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验为作文增添生命色彩

 教育繁星 2016-05-29

作文的唯一源头就是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这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只有不断汲取生活中丰富而鲜活的素材,作文才能生动活泼,有血有肉,体现出蓬勃的生命色彩。《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切,无不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生活是作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然而我们也看到,尽管大千世界丰富多彩,日新月异,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却视若无睹,作文空话连篇,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笔者以为,问题出于生活与作文之间少了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造成了作文归作文,生活归生活,两者机械割裂。学生既没有把作文看成生活的一部分,更没有当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这一中间环节就是体验。

什么是体验?一言以蔽,就是身体力行;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参与生活,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感受,从而进行学习及领悟,并随时在头脑中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为己所用。惟有切身体验,才能让人该喜则喜,该悲则悲;该爱则爱,该恨则恨,领略生活真谛,折射生命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水则情溢于水”,成为一个性情中人。在这种愤悱条件下进行的写作,应该能够准确、真实地还原生活本色,呈现因生活体验而触发的丰富的思想情感,使文章充满了生命魅力。如果一味意念先行,按图索骥,找米下锅,恰恰使作文容易脱离生活原貌,违背生活本质,也很难看到作文中应有的鲜活的生命色彩了。

怎样使体验更好地为写作服务呢?

一、积累体验,丰富情感

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体验,丰富生活素材,是作文“回归生活”的前提。而要积累体验,就必须做个有心人,进行有意体验,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如果学生有了比较深厚的体验,那么,一旦遇到相关的话题,先前的存储就立即激活,文思而泉涌,情动而辞发,“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了。光坐在书桌前,任凭敲破脑袋也总是闭门造车。

笔者曾布置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学生绞尽脑汁,仍是母亲雨天送伞、父亲半夜送“我”上医院、“我”为父母第一次烧饭等老生常谈的东西。由于缺少对父母必要的关心,学生无法形成具体而微的相关体验,作文内容无怪乎苍白无力了。因此,笔者建议学生先与家人零距离接触,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获得最真切的体验,然后为情所驱,再动起笔来。第二次作文果然大为改观。

如一位学生的习作片断如下:

好不容易找到母亲。她正坐在田埂上,边用袖子擦汗,边吃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她在吃粥,稀稀的粥面浮着两片青菜。

母亲见了我,笑着问:“晓霞,早饭吃了吗?”

本想对母亲大吼的我,被母亲这一问,喉咙便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半天没说出个字,只是呆呆地望着母亲手中的白粥。

“唉,你在干什么?”母亲关切地问。

“哦,妈妈,你怎么不吃鸡蛋?”

母亲望望身后黄澄澄的稻子,说道:“你正在长身体,要吃好一点。再说啦,粥也不差,营养好,而且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米,心里特别高兴。”

一股暖流刹时涌上心头,我的眼眶不觉润湿了。原来妈妈这么容易知足啊!

母亲看着我,问:“你眼睛怎么了?”

我赶紧擦了擦,说:“大概不小心吹进沙尘了吧。”

母亲说:“那你快回去。我的手脏,你到家后滴些眼药水……”

这里,作者采用白描,通过“稀粥上面浮着两片青菜”、“不吃鸡蛋”、“叮嘱我滴眼药水”等细节,直观表现了母亲的体贴、慈爱。全文没有丝毫的矫情造作,而是朴实无华,娓娓叙来,荡漾着融融亲情。之所以产生如此效果,就在于作者的情感确乎建立于对母亲的切身体验之上的。换句话说,零距离体验使作者对母亲的认识更加具体丰满,形神毕肖。

二、提炼体验,升华主题

有人说过,我们“不仅要记录生活,而且要对生活进行分析;不仅要看到生活的五彩缤纷,而且要看到生活中蕴含的哲理。看不到生活丰富多彩的人,他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看不到生活哲理的人,他的思想是肤浅的。”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往往是零碎、肤浅的,相互间也没有一定的意义联系。而且由于他们个性特点、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体验“量”与“质”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帮助他们通过思想交流、意见交换、言辞交锋,提炼体验,促使体验更为完善、深刻,进一步亮化文中的生命色彩。

有篇学生习作《落叶》片断,第一稿是这样的:

当我与小女孩擦身而过时,行道树上又落下一片叶子,在我眼前滑过,那样凄婉,那样缠绵,似乎诉说着什么。我捡起来,仔细端详:这是一片尚处“壮年”的叶子,墨绿的叶面散发着近乎绝望的气息,清晰的叶脉流淌着翠绿色的血液,将每一份不甘心发散到各个细胞;戛然而止的叶柄,透露着浓郁的遗憾。

丝丝恐惧泛上心头,原来落叶不只在秋天。

我低头看着那片不幸殒落在夏日的树叶,它的无暇告诉着我它曾经一生的甜蜜,它的碧绿告诉我它的渴望重生,但是,那刺眼的断痕,却冷笑着把树叶所有的梦想折了个粉碎。

我不禁想到幸福,仅仅那么一瞬,多少个美好的梦想幻灭于寂静之中,多少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再也看不见明日的朝阳……你,我,他,或者说我们身边所有的人,随时随地都可能中途殒落,因为物是人非的事情实在太多。

我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

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一片殒落的绿叶,并生发出本不该属于这一青春年华的悲凉与感伤。这种思想感情,虽说是习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体验,却无论如何也消极颓废了一些。笔者告诉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当一个人面对阳光的时候,他的背后总会拖下一条阴影,我们应该直面现实,让生命在挫折中迸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受到笔者启迪,这位学生及时调整心态,换位思考,提炼体验,把结尾部份改为:

我看着这片树叶,尽管它再也看不到明日的朝阳,却也睁开过充满期待的眼睛;尽管它悄然而落于尘埃之中,却也点缀过城市的一点新绿;尽管它幻灭于寂静之中,却也拥有过美好的梦想……

我不禁想起了比尔·盖茨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场火灾,你总要在一切被烧尽之前拯救些什么。”

明天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它只是一个动力或者目标。你,我,他,或者说是我们身边所有的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殒落,我们拥有的只有实切实的今天。趁叶子还没有落下,赶紧利用一切时间,尽情展示那份碧绿,那份生命的宣言,并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正为这个世界奉献着自己。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把握今天,还奢谈什么明天?奢谈什么希望?

我小心翼翼地把叶子放入口袋,也把树叶给我的人生之悟放入心底,急切回到我该去的地方……

修改前后首段言辞基本相同,但由于句式颠倒,格调便迥乎不同,一扫阴霾而为灿烂。作者虽然还在感叹绿叶生命的短暂,却正向提升了情感体验,由衷发出了“把握今天,奉献自己”的生命宣言,读来令人精神振奋,荡气回肠。

三、表达体验,张扬个性

有人主张生活作文本色化,其中之一便是写作技能的本色化,即不刻意追求技巧,而是我手写我心,让思想情感在笔端无拘无束自然流淌。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作文的技巧固然重要,但与生活体验相比,理当处于从属地位。抽掉了生活体验这一内核,写作将多半堙灭掉中学生真实的个性张扬、生命律动。

再举一位学生的随笔片断为例:

天气渐凉,风拂过发梢。抬头,望天,天低;垂首,闭眼,天灰。

眼角有泪。

蓝色?那一片靓丽的蓝呢?

练习、检测、考试,大大小小,纷纷扰扰,冲击着我脆弱的神经。失败,爬起来;再失败,还能爬起来?成功离我远去了吗?

天空该是什么颜色?对,蓝色。清纯,没有杂质,还有几片白云。

许久,头顶忽然闪出一抹蓝,等待许久的乌云终于裂开一条缝。原来,灰色的后面照样有一片蓝。

抹去眼角的泪。

我知道,乌云只是遮住了蓝天,并没有代替蓝天。

文章藻饰并不华丽,技巧也并不玄奥,只是普普通通的大实话,却信马由缰,任思绪在蓝天中飞翔。初中生活中,作者不能承受生命之苦,生命之累,在一次次失败面前,苦闷,彷徨;短促的句子、鲜明的对比,无不暗示着内心尖锐的冲突与煎熬。她希望能从高远的天空中找到生活的原色——“那一抹靓丽的蓝色”,藉以慰抚痛苦的心。她而天空也让她懂得,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希望总是存在的。这样,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表述,为自己的生命体验添上了一笔奋发上进的重彩浓墨。

(来源:体验为作文增添生命色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