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区域品牌·莞香】受过“伤”方能结香

 369蓝田书院 2016-05-28



熟结(莞香品种之一)

 

“莞诸物俱不异他邑,惟香奇特。”莞香历史悠久,是东莞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标志。古时曾经作为贡品敬奉于朝廷,也曾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近几年东莞市十分重视发掘莞香文化,将莞香作为标志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广种植,通过在当地建设莞香文化博物馆、香市公园,举办莞香采香日文化活动等活动,希望重塑“莞香祖源,沉香圣地”,将东莞打造成“东方香都”。


下面,小编带大家了解莞香的制作工艺,感受莞香的历史气息。


 莞香前世 


《清明上河图》中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店”


据史书记载,莞香树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在宋朝得到普遍的种植推广。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莞香树出产的香料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形成著名的四大圩市,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明代,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


焚香

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与黄庭坚、陈师道齐名的北宋诗人陈与义在焚香静坐读书时,曾写过以上诗句,表达焚香阅读的美妙意境。


 价值体现 

01
  药用  

莞香性微温,味辛、苦。具有行气镇痛、温中止呕等功效,对于治疗腹胀胃寒、肾虚、气喘有明显疗效,常用于治疗气逆胸满、喘急心绞痛、积痞、霍乱、恶气恶疮等症。


02
  香料  


可防蚊虫、防潮;燃香以供欣赏或祭祀,有去潮避秽的说法。


03
  造纸  


莞香的树皮色白质细,纤维柔韧,自古以来便是制造高级纸张的原料,用莞香树作原料制成的纸统称“蜜香纸”、“香皮纸”。


 制作工艺 

莞香的精细制作工艺可多达30多道,一般较为主要的有以下几步:

1
种植
断根移植

种植时要经过三次断根移植。第一次断根的时候是在其出圃时,要剪到主根为止,第二次是从苗袋到下土时。第三次是等其长到四五米高的时候,这个时候还要给其截枝。此后每次采香后,顺便断一次根。断根是为了弱化莞香树的抵抗力,以利于真菌生长。


但仅仅是种植莞香树,不做处理,是不会获得莞香的。自然生长的莞香树“有香者百无一二”,只有树干受伤、腐朽或枯死,需要“受虐”方能结香。为了获得莞香,民间会把香树的茎干人为地刀砍打孔,使虫蛀、病腐后,使其感染真菌,并把伤口封闭起来,而后在菌丝所分泌的酶类作用下,产生一系列变化,最后形成香脂。这个通过人工干预促进香树结香的过程被称为“开香门”。


2
结香


结香的莞香树

主要是做好控温、保湿、遮阳工作。控温和遮阳是同步的,一般会用遮阳布包住整棵树,制造一个小环境,便于真菌繁殖,也可以防止紫外线杀死真菌。结香的时间长短可根据香的品类和经验把握,传统的结香方法一般要六七年。


3
采香


采香

采香一般在农历十月前后,按照传统,在小雪日当天开始采香。采香时要看树木结香的时间够不够,要采什么名目的莞香。此外要根据香的品种和生长的部位,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


4
剔木留香


剔木留香

香采回来之后,应尽快剔除白木和朽木。剔木要根据经验判断香的品种和结构,并根据其固有纹理清理干净,这个过程有点像处理化石。还要根据香的纹理动用不同的工具,有大小铲刀、勾丝刀、凿子等多种。


5
窨香


窨香

窨香就是把同一等级和类别的香放进密封的陶罐里,以去除木的杂味。一般薄而小的三个月就够了,厚而大的要两三年。窨香之后,香就可以直接出售,或加工成其他产品。


 莞香今生 


博物馆馆主黄欧走访、考察了全国各地有种植莞香的地区,发现从古至今莞香在品质和种植、加工技艺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东莞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莞香制作技艺已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莞香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在文人墨客、历代皇室的生活中备受宠爱,也是宗教礼仪、民俗习惯的重要元素。在现代生活中,为了规范莞香行业的生产与发展,尚正堂率先制定了莞香有机生产规程,制定了莞香及莞香熏香企业标准,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其保护园是唯一获得国家认证的有机莞香生产基地。

 

莞香文化相关的博物馆馆主黄欧说:“有了全国性的行业标准后,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莞香的生产加工能得到有效监管和规范。而这标准来自东莞,对东莞‘中国香都’的形象和地位是有积极意义的。没有这些标准,莞香不可能这么快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这个荣誉的获得,填补了东莞这方面的空白。”



莞香,这样一种经历了数十道精细工序制作而成的、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珍贵物品,理应被更多人的了解和使用。在短暂告别上班日的周末,不妨点燃莞香,拿起书本,“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静心品味古代文人雅士热爱的文化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