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南的青山绿水间,最醒目又最有沧桑感的人文景观,应该是那些位于赣南边陲被称作围屋的客家民居。赣南围屋,全称赣南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龙南镇)、定南县(历市镇)、全南县(城厢镇)等6县境内。赣南围屋,点缀于青山绿水间,散落于古老的赣南村落,时而婉约时而雄浑,象是一位历经沧桑却温情依旧的千年老人,以其厚重的历史感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品位,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的驻足惊叹。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以及信丰、安远、寻乌。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传统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时及此后,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不断往闽西、粤东迁徙。赣南比同为客家人聚居地的闽西、粤东地区,建县建州时间都要早的多,秦代时便设有南墅县(今南康或大余县内)。据《淮南子》载,秦世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唯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这便是客家形成的渊源及前身,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客家人构成了赣南居民中一个独特的群落,赣南围屋则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龙光围”等题名。 围屋承载故土情怀 记者走进了龙南县关西新围进行探访。 龙南县文联主席赖建青20年来一直致力于客家围屋的研究,他告诉记者,关西新围是迄今国内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极具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杨村镇的燕翼围则以建造奇特坚不可摧而显雄奇;始建于1501年的栗园围,其占地面积68亩,是赣南最大的围屋。 据赖建青介绍,除了以上3座围屋,龙南还有全部由麻条石砌成的龙光围、铺设了地道的沙坝围、“客家酒堡”渔仔潭围等众多各具特色的客家围屋。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目前保存有376座围屋,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特别、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之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 赖建青说,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客家人虽然不断在迁徙繁衍,但是都有着很深的故土情怀,而维系这份情怀的有形载体,就是那一座座经历百年沧桑的古老围屋。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富裕起来的客家农民搬出了客家围屋,在围外盖了新房,众多围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面临破损和倒塌。 “围屋申遗的工作过程也是对围屋实行保护和管理的过程,而对围屋进行合理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龙南县文物局局长兼围屋申遗办公室主任张贤忠告诉记者,赣南围屋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但在历经几个世纪的风吹雨打后,也由最初的热闹逐渐冷清甚至破败下来,要让围屋重焕光彩,就应在开发利用上做文章。
申遗推动围屋保护和开发 赣南围屋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仅仅是拿到了进入“世界考场”的门票,离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为了推动申遗工作,龙南县加大了对现存围屋的保护与管理力度,通过开展全县围屋普查,对围屋进行分类定级,一围一策建立记录档案及制定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对每一座围屋的个性化保姆式管理,同时安排专项资金分阶段对围屋进行保护修缮,在尽量保持原貌的前提下对围屋整体加固。 此外,龙南总占地19200 此外,龙南总占地19200平方米、蕴含赣南客家围屋文化精髓的围屋博物馆已经完成规划设计。目前,该项目已列入了省重大项目调度,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龙南围屋文化旅游产业的档次。(来源:大桂网 记者孔保新 王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