你的旅程安排会不一样一些:

1

不要计划太多景点,不要赶场,最好是停留在一个地方,住下来,然后在周边玩耍。因为对孩子而言,安稳的需要,胜过猎奇的需要。

2

不要把大部分时间用来赶路、或者到了景点后教孩子摆姿势、拍照片上;一天的活动时间最好不超过5、6个小时。否则舟车劳顿,只会让孩子想起旅行便觉烦闷。

3

去之前,先备备课。提前在书里有一个了解,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有一个基本的感知。这种提前的了解,预先准备的熟悉度,就是在建构一个链接,让一个陌生的对象,在孩子的记忆里增添上情感内容。

4

富有地方特色的、可以动手的体验是极好的。因为孩子就是在动作中感知这个世界的。看到了不算,只有用手去触摸到了,同时内心感受到了,那才是真的进入到了孩子的记忆里。

5

适当听听孩子的。如果你有心,平日的交流中,亲子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能够听到孩子表达要去哪里哪里的兴趣、意向。如果孩子想去看海,那就带他看海;如果孩子想去爬山,那就带他爬山。而不是说,我觉得孩子应该看看海,或者孩子应该去爬爬山……

6

扔开手机。不需要解释了。

出一趟远门,孩子到底能够记住什么?

如果你曾经带孩子出过远门,然后回家后又跟孩子回顾过旅途,那么孩子能够津津有味地回想的,往往是他亲自参与了的。不仅仅是眼睛看到,而是全身感官都参与到的。而且,他们往往会用这样的句子来描述过去:

我当时做了什么,妈妈你在旁边说了什么,我们一起做了什么。

对孩子来说,外面的世界的确是广大的,充满诱惑的,总有一天他们也的确是要离开家门,独自远行的。然而,探索世界的前提,是爸爸妈妈一直安稳地在我身边。爸爸妈妈的爱,是我迈向外部世界的坚实后盾。

如果孩子可以表达,他们会跟爸爸妈妈这样说:

有了你的爱,我才能够远行,否则,我没有力气离开;

有了你的爱,我才能够独处,否则,我无法耐受空寂无人的孤独;

我在独自走向世界的时候,心里装着你。

如温尼科特所说:独处,从来都意味着另外一个人的在场。

关于更多亲子游的知识,这里面有哪些门道和技巧,我专门聘请了一位资深讲师,通过微课的形式,来给更多妈妈普及一下,具体的讲座主题、讲师介绍、时间等信息,具体如下:

亲子旅行-带孩子可以触摸的文化启蒙
活动时间:2016年6月9日,15:00-16:00
活动地点:线上微课
活动介绍

主讲人:李彦 毕业于清华大学,《水木清华》杂志副主编,4年带娃旅行20多次

育儿,不仅意味着眼前的奶瓶和尿不湿,还有远方的高山和田野。这个世界无限精彩,成长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去体验无数的可能,让李彦带领我们与孩子一起,成为一个有料、有趣,又有内涵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