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科专家齐聚京都 共议女性宫颈健康——第二届CSCCP会议盛大开幕

 姝姸 2016-05-30



五月京城,繁花似锦,绿树成荫,鸟鸣如歌。为深入探讨宫颈癌防治问题,2016年5月20日,由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社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妇幼健康产业分会、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妇产科分会协办的第二届CSCCP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子宫颈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热点研讨会在北京昆泰酒店盛大开幕!本次会议聚焦宫颈病变筛查、宫颈癌手术病理分期和预后评分、子宫颈癌筛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进展等热点问题,邀请了国内外众多知名专家就上述领域热点问题作精彩学术讲座、手术视频展播及专家解惑点评,参会人员逾1000人,会场座无虚席,讲座内容精彩纷呈。



开幕式



大会执行主席王建六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主席魏丽惠教授致辞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副会长苟文丽教授致辞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院士致辞


开幕式在本届大会执行主席王建六教授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王教授隆重介绍了出席此次会议的各位国内外专家和参会的政府领导,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随后,本届大会主席魏丽惠教授、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副会长苟文丽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郎景和教授分别致辞,并预祝本届大会圆满成功!

专题讲座

郎景和院士:宫颈癌防治的战略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的郎景和院士讲述了宫颈癌的防治战略问题。子宫颈癌防治近些年来有着革命性的变化,但任务很艰巨。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宫颈癌在亚洲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宫颈癌的防治更显重要。郎教授从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筛查的现代化趋势和适合中国的筛查及CIN管理策略三方面做了全面的讲解。防治从公众教育、筛查、早期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考虑。以预防为主,筛查实施为基础,重视CIN的管理和CC的治疗。其中,HPV在子宫颈癌的防治中有重要意义,并讲述了美国及国内宫颈癌HPV筛查的方法、策略变迁、风险量化管理。而面对中国国情,需制定适合中国的各种筛查策略,建立适宜的筛查方案。  

Walter Prendiville教授: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管理




IFCPC的现任主席Walter Prendiville教授讲述了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管理。治疗CIN前应慎重考虑,不依据单项检测结果,应综合考虑病例的全部特征,安全的治疗CIN3。CIN3的治疗,治疗前的考虑比治疗更重要、需要的时间更长。治疗的过程中,Walter Prendiville教授强调应切除整个宫颈转化区,安全性的治疗CIN3。可以考虑初诊时治疗,即瘤变组织破坏疗法,但存在有时无法取到病理的缺点。瘤变组织破坏疗法包括冷冻、冷凝、激光消融等方法,介绍了不同治疗方法各自的利弊,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应用不同,要把握治疗尺度,掌握治疗的适应症。Walter Prendiville教授认为转化区的切除治疗选择激光治疗更为合理,但价格较贵,LLETZ操作简单,相对便宜,适用所有的CIN甚至微小浸润癌,但需专业、规范的操作。介绍了LLETZ的治疗原则,并应在阴道镜指导下治疗,尽量减少正常组织的切除和伤口复发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享了CIN2和CIN3的不同手术切除方法的视频。  

魏丽惠教授:从全球宫颈癌防治历程看中国现状与未来

  



本届大会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魏丽惠教授讲述了从全球宫颈癌防治历程看中国现状与未来。子宫颈癌是当代全球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妇科恶性肿瘤。从国际及国内看宫颈癌筛查、防治的发展史,经历了许多种方法探索,逐步规范完善。我国2010-2020《妇女发展纲要》的目标是宫颈癌筛查覆盖率达到80%。然而我国是人口大国,且贫富差距较大,各地区医务人员的技术力量不平衡,医疗设备不一,因此对于防治宫颈癌的任务艰巨,且需政府协助,并要因人而异,结合当地医疗水平,知行合一,切勿盲目照搬国外的方法。并归纳了各种筛查方法的定位,和对定位的分析。还在此次会议提出中国子宫颈癌筛查及异常管理相关问题专家共识(草案),希望通过专家对此的探讨,借鉴国外经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更完善的筛查方案。  

宋莉副司长:中国宫颈癌筛查进展情况——国家医改重大专项




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司宋莉副司长介绍了中国宫颈癌筛查进展情况——国家医改重大专项。我国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是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之一,目前已达第三周期。然而防治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宋处长从相关背景、工作策略、实施情况、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建议和对策,做了全面的报告分析。工作策略提出了探索宫颈癌筛查新策略和启动开展HPV检测试点项目。主要实施情况包括项目目标、项目投入、各级人员投入、设备投入、人员培训等,报告了项目取得的效果,通过项目投入提高了基层筛查服务能力。但是,目前项目覆盖面积不足,不同地区之间的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反映了我国基层贫困地区筛查能力薄弱,同时检查服务能力仍需提升,宣传和教育需要加强,提高宫颈癌检查质量,做好信息化建设,同时抓好HPV试点项目质量,为适时优化调整国家项目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Richart S. Guido教授:宫颈癌筛查异常者的管理指南美国的经验




美国阴道镜及宫颈内病理学会现任主席Richart S. Guido 讲述了宫颈癌筛查异常者的管理指南美国的经验。介绍了美国ASCCP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宫颈细胞学术语的演变经历,共识通过需要怎样的必要条件,共识的演变,并指出指南共识、实验室检查不能取代临床,要个体化综合诊治。在制定指南中最关注的是同等风险和同等管理,如HPV导致宫颈癌是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做、做什么,秉承的是基准风险。在这些发展演变中我们学到了:通过大规模人群研究将面临决策标准化,是具有挑战性的,多个组织在基本目标上是有分歧的,筛查后的处理是复杂的等。接下来我们需要简化指南,采用新的辅助方法。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改善妇女健康。  

李双副教授:宫颈癌手术病理分期及预后评分系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李双副教授讲述了宫颈癌手术病理分期及预后评分系统。宫颈癌是目前唯一采用临床分期的妇科肿瘤,FIGO分期是目前国际上最被广泛接受的宫颈癌分期。依据世界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分析,不同地区的医疗条件状况,FIGO分期并不完全适用。因此,提出了宫颈癌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并做了大样本研究。由于我国是宫颈癌高发国家,按照宫颈癌高危因素的危险度进行评价,建立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客观可行,势在必行,有助于预测预后和术后规范化治疗,有利于不同中心之间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的效果。但宫颈癌手术病理分期和评分系统的可行性,仍需要进一步临床探究。 

乔友林教授:WHO关于HPV疫苗的立场文件解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乔友林教授讲述了WHO关于HPV疫苗的立场文件解读。首先为大家讲述了HPV疫苗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情况。HPV疫苗接种属于宫颈癌一级预防。通过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研究,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得出接种HPV疫苗时机。目前国际上HPV疫苗的剂型和给药方式。接种后不良反应主要是局部情况。通过对HPV疫苗问世以来的临床调查,FIGO认为HPV疫苗安全可行。建议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但需注意接种育苗后不能替代宫颈癌筛查,并介绍了WHO推荐的接种策略、安全性等。

谢幸教授:宫颈癌筛查的现状与思考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谢幸教授讲述了宫颈癌筛查的现状与思考。宫颈癌的筛查技术目前主要包括: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查,整合这些检查技术后可以得出多种筛查方案,方案与不同人群相结合便形成了多种策略。那么究竟哪种技术、方案、策略适合当今中国实际呢?谢教授对此主要讲述了筛查的方案与策略、对筛查结果的判定分析、筛查风险的管理、给予患者的建议和治疗的依据、筛查阴性者的管理、阳性者的分流和处理等。然而目前任何的筛查技术、策略、方案是安全与过度处理平衡(妥协)的结局,不存在“零风险”。且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对宫颈癌的预防、对宫颈癌的筛查发展不平衡,因此宫颈癌筛查任重道远。  

孔北华教授:子宫颈癌筛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进展




山东齐鲁医院的孔北华教授讲述了子宫颈癌筛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进展。高危型HPV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导致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经过5-10年时间的逐步发展成为浸润性子宫颈癌。子宫颈癌筛查的主要目的是高效无害的发现癌前病变和早期患者。目前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高危型HPV检测已广泛应用于子宫颈癌筛查,但仍有其局限性,因此寻找高诊断效能且简便易行的分子筛查标记物具有临床价值且实在必行的。孔教授从蛋白质组学、基因检测组学、表观遗传组学等多角度介绍子宫颈癌筛查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p16/Ki-67双染作为分子筛查和分流标记物已进入临床。HPV基因组甲基化、宿主DNA甲基化和miRNA检测是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筛查分子标记物。  

赵澄泉教授:宫颈细胞学和HPV检测中国和美国大样本临床数据比较分析




美国匹斯堡大学医学中心妇科病理学/乳腺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专家赵澄泉教授讲述了宫颈细胞学和HPV检测中国和美国大样本临床数据比较分析。比较、分析了美国和中国宫颈癌筛查的现状、细胞学产品/方法、HPV检测方法/产品、HPV现代化新技术的发展、HPV检测的中外报道/大数据研究、HPV在临床宫颈癌筛查的地位、阴道镜检查结果、宫颈癌HPV检测率等。HPV作为一线筛查在世界上仍有许多未知问题,中国病理医生宫颈细胞判读是完全可以的,当然全国发展不平衡,必须搞好全国质控、培训,即使使用HPV作为一线筛查,也需要病理医生准确的细胞学评估。所以在中国采用HPV做为一线筛查的论断是不成立的。  

张雅贤教授:HPV检测与细胞学防治宫颈癌-阴阳说




香港大学病理系张雅贤教授讲述了HPV检测与细胞学防治宫颈癌-阴阳说。宫颈癌是可以预防的癌症。那么,宫颈细胞学是成功的筛查方法,为什么?宫颈细胞学的局限性是什么?HPV检测作为筛查方法的一种手段的依据是什么?HPV筛查检测的注意事项有什么?HPV疫苗的应用对国际防治宫颈癌的影响有哪些?面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现在何去何从?张教授针对以上问题,用大量国内外研究数据、结果、学说等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以,HPV检查与细胞学检查有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阴阳关系,在不同的资源配置中选择不同的技术平台来优化筛查策略。 

徐海苗教授:宫颈细胞学筛查的质量与人员培训




浙江省肿瘤医院的徐海苗教授讲述了宫颈细胞学筛查的质量控制与人员培训。徐教授首先简述了宫颈病变的筛查现状,其核心内容为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的从业人员、检查流程等的质量控制直接关系筛查的效果。接着同大家分享了浙江省在宫颈细胞学筛查工作中工作内容和取得的成就,提出了五个主题:1.成立细胞学检查的质控机构和规范制定。2.进行人员准入和培训。3.完善检查流程及诊断质量控制体系。4.细胞实验室的管理要严格。5.细胞学的质量控制。  

陶祥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细胞病理诊断与质控




复旦大学妇产医院的陶祥博士讲述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细胞病理诊断与质控。分析了大量的研究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细胞学诊断对于宫颈病变的筛查仍是有效的和必要的手段,TBS分类可以提高细胞学诊断的效率。HPV感染不适合于单独筛查,辅以HPV检查可以提高对于ASC-US患者的治疗分流。细胞学诊断工作需要有相应的质控措施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率。TBS的诊断比例偏倚可能与特殊对象人群、诊断习惯、与临床的沟通以及工作负荷有关。细胞学可以辅助发现阴道镜下难以发现的病变。故以后的工作中做好对工作的总结、对评价方法的探讨的质控工作,开展多中心的细胞学调研,丰富国内的相关数据,防止偏倚,并提高信息化水平,优化病人资料管理,优化病理科管理软件。

Teresa M.Darragh教授:“LAST”项目-更优化的金标准




美国阴道镜及宫颈病理学会前任主席Teresa M.Darragh教授讲述了“LAST”项目-更优化的金标准。LAST项目是与HPV相关的下生殖道肛门鳞状上皮病变的组织学诊断,属于的标准化项目。讲述此课题的目的是介绍关于LAST中HPV相关下生殖道肛门鳞状上皮病变术语命名的基本原则,理解相关的推荐组织学术语,理解如何选择生物标记物来提高病理学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HPV感染的相关术语包括皮肤的和粘膜的疾病。组织病理学分类和诊断是临床处理的金标准。提出了LAST推荐的上皮病变医学术语。病理诊断因病变细胞形态变异不同、病理诊断医生间的差异、取样差异等问题,可出现诊断错误。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使得医学形态判读艺术更为可靠,如p16,并对p16原理、阳性判读、检查时机等做了详细讲解。  

陈晓端教授:提高宫颈病变精准诊断的两种新方法介绍

 



浙江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的陈晓端教授讲述了提高宫颈病变精准诊断的两种新方法介绍。陈教授依据当院的病例追踪分析和国际学术研究结果,推荐筛查方案:P16、Ki67免疫组化双染和HPVE6/E7蛋白的mRNA。P16/Ki67不受经验和主观因素影响,对可疑细胞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对癌变细胞的检出率有较高的灵敏度。HPVE6 /E7蛋白的mRNA对HPV DNA( )者,有良好的分流效果,检查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及细胞学结果的进展呈正相关,且吻合度高,在基层医院可以作为一种分流手段。并分别对P16、Ki67、HPVE6 /E7的作用机制、判读、在细胞诊断学的应用、各自优势等做了讲解。临床工作中要联合应用,提高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

刘从容教授: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意义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刘从容教授讲述了宫颈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意义。临床病理意义有两种定义方式,FIGO以生存期具有统计学差异为标准,SGO以治疗安全为标准,这两者的核心差异是浸润间质深度,FIGO:IA1期间质浸润深度≤3cm,IA2期间质浸润深度≤5cm,SGO间质浸润深度≤3cm。依据临床病理意义可以做出不同的诊断治疗方案分流。但明确的诊断,需要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妇科医师对病理诊断的解读,两科室相互协作,方能实现。并讲解了如何解析病理报告,包括生长方式、判定“浸润”的标准、“深度”的测量、“宽度”的测量、淋巴管间隙浸润五个方面,最后总结了病理报告格式。 

张询教授:探讨随机活检和ECC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张询教授讲述了探讨随机活检和ECC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作用。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讲解:探讨宫颈癌筛查随机活检的有效性,宫颈癌筛查ECC的适合年龄,探索中国女性HSIL在宫颈分布的特点。临床资料研究分析,做出结论:为了提高HSIL 检出率,随机活检是阴道镜直接活检的必要补充。宫颈癌筛查中,对于35岁以上的妇女,当细胞学为HSIL 时,必须补充ECC。 

陈汶教授:p16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陈汶教授讲述了p16和p53在不同类型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p16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p16在子宫颈腺癌中的表达情况,p16/Ki-67表达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关系,p16/Ki-67在中国妇女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评估。

会前会精彩花絮

5月19日下午,本届大会会前会进行了阴道镜培训、细胞学和妇科病理培训,为今天的大会开幕提前预热。



主持风采



会议掠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