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华北地下水超采
2016-05-31 | 阅:  转:  |  分享 
  


华北地下水超采1200亿立方米200万口机井遍布田间地头,正在透支华北的未来。

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事实上,真实的情况可能更严重。”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一位专家介绍说,华北透支的地下水估计已近2000亿立方米。



作为中国的重心,华北的命门在于水。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这是华北冀望中的新水源。然而,“南水北调”能否解决华北水危机的全部?

一个“漏斗”村庄的打井史

大地开裂,墙壁上四处蔓延的裂缝,张牙舞爪,是董京华一家人心里缠绕多年的魔鬼。与此同时,这个村庄和所有华北平原的村庄一样,机井遍地开花。

总有一天,董京华家的房子会垮掉。这是河北隆尧西店子村村民的判断,也是董京华自己的判断。

2005年的一场大雨,董京华家出现了裂缝,这些裂缝从地底下爬上了他家院内的房屋,大得可以塞进一个拳头。

40厘米。”董京华说。



董曾多次问过村里,是否能给点补贴,但是没有。董没有办法,只好在裂缝上面糊水泥,他还在墙壁的一个裂缝上面,贴了三个“福”字。

在西店子村,有类似遭遇的并非董京华一家。董的邻居董平坤,至今住在侄儿董志群家。董志群家也好不到哪去,裂缝横穿他家,下沉的南边与北边形成了一个约30度斜坡,院子里的一栋平房被裂缝撕成了两半,一直没住过人,如今只用来装一些杂物。董平坤在隔壁有块宅基地,一直不敢盖楼。



大地开裂,这不是个好征兆。1966年,邢台曾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西店子村就处在地壳活跃区上。这几年,前来西店子村勘查裂缝的人,来了一批又一批。

2009年,当地环保部门警告说,这水含有一种有害物质,不能浇地,一浇,庄稼就死。

1963年,海河流域洪水滔天,周边多个县市被淹,村民只能逃到村庄最高的地方,当时董11岁。

11月17日,与五十年代治理淮河、黄河的指示如出一辙,新中国领袖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

1979年,大规模根治海河的工程基本完成,海河流域上游地区续建、扩建、新建大中型水库30余座。



土地承包给个人后,村民一般五六户合起来打一口井。西店子村现约3500人、4500亩地,有120口机井。

30年的历史,也是越钻越深的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生产队集体挖土井,后来,土井挖不出水了,就开始打机井。最开始,一般打25米左右就有水出来,到2009年,机井一般要打120米深。



开着拖拉机往一家一户送水,是华北农村不同于南方农村的景象。不过,大多数人并

不认为他们缺水,“因为地底下还有嘛”。

尽管被专家警告,地下水抽狠了,但董京华并不太懂“漏斗”这个词。事实上,西店子村就处在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宁柏隆”(河北宁晋、柏乡、隆尧三县)漏斗区上。

3个小时,一小时耗电18-20度,浇灌一亩地需要30余元的电费。西店子村的麦地一般冬灌一次、春灌三次,相比庄稼的收成,电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2006年的一条长达8公里的地裂缝而备受关注。如今,当年的地裂缝已被填平,难寻痕迹。



寨里村集体有一口机井,200多米深,村里建了水塔,每隔半个月放一次水,水可以直接通到村民家里,但后来因为水费收不上来,只好承包给了个人。杨玉水送一罐水约3.5立方米,10元。这是寨里村通行的价格。

一窖水可以用一个月,甚至更长。“洗澡一般是不会用窖里的水的。”村民们说,除了饮用和洗衣做饭,他们一般选择到外面澡堂去洗澡,尤其在寒冷的冬天。

寨里村同样没有河流,所谓的池塘都是造纸厂挖的,臭气飘出数里路,有时还被用来浇灌庄稼。但记者在寨里村采访时,大多数村民也说,他们不缺水用。村民的理由是,喝水有机井,浇灌田地也有机井,机井里还能抽出水。

村民翟爱强认为“不缺水”的理由是,自己拖一罐水去卖,卖不起价,10元/罐利润太低。2007年,翟爱强自家打了一口机井,花费2万元,送水车2万元。翟爱强认为投资四五万打个机井,送一罐水只能挣四五块钱(扣除成本),没什么意思,大多数时候,送水车停在自己家门口,井里抽上来的水只是给自家开的灰膏厂用。

80米以下才有水,多打一米需要多支付六七十元,村民为了让机井存活的时间更长一点,不得不往深里打,一口机井一般要打一百七八十米深,这样,打一口机井需要四五万元(包括电泵、铺管)。



这是一个奇怪的逻辑。“哪里又不缺水呢?现在城里的人又有多少喝自来水的,还不是靠送水,买罐装水喝?”这名高姓村民向记者阐述了他的“理论”。

官方通报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京津冀5万平方公里形成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截至今年4月初,河北受旱面积1254万亩,其中麦田受旱224万亩,旱地缺墒1030万亩,有43万人因旱出现饮水困难,其中13万人需要出村拉水维持正常生活。

水资源量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减少近50%,入境水量减少70%。全省可利用的量不足170亿立方米,而总用水量已达205亿-215亿立方米,远超出了承载能力,如果不考虑环境用水,一般年份河北省缺水40亿-50亿立方米。

2000年,海河全流域各主要河流上兴建大中型水库1900余座,其中大型水库31294亿立方米,控制山区面积85%,控制海河流域径流量95%。受上游来水、降雨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华北平原上的主要河流基本上成为季节性河流,甚至全年断流干涸。

80年代后期以来,华北平原就陷入了持续的、规模空前的恶性水源危机,生态脆弱不堪。时至今日,这一状况仍未获得根本性改变。“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成为海河流域的惨痛现实。

3月中旬以来,华北平原的麦苗进入春灌期,正是用水的高峰期。铺在田野中的机井开始轰鸣,水泵抽出来的地下水,沿着一根根的塑料管子送往需要浇水的麦田。

200万口机井遍布田间地头,正在透支华北的未来。

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事实上,真实的情况可能更严重。”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一位专家介绍说,华北透支的地下水估计已近2000亿立方米。

20多个下降漏斗区,5万平方公里出现“漏斗”。地下水埋藏最深的在天津,达到110米;河北最深的机井在沧州地区,达到800米;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已被疏干,没水了,被采空了。



“当时,每条河都能行船,全省航运里程达3000多公里,地下水离地面只有一米,随便挖个洞就可以挑水喝。”水利专家魏智敏回忆说。

50多年治水工作的魏智敏感叹。



对地下水的掠夺性超采,使华北出现了生态恶化,导致地面沉降、地下漏斗形成、含水层疏干、湿地湖泊干涸、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架在“华北大漏斗”上的白洋淀也时时面临干淀的威胁。

今年1月23日,白洋淀结束了自己的第三次“引黄济淀”,白洋淀水位由补水前的6.98米升至7.54米,蓄水量由0.898亿立方米增至1.6亿立方米,这是近几年来白洋淀水位最高、水量最大的一年。



上世纪50年代为“根治海河”,人们在白洋淀上游的九条河流上建起了百余座水库。入淀的河道基本断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白洋淀发生了十余次干淀。

2003年底至2004年2月,水利部和河北省制订“引岳济淀”方案,耗资2450万元,从岳城水库调水救白洋淀,使白洋淀水位提高到7.3米左右。

1500多毫米的蒸发量,白洋淀几乎年年渴求外来水的补给。考虑到既要防止干淀,又要满足白洋淀基本用水,水利部门只能把白洋淀水位控制在7米左右。

生态平衡、为鸟类和各类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还在调节华北气候、补充周边地下水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也被称为“华北之肾”。

而对于河北来说,年年调水救济白洋淀,也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长达十余年的补水史显示,仅靠补水无法使白洋淀摆脱“干了补、补了干”的恶性循环。

在河北省的“南水北调”计划中,“白洋淀生态补水工程”已被列为河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的第一期建设项目。专家认为,在2014年南水北调通水之后,即便不能将南来的汉江水直接灌入白洋淀,也可以将因调水置换出来的水补充白洋淀,以保“华北之肾”不再衰竭。



在水利专家魏智敏看来,南水北调是华北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并不能解决华北水危机的全部,华北还需要立足本地,通过节水、治污、利用再生水等新的水源来缓解当前已“如果南水北调水价达八块十块,没道理”

记者对话水利部海河委防汛技术顾问魏智敏

南水北调是京津冀发展的生命线

问:南水北调对河北乃至整个华北具有怎样的意义?

魏:南水北调是京、津、冀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三省市海河流域从1956到2000年的人均量不到300立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呢?它是全国人均的七分之一,是世界人均的二十四分之一。根据国际标准,人均小于100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小于500立方米是极度缺水。

20%,人与自然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如果用到30%就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一旦用到40%,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这是国际标准的极限。而京、津、冀已用到90%以上。



魏: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用水量大大超过了本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的用水量只有40亿立方米,光自产水(即地下水和地表径流)就达到235亿立方米,外省流入近100亿。那时候,生态环境非常好,但盐碱地很多,达到2000多万亩。现在没水了,盐碱地也没了,干旱唯一的好处是把沿海地区的盐碱地治理好了,但是坏处却有很多。

1000多亿立方米。人们生活用水遇到困难,一是没水喝,二是水质不达标,地下水也被污染。遇到旱年,得挖水,买水或者城市支援抗旱。



所以,我为什么说,南水北调是生命线。中线水水质好,来了以后,人们生活用水可以解决。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地区,人民生活饮用水能得到解决了,城市和工业用水能得到保证,城市环境也会变好。这样,本地的水资源腾出来,可以还给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地下水下降就可以减缓,甚至可以回升,这对地下水修复有帮助,对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有帮助。

地面下沉是否会引发地震?

问:河北的生态环境恶化有哪些显现?

魏:生态环境变干了,整个气候干化,土壤沙化。土壤本身湿漉漉的,风吹不掉,现在土壤都变干了,被风吹后只留下沙粒,最终成为沙尘暴的沙源。

问:地下水过度开采,引发的地面下沉是否会引发地震?

魏:(这种)地面沉降和地震没关系。目前,天津最深的地方下沉3米多,河北沧州下沉2.2米。地面下沉以后,会造成地表裂缝,建筑物局部倾斜裂缝,路基下的管路、线路部分开裂,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降低,沿海风暴潮灾增多。



魏:他们不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资源情况,他们不知道周围的大坑全都干了。年轻人一出生就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习惯了,只要能有水喝,有水浇地,就满意了,他适应这种环境,以为大自然就这样,他不知道水多的时候。

他说我有水能喝啊,但他不知道他喝的水是不是符合标准;他也能浇点地,他不知道过去有多少水浇地。

问:但他们抱怨说,水被污染了。

魏:对啊,他就怕水有污染,要是水多的话就可以稀释啊。现在没有稀释的,污染一立方水容易,你把这一立方污染的水稀释了,起码得十到二十倍的水,现在没有。所以,水越来越脏,对人们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所以,我说(南水北调)是“生命线”,最归根结底是在这里。



问:南水北调能不能解决华北的水危机?

魏:不能。要全部解决华北水危机,我的药方是,全面防污治污,节约用水,也就是建立节水型社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三化一调”:第一、雨水、洪水资源化;二、污水、废水资源化,京津冀每年三四十亿立方的污水,治理好了就相当于增加一个南水北调的水量;三、咸水、海水资源化,现在已经在用微咸水(含盐量小于2克/),即咸水与淡水混合浇地,一眼深井配一眼浅井(浅井很多是咸水),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水。



魏:海水淡化成本高啊,一立方需要8块钱。如果海水淡化的成本下降到3元/立方,那就和南水北调的水价差不多。

问:如果海水淡化降到那么低的成本,那么南水北调还有存在的意义吗?也有人说,南水北调的水价将达到8元/立方,甚至10元/立方。

水资源费并不超过目前的水价,北京的自来水都快6块钱一立方了(注:北京目前的综合水价是5.03元/立方米),也是与南水北调水价对接,估计将来的成本费并不超过目前的水价。南水北调的水高到八块、十块,那就没道理了,现在水价都没定呢。

2010年开始,中国北方降水会增多,会形成“南旱北涝”的局势?76岁了,在水利界工作了50多年,就河北来讲,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到现在,我经历了全过程,年降雨量,过去是年均610毫米(上世纪五十年代到2000年年均532毫米),1998—2007年,平均降雨量461.5毫米。华北这半个世纪降雨量是减少了,

过去是“蓄满产流”,一下雨土壤就蓄满了,变成地表径流,现在蓄不满了,即使下雨也会被吸收,土壤蓄不满,叫“超渗产流”,是超过土壤渗透能力的水才产生地表径流。所以,我认为“南旱北涝”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南方降雨量一两千毫米,而北方才四五百毫米,北方涝不了。应该说,有可能气候变化,南方降雨有可能会减一点,北方有可能会多一点。我可以和任何科学家来争论这个问题。

问:西南大旱对南水北调是否有影响?

魏:西南不是中线的调水源头。调水源头在陕西和湖北上游。湖北上游、陕西南部如果旱情严重,就会有影响。

西南大旱对南水北调不会有影响。将来,也有从三峡库区引水补充黄河的设想,将来还可以引黄。因为黄河从历史上就有河北20亿立方的水量指标,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计委方案,黄河2000年的指标还有河北20个亿,当然包括天津。现在黄河小浪底水库原来有冲沙的30个亿,现在不能再冲了,因为黄河下游河道降低了,这样应该可以给河北增加10亿立方的水。如果打通了通道,还增加二三十个亿的水,京津冀、华北不是没希望,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三化一调”的基础上。



魏:河北地处北京、天津周围,在防洪上要首先保京、津,从供水上,也首先要保京、津。河北始终是老三,必要时宁可牺牲自己。

怎么保?原来,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是河北、北京合修的,两个水库有河北9亿立方米水指标,到1981年,北京指标不够了,河北全部无私奉献。后来,引滦入津,原来规划每年给天津5亿立方,后来,增加到10亿。

6000万立方米也不给河北了。反过来,河北每年要花几千万从山东位山闸买黄河水。今年,预计要拿6000万元买黄河水。南水北调工程延迟通水北京缺水局面严峻

2010/6/28/8:53来源:红网

????进入6月,北京颐和园团城湖敞开肚皮,在预计半年的时间内,它将“吞”下来自河北黄壁庄、岗南、王快三座水库的2亿立方米的应急供水。

????来自数百公里外的调水,将经过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石家庄至北京)应急供水工程总干渠。这也是自2008年建成以来,中线京石段第二次向北京供水。

????经历从1999到2009年连续11年的干旱,对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北京来说,每一次调水都显得意义非凡。特别是在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宣布延迟5年通水之后,北京缺水的局面将比往年更加严峻。

????如何维持这座超级大都市的日常运作,确保每个人拧开水龙头就有哗哗流水,北京想尽了一切办法。

????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珍贵。

????河北输“血”

????崔文平现在经常怀念小时候在滹沱河里游泳的日子。而现在,宽阔的河床一堆一堆的砂石耸立,还有杨树、车辙和干黄的芦苇。爬满河床的裂纹提醒这里长年缺水的残酷现实。

????上游两公里,是黄壁庄水库大坝。自1958年建成水库以后,滹沱河被改变了,河道里没有水,生态迅速恶化。即便是站在水库大坝之上,风吹来,人迅速被沙尘裹挟。

????大坝将滹沱河拦腰截断。位于太行山脉东麓、距石家庄30公里的黄壁庄水库,连同其上游28公里的岗南水库,合称岗黄水库,控制着下游2.3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每年春耕,它都要拉闸放水,担负石津灌区数百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

????在黄壁庄水库边缘,立着一块牌子,提醒这里现在成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一切破坏水源洁净的行为都被禁止。这是河北省会石家庄唯一的地表水源地。

????下游的村民都知道,水库现在不能轻易拉闸放水,因为它是石家庄数百万市民的生命水,另外,300公里以外的北京还需要它来救急。

????5月25日上午9时,黄壁庄水库闸门徐徐提起,清澈的水流奔向京石应急供水工程总干渠,10天左右,就可以到达北京市民喝水、用水的“大本营”——北京颐和园团城湖。

????这是京石工程自2008年建成之后,第二次大规模输水,预计到11月,将有2亿立方米的水以每秒8-20立方米的流量,从河北的黄壁庄、岗南、王快三座水库输出。

????早在2008年3月,为保障北京奥运供水,中央就批复河北省通过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四座水库向北京市应急供水3亿立方米。

????事实上,从2008年9月18日至2009年7月25日,历时310天,河北四座水库共向北京供水4.35亿立方米,北京收水3.3亿立方米,超额完成调水任务。这是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第一次发挥作用。

????异地调水,是北京水资源匮乏的严峻现实所迫,而对于河北而言,是同样饱含痛苦地纠结。同处华北与海河流域,京、津、冀具有相似的水命运,三省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到300立方米,最近10年,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3立方米。而根据国际标准,人均小于100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小于500立方米属极度缺水。

?河北水利专家魏智敏向记者介绍,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河北不但在防洪上要先保京、津两地,在供水上也要先保京、津,“河北始终是老三,必要时宁可牺牲自己”。

????魏说,北京的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原来是河北、北京合修的,两个水库有河北9亿立方米水指标,到1981年北京水不够用了,9亿指标河北全部奉献。近年,河北水救急北京,但反过来,每年要花数千万从山东位山闸买黄河水来补充河北用水缺口,“今年,河北预计要拿6000万元去买黄河水”。

????调水前奏

????从位于石家庄新华区小安舍村附近的古运河枢纽工程开始,沿新修渠道东行北上,穿滹沱河,过正定县,出石家庄,最后进入北京。在施工地图上,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就像一条红色的动脉血管,将河北、北京两地相连。

????长达307.5公里的京石段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2008年5月具备通水条件。这一工程正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端,除近期担负由河北向北京的应急供水任务,还将担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贯通后的供水任务。

????2008年、2010年两次通过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向北京应急调水,似可视为南水北调工程最终实现异地调水解决北京城市供水问题的前奏和练兵。而这一应急工程也确实在保证北京奥运供水和缓解北京水源短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09年12月的全国水资源调度工作研讨会上,北京市水务局发言称,京石应急供水可直接进入北京4个自来水厂,这4个自来水厂日供水量占城区自来水供应总量的65%,为首都提供了新的水源保障;同时减少了密云水库出库和本市地下水开采,提高了水源战略储备能力。

????为保证北京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发展,北京水资源付出了巨大代价。十年来平原区地下水位由11米下降到24米,累计超采地下水58亿立方米,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减少20亿立方米。

????近年来,北京“解渴”的主要思路之一,便是向周边的河北和山西借水。为解决不断加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2001年国务院批复了水利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报送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在水利部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早在2003年至2008年,北京从永定河、潮白河上游的山西、河北各水库,通过天然河道集中向北京输水共计4亿立方米。

????北京市水务局称,《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实施,已建立起了较完善的调水机制。由于南水北调引长江水到京由2010年推迟到2014年,在2008年北京奥运应急调水任务完成的基础上,2014年前北京每年还需从河北引水2亿到6亿立方米。北京方面称,希望在水利部的组织下,与国调办、河北省等部门共同努力,及早摸索出一条高效的调水模式。

????地下水依赖

????进入汛期,北京迎来自己的雨季。据北京水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6月中旬,累计降水量比去年同期多出近50%,比多年平均同期降水量多出60%。不过,这对于极度干渴的首都,如同杯水车薪。

????位于北京东北和西北方向的密云、官厅两座水库,与北京城几乎呈一个正三角形。多年来,两个水库是拱卫首都供水安全的重要依托。

?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的库容均超过40亿立方米,水库如果蓄满,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供北京一年的用水。但是,根据6月中旬的数据,两个水库的蓄水量共仅10.7亿立方米,特别是密云水库蓄水不过9.2亿立方米,比去年少蓄2亿多立方米。

????而密云和官厅控制着北京地表水资源的90%以上。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在丰水期,北京还需要河北输水支援。

????据专家介绍,近年北京平均每年缺水在4亿立方米左右。由于地表水可用量越来越“金贵”,除异地调水之外,北京市供水大部分来自地下水,接近供水总量的三分之二。

????北京水问题专家王建介绍说,北京超采地下水已维持多年,由此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北京多抽地下水,到现在平均一年要多抽五到六亿立方米的水,形成了2650平方公里的沉降区,而现在北京建成区的面积才1040平方公里”。

????今年3月,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北京市正在勘测新建地下应急水源地,水务部门与地质勘测部门联合,在平原地区寻找地下水储备丰富的地区。这将是北京的第五大应急水源地。此前,为保障供水,北京已建立了四大应急水源地,其中,怀柔、平谷、昌平为地下水源地,北京平均每年利用应急水源地供水为1亿-2亿立方米。

????这些地下应急水源深藏于地下千米岩溶,经过砂石岩砾层和粘土层的过滤,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因水资源短缺,岩溶水源在2003年便纳入北京供水序列。据相关报道称,北京地勘部门曾在云岗地区打的两眼华北最深的冷水井,深度分别为1800米和1543米,打穿了距今5亿年的奥陶纪岩层,取水为寒武纪深部基岩岩溶水和构造裂隙水。

????王建介绍说,开采深层地下水会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因此,理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这些地下水历经千百万年形成,其补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被视为“子孙水”“救命水”,一般作为战备水源,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但事实上,北京已提前支取,“在用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首都“水智慧”

????尽管北京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但是,在北京城的任何一个家庭,都不会感觉到缺水,拧开水龙头,自来水还是哗哗地流。

????如何维持这座有着1755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的日常运作,确保水源正常供应,北京想尽了一切办法。

????王建说,北京能够持续发展到现在,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功不可没,“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生活上,北京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家家户户都有水表;农业上,数百万亩水田改成旱田;工业上,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对于耗水大户关停或转迁。另外,利用再生水,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

????为保证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量水质,从2007年起,河北赤城县以及承德市滦平、丰宁三县不再种植水稻。这项被称为“退稻还旱”的工程,涉及河北10万亩高产水稻田,改种耐旱作物每亩地可得到450元补助。这一工程除去河流蒸发与径流损失,一年可为北京“囤水”过亿吨。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年需水量将达40亿-5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全线贯通后,每年将向北京供水10亿立方米以上,届时与本地水统一调配使用,保障首都的供水安全,这是解决国家北方缺水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但王建认为,南水北调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北京水压力,但不是根本措施。在北京用水总量的构成中,唯一逐年增加的是生活用水,不断膨胀的城市和不断增加的人口可能为南水北调的作用打上了一个问号。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受北京市发改委之托做一系列关于北京市人口调控的课题。该课题组在计算北京水文资料时发现,未来北京市自有水资源供水能力加上南水北调对北京市的水资源供应量,即使按照人均300立方米水资源量的低水平匡算,北京适宜居住人口也不应超出1700万。

????但是,北京的人口早已超出这一限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但据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比2008年末的1695万人增加60万人。

????相关专家预测,如果不加大对人口的调控力度,到2020年北京很可能超过2100万人口,甚至有可能达到2500万人。根据北京市的水文资料,若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北京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会低于南水北调以前的水平。

????王建说,城市的膨胀严重超过了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任其发展,会更加激化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用水,节约出很多水,但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规模效用’会把‘结构效用’吞噬”。

????这对决策者和南水北调来说,都是一个考验。

南水北调工程延迟通水北京缺水局面更严峻

2010年06月28日03:12红网周喜丰等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北京自有水资源供水能力加上南水北调供应量,即使按人均300立方米水资源量低水平匡算,北京适宜居住人口也不应超出1700万。但据北京市政府公布数据,09年末,北京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



4月13日下午,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小南辛堡。官厅水库库区附近的小池塘,旅游用的白天鹅船废弃在草丛里。随着水库的水位不断下降,原来一些旅游水上项目慢慢消失了。官厅水库是中国海河水系永定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库,距离北京105公里,曾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库区水受到严重污染,90年代水质继续恶化,1997年水库被迫退出城市生活。

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临界点南水北调工程延迟通水,北京缺水局面将更严峻

进入6月,北京颐和园团城湖敞开肚皮,在预计半年的时间内,它将“吞”下来自河北黄壁庄、岗南、王快三座水库的2亿立方米的应急供水。

来自数百公里外的调水,将经过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石家庄至北京)应急供水工程总干渠。这也是自2008年建成以来,中线京石段第二次向北京供水。

经历从1999到2009年连续11年的干旱,对水资源极度紧缺的北京来说,每一次调水都显得意义非凡。特别是在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宣布延迟5年通水之后,北京缺水的局面将比往年更加严峻。

如何维持这座超级大都市的日常运作,确保每个人拧开水龙头就有哗哗流水,北京想尽了一切办法。

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珍贵。

河北输“血”

崔文平现在经常怀念小时候在滹沱河里游泳的日子。而现在,宽阔的河床一堆一堆的砂石耸立,还有杨树、车辙和干黄的芦苇。爬满河床的裂纹提醒这里长年缺水的残酷现实。

上游两公里,是黄壁庄水库大坝。自1958年建成水库以后,滹沱河被改变了,河道里没有水,生态迅速恶化。即便是站在水库大坝之上,风吹来,人迅速被沙尘裹挟。

大坝将滹沱河拦腰截断。位于太行山脉东麓、距石家庄30公里的黄壁庄水库,连同其上游28公里的岗南水库,合称岗黄水库,控制着下游2.3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每年春耕,它都要拉闸放水,担负石津灌区数百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

在黄壁庄水库边缘,立着一块牌子,提醒这里现在成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一切破坏水源洁净的行为都被禁止。这是河北省会石家庄唯一的地表水源地。

下游的村民都知道,水库现在不能轻易拉闸放水,因为它是石家庄数百万市民的生命水,另外,300公里以外的北京还需要它来救急。

5月25日上午9时,黄壁庄水库闸门徐徐提起,清澈的水流奔向京石应急供水工程总干渠,10天左右,就可以到达北京市民喝水、用水的“大本营”——北京颐和园团城湖。

这是京石工程自2008年建成之后,第二次大规模输水,预计到11月,将有2亿立方米的水以每秒8-20立方米的流量,从河北的黄壁庄、岗南、王快三座水库输出。

早在2008年3月,为保障北京奥运供水,中央就批复河北省通过岗南、黄壁庄、王快、西大洋四座水库向北京市应急供水3亿立方米。

事实上,从2008年9月18日至2009年7月25日,历时310天,河北四座水库共向北京供水4.35亿立方米,北京收水3.3亿立方米,超额完成调水任务。这是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第一次发挥作用。

异地调水,是北京水资源匮乏的严峻现实所迫,而对于河北而言,是同样饱含痛苦地纠结。同处华北与海河流域,京、津、冀具有相似的水命运,三省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到300立方米,最近10年,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93立方米。而根据国际标准,人均小于1000立方米属严重缺水,小于500立方米属极度缺水。

河北水利专家魏智敏向记者介绍,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河北不但在防洪上要先保京、津两地,在供水上也要先保京、津,“河北始终是老三,必要时宁可牺牲自己”。

魏说,北京的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原来是河北、北京合修的,两个水库有河北9亿立方米水指标,到1981年北京水不够用了,9亿指标河北全部奉献。近年,河北水救急北京,但反过来,每年要花数千万从山东位山闸买黄河水来补充河北用水缺口,“今年,河北预计要拿6000万元去买黄河水”。

调水前奏

从位于石家庄新华区小安舍村附近的古运河枢纽工程开始,沿新修渠道东行北上,穿滹沱河,过正定县,出石家庄,最后进入北京。在施工地图上,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就像一条红色的动脉血管,将河北、北京两地相连。

长达307.5公里的京石段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2008年5月具备通水条件。这一工程正处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端,除近期担负由河北向北京的应急供水任务,还将担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线贯通后的供水任务。

2008年、2010年两次通过南水北调京石段工程向北京应急调水,似可视为南水北调工程最终实现异地调水解决北京城市供水问题的前奏和练兵。而这一应急工程也确实在保证北京奥运供水和缓解北京水源短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2009年12月的全国水资源调度工作研讨会上,北京市水务局发言称,京石应急供水可直接进入北京4个自来水厂,这4个自来水厂日供水量占城区自来水供应总量的65%,为首都提供了新的水源保障;同时减少了密云水库出库和本市地下水开采,提高了水源战略储备能力。

为保证北京经济社会稳定高速发展,北京水资源付出了巨大代价。十年来平原区地下水位由11米下降到24米,累计超采地下水58亿立方米,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减少20亿立方米。

近年来,北京“解渴”的主要思路之一,便是向周边的河北和山西借水。为解决不断加剧的水资源供需矛盾,2001年国务院批复了水利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报送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在水利部的统一协调指挥下,早在2003年至2008年,北京从永定河、潮白河上游的山西、河北各水库,通过天然河道集中向北京输水共计4亿立方米。

北京市水务局称,《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的实施,已建立起了较完善的调水机制。由于南水北调引长江水到京由2010年推迟到2014年,在2008年北京奥运应急调水任务完成的基础上,2014年前北京每年还需从河北引水2亿到6亿立方米。北京方面称,希望在水利部的组织下,与国调办、河北省等部门共同努力,及早摸索出一条高效的调水模式。

地下水依赖

进入汛期,北京迎来自己的雨季。据北京水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6月中旬,累计降水量比去年同期多出近50%,比多年平均同期降水量多出60%。不过,这对于极度干渴的首都,如同杯水车薪。

位于北京东北和西北方向的密云、官厅两座水库,与北京城几乎呈一个正三角形。多年来,两个水库是拱卫首都供水安全的重要依托。

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的库容均超过40亿立方米,水库如果蓄满,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供北京一年的用水。但是,根据6月中旬的数据,两个水库的蓄水量共仅10.7亿立方米,特别是密云水库蓄水不过9.2亿立方米,比去年少蓄2亿多立方米。

而密云和官厅控制着北京地表水资源的90%以上。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在丰水期,北京还需要河北输水支援。

据专家介绍,近年北京平均每年缺水在4亿立方米左右。由于地表水可用量越来越“金贵”,除异地调水之外,北京市供水大部分来自地下水,接近供水总量的三分之二。

北京水问题专家王建介绍说,北京超采地下水已维持多年,由此造成大面积地面沉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北京多抽地下水,到现在平均一年要多抽五到六亿立方米的水,形成了2650平方公里的沉降区,而现在北京建成区的面积才1040平方公里”。

今年3月,北京市水务局局长程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北京市正在勘测新建地下应急水源地,水务部门与地质勘测部门联合,在平原地区寻找地下水储备丰富的地区。这将是北京的第五大应急水源地。此前,为保障供水,北京已建立了四大应急水源地,其中,怀柔、平谷、昌平为地下水源地,北京平均每年利用应急水源地供水为1亿-2亿立方米。

这些地下应急水源深藏于地下千米岩溶,经过砂石岩砾层和粘土层的过滤,甚至可以直接饮用,因水资源短缺,岩溶水源在2003年便纳入北京供水序列。据相关报道称,北京地勘部门曾在云岗地区打的两眼华北最深的冷水井,深度分别为1800米和1543米,打穿了距今5亿年的奥陶纪岩层,取水为寒武纪深部基岩岩溶水和构造裂隙水。

王建介绍说,开采深层地下水会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人们知之甚少,因此,理应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这些地下水历经千百万年形成,其补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被视为“子孙水”“救命水”,一般作为战备水源,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动用。但事实上,北京已提前支取,“在用水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首都“水智慧”

尽管北京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达到了一个临界点,但是,在北京城的任何一个家庭,都不会感觉到缺水,拧开水龙头,自来水还是哗哗地流。

如何维持这座有着1755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的日常运作,确保水源正常供应,北京想尽了一切办法。

王建说,北京能够持续发展到现在,水资源的开源节流功不可没,“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生活上,北京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家家户户都有水表;农业上,数百万亩水田改成旱田;工业上,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对于耗水大户关停或转迁。另外,利用再生水,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改造。

为保证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的水量水质,从2007年起,河北赤城县以及承德市滦平、丰宁三县不再种植水稻。这项被称为“退稻还旱”的工程,涉及河北10万亩高产水稻田,改种耐旱作物每亩地可得到450元补助。这一工程除去河流蒸发与径流损失,一年可为北京“囤水”过亿吨。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到2020年北京年需水量将达40亿-5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工程全线贯通后,每年将向北京供水10亿立方米以上,届时与本地水统一调配使用,保障首都的供水安全,这是解决国家北方缺水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但王建认为,南水北调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北京水压力,但不是根本措施。在北京用水总量的构成中,唯一逐年增加的是生活用水,不断膨胀的城市和不断增加的人口可能为南水北调的作用打上了一个问号。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受北京市发改委之托做一系列关于北京市人口调控的课题。该课题组在计算北京水文资料时发现,未来北京市自有水资源供水能力加上南水北调对北京市的水资源供应量,即使按照人均300立方米水资源量的低水平匡算,北京适宜居住人口也不应超出1700万。

但是,北京的人口早已超出这一限度。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但据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比2008年末的1695万人增加60万人。

相关专家预测,如果不加大对人口的调控力度,到2020年北京很可能超过2100万人口,甚至有可能达到2500万人。根据北京市的水文资料,若按照这个数字计算,北京人均水资源量甚至会低于南水北调以前的水平。

王建说,城市的膨胀严重超过了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任其发展,会更加激化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矛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节约用水,节约出很多水,但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规模效用’会把‘结构效用’吞噬”。

这对决策者和南水北调来说,都是一个考验。(潇湘晨报本报记者周喜丰龙涛北京报



献花(0)
+1
(本文系川上曰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