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道法自然品《内经》

 369蓝田书院 2016-05-31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试想,如果没有中医药文化,中华民族能否自信地走过几千年岁月?!其中《黄帝内经》所阐发的养生之道及其遵循自然之理而设立的防病、治病之道的原则,是中医药文化的永垂的典范。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见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以及《灵枢·本神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得自身的生存适应其所处的环境。一阴一阳谓之道,偏阴偏阳谓之疾。阴阳是古人认识并且运用自然规律得到健康生活的总原则,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另外,古人还十分重视人的德行,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若人德不备,若失若得,总受外界事物羁绊,以致病患,正如《素问·举痛论》所云:“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耗,思则气结......”或者如《素问·奇病论》:“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等。
  
然而《黄帝内经》言不尽意,意犹未尽,其理简,其道妙也,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云:“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值得后人深入学习与研究。笔者通过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结合临床,从养生、病机、治病等角度谈谈对《黄帝内经》的认识与理解,与同道共同学习。


1
遵循自然是大法
1.1 道法自然首养生
老聃道:“养生之经,要在自然。”以及《道德经》云:“天德养人性,地气养人命。”可见,古圣先贤十分重视遵循自然之道而求养生真理。一则表现在饮食上,如《内经》云:“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以及“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二则表现在生活起居方面,如《内经》中:“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及《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再者表现在劳逸结合方面,生活工作应该适当勿过,否则逆之而疾病生,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总结之,养生之道在于“静以养神,动以养形”,即为道法自然。

1.2 道法自然重升降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医学渊源论》说:“医家之最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岐黄也。然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之前矣。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昔日,神农尝百草而著《神农本草经》,书中论述中药主要从性味着手,药物之性味体现在其升降之性纠正人体气血津液升降之偏,乃是升降理论之源头,对于指导用药具有深远意义。而升降理论之论述源于《黄帝内经》,此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原则,从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书中诸多篇章都从不同角度对升降出入理论有所阐释。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本篇章道出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不有升降出入,这是人与自然之道相通之理。再有《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此言脏腑间通过气血以及水液代谢之升降出入调节人体平衡,从而维持健康状态。否则气机升降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健康,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还有《黄帝内经》从病因病机角度认识升降理论,如七情致病,在《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论述情志对于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影响之大,正如林佩琴在《类证治裁》曰:“始于伤气,继而伤血,终乃成劳”,林氏在书中还说“若不能怡情放怀,至积郁成劳,草木无能为挽矣,岂可惜合欢捐忿,萱草忘忧也哉”等。

1.3 道法自然论病机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科学简史》中提出:“在中国人眼中数就是规律”因此,可以说数也是宇宙的真理。中国人重视很多数,如一,认为万物起源于一,一后来又变成了元气,元气是一,一也是太极;二是阴阳;三生万物,因此三是复杂的事物的表现;四是四象;五是五行;六是六节、六合;魏晋南北朝时又重视七;八是八卦;大禹时代很重视九,禹铸造了九鼎来定天下。此外,古人非常重视十九,《周易》中就认为十九是天文历法中很重要的一个数,古代历法为十九年七闰法。好几本古书中都重视十九。如《尔雅》为十九章;中国五言古诗的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围棋的棋盘有19道,这是认为十九可以把天机的数都能概括了。因此《内经》的病机十九条也是先贤把数与中医结合的高度概括:“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病机十九条从人体不同脏腑以及六淫之邪等角度,用自然辨证的方法深刻地认识疾病的病因病机,以求准确有效的治疗,正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2
自然而然效后人
2.1 张仲景六经辨证与防治原则
仲景书中所云六经辨证,笔者认为其实就是八纲辨证,是仲景对《内经》从阴阳为法则去认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的继承与发扬。另外,仲景十分重视胃气,如《伤寒论》第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以及第398条:“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还有就是,仲景在《内经》治未病思维的启发下,继续发扬“无病防病,有病防变”的养生与治病原则,如在《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

2.2 孙思邈做中医人三步曲
《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承古训,立古人典范,为医者,当先做人,乃能成苍生大医。我国著名中医训诂学家和中医文献学家钱超尘先生说:“‘大医精诚’的精神对于培养医生高尚素质、医学的人格具有经典的意义。在日本江户时期,日本医学家深刻地注意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日本著名医学家伊泽兰轩,教导他的儿子,学习中医时,将‘大医精诚’用墨笔抄写成汉文,并每日诵读。”其次,要求医者有:仁爱之心,慈爱之心,普度之心;做人要在道,做人要有德,否则是含灵巨贼。再有,做事要“胆大、心细、行方、智圆  ”特别一提的是,孙思邈在养生保健预防医学方面,继承并发扬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优良传统,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公元982年日本医生丹波康赖的《医心方》中引用《千金方》481条,说:“脱离了千金方,就谈不到医心方”。国际科学是学院会员,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宫下三郎说:“中国医传到日本,即形成了所谓的汉方医学,其中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是唐-孙思邈的著作。”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孙思邈重视疾病的早期预防,首次提出预防疾病的保健灸法,辑录针灸处方,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力主针药兼施,针灸并重。

2.3 李东垣重视春气之生升
《黄帝内经》曰“十一脏取决于胆”,李东垣在《内经》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在《脾胃论》中说:“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子午流注始于子时胆经,正如岁之应春阳之气升,天之应一日之阳气始生,人体之应气血生升,此乃天人相应,自然之道也!另外,古人讲,肝胆同病,肝胆主人体气机的疏泄,其有病则横逆犯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则万病起,故胆健康十分重要。


3
道法自然是古今
治病如打仗,如果遵循一定的规律,方可见病之源,举一反三,如《灵枢-玉版》:“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另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以及《灵枢-逆顺》:“《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古圣先贤之大道至简,自然而然,顺天时、地利、人和者乃能知大道而尽终其天年也。当今之人,劳其神、妄其形、肆其欲,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淬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道法自然,顺势而为,则《黄帝内经》所云大道尽知矣!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戒之、思之!

(作者学校:河南中医药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