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i话题】刘强Artand是社交平台而不是纯粹电商

 林泉智 2016-06-01



  • 刘强 Artand创始人/CEO


“我要解决的是需求,从艺术家的需求考虑,他要展示作品,第一反应是Artand,买家想要买作品第一反应还是Artand,然后经纪人和画廊想找艺术家第一反应还是Artand。”这是刘强对自己正在运营的艺术品垂直互联网社交平台Artand的期望,在详细的分析了Artand目前定位和未来方向都会是社区平台而不是单纯的电商之后,话题还是不可避免的落到了交易上,正如他自己所言“这是用户需求必然所致”。而对于如何切入,什么时候切入,刘强举了一个例子,“好多小区都是有底商的,但是小区在楼盘的入住量不到50%的时候,底商绝对不会开业。”


  • Artand两周年艺术VIP之约暨双年展略发布会现场,创始人刘强对产品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讲演。


5月20日,已经上线两年的Artand在悠唐广场的博纳国际影城举办了双年战略发布会。将200多位在Artand平台注册的艺术家和平台上各行各业的用户聚集在一起,模仿苹果、锤子手机等科技公司举行发布会的形式在艺术圈首无前例,也着实新鲜,用艺术家陈可的话讲 “Artand将艺术家与艺术圈之外的人群链接起来”。而从需要购票才能进入的发布会在票务上线的2天之内380多张入场卷便被售空的盛况,也可一窥大众对艺术的热情和好奇心。这在刘强的预料之外,而其实也在刘强预料之中,他所做的一切,不就是想将艺术更广泛的推向大众吗。


Hi艺术=Hi  刘强=刘

 

以人为核心创造内容


Hi:Artand界面有一醒目的标语“最专业的当代艺术社交平台”,这是Artand的定位?

刘:这句话其实只是告诉整个行业我们的大方向,定位是一个垂直于艺术行业的社区。社交和社区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前提都是以人为核心,社交是人产生关系,社区是以人来产生内容。


  • 不同客户端上的Artand界面


Hi:包括哪些内容?

刘:媒体 社区 电商。Artand是一个平台,平台的基础是大量的用户,包括艺术家、藏家、爱好者和机构。他们互相关注构成关系就是社区,媒体更多的是指自媒体,用户在平台上发布作品、文章,引起共鸣,电商从今年才开始可以在Artand线上购买了的。

Hi:目前有多少用户?

刘:28万,艺术家用户有2.7万人,有购买行为产生的藏家数量,有3万多人,剩下大量是艺术爱好者。

Hi:怎样确保内容精准的传递给不同用户?

刘:在注册的时候我们会有个分类。比如说艺术家进来之后,我们引导他去发表内容,如果是藏家的话,我们定期会给他推荐艺术家和作品。对待目标不那么明确的艺术爱好者,我们会根据他的兴趣勾选,然后推送相应的文章或者是展览。


  • 发布会现场公布的Artand平台到目前为止的注册艺术家数量、作品数量、藏家数量等基本信息。


Hi:平台搭建过程中有参考模版嘛?

刘:Artsy和Etsy,是我两个阶段的参考模版。筹划阶段是参考Artsy,它是基于画廊和机构搭建的一个平台,画廊可以在上面发布作品,但操作起来我发现艺术家的需求是更大的,就转向了基于个人用户的平台搭建,放弃了Artsy的架构,但还是在界面设计上有参考。Etsy是我搭建过程中我发现了的一个全球最大的手工艺用户创作平台。都跟艺术不沾边,我只是对这两个平台的产品设计和交互模式可以借鉴。



  • 2014年2月上线的第一版Artand网站首页,当时并不受欢迎,经历了很多版本的迭代优化,最终才找到目前的方向。

 

产品品质带来口碑增长


Hi:现在APP的下载量是多少?

刘:现在苹果系统下载量比较高,已经达到20多万了。安卓不高,安卓版本春节之后刚上线,目前已经有6.7万的下载量。

Hi:创建初期是如何吸引关注的?

刘:创业初期我是用人肉搜索推广的,邀请身边艺术家朋友加入,但效果不明显。后来通过豆瓣和微博邀请了大概140多个艺术家,其中有40多位艺术家注册并开始发布作品,这就是最初的用户。因为在两年前,H5还不是很流行,而且我们界面效果做的很好,很多人愿意转发。



  • Artand去年年底获得极客公园评选的“中国互联网年度创新产品50强”,并且是50强里唯一一家艺术类网站,也是这个奖项诞生数年来的第一家艺术类机构入选。


Hi:什么时候开始用户大量增长的?

刘:我印象中应该是2014年李象群注册之后,带来了第一次用户增长波峰。第二次爆涨是因为在苹果app store上被推荐到了首页,一次增长了大概有3000多用户。再之后是因为一些关注互联网的媒体和平台推荐了之后带来的口碑增长,到目前为止公司也没有做客服和用户拓展的岗位。

Hi:现在和锤子、小米手机都在合作推广?

刘:锤子手机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投资人,并且我们互相认为我们的用户是比较契合的,都是一批比较文艺的人群,所以有一个互相支持。小米的早期创始人黎万强是我们的平台用户,后来成为了我们公司股东,所以也没有刻意推广。华为和vivio手机端对我们的推荐,我只能说非常幸运,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人脉,这也让我更加相信产品本身的质量很重要。下半年我会建立一个市场团队做推广,但是也主要应用在线上,和大众领域和互联网以及衣食住行的品牌合作。



  • Artand同时也和小米手机、小米电视合作开发了一系列以艺术家作品为内容的锁屏界面。


  • Artand和艺术家泡泡合作的雕塑衍生品,计划和新浪联合发布,会请类似Tfboys这种级别的明星做代言。


从艺术家需求入手倒逼出的产品架构


Hi:最初创建是出于怎样的目的?

刘: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平台,当时注意到有大批艺术家需要平台展示作品。在社会化的网站比如微博或者是豆瓣,他们很难获得关注度,因为当代艺术是一个冷门类别,除非他是段子手,所以很多艺术家在这一块被堵死了。

Hi:Artand也会主动挖掘艺术家吗?

刘:我们并没有做挖掘艺术家的工作,只是提供了平台,然后这些人聚集过来,又带动了更多人。

Hi:也包括藏家和艺术爱好者?

刘:对,最早Artand就是一个有点像个人展示作品的工具。我们知道其实最关注艺术家动态的是藏家还有他的粉丝,所以吸引了很多藏家和爱好者进来。比如我们每天有三个艺术家注册,就能带来8—15个藏家和爱好者的注册,我们才开始注重这一部分的开发。



  • Artand和UBER合作的公共区域小型雕塑摆放,在官舍、王府井银泰等商圈都有出现。


Hi:那原本的规划是怎样的?

刘:我们最早的步骤其实第一步是艺术家,第二步是机构,然后才是藏家和爱好者。只是现在顺序反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之前没有解决机构的痛点,导致机构不会关注这一类的平台。另外主要是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的藏家和爱好者进来,从用户需求出发考虑,就把机构开发延后了。

Hi:现在有哪些机构?

刘:大概有80多家,比如艺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百雅轩、杨画廊很多。

Hi:怎样的合作模式?

刘:不存在合作,机构作为用户在我们平台注册,然后可以发布作品并且销售。

Hi:平台会抽取机构的销售比例吗?对艺术家呢?

刘:这个要在试运营之后决定,前期是会免费的,但机构是盈利性的,所以后期是会收取一定费用。艺术家的交易收取的是5%的手续费,这是一个成本的折算,只是防止过度支出,收取一定的平台建设费。



  • Artand已经开始在线下投放硬广


做艺术电商还需要生态培养


Hi:现在融资到第几轮?

刘:去年十月份完成第二轮融资,下一轮最晚会在今年十月份启动。

Hi:李开复创新工场的风投是第几轮?对方看中Artand的是什么?

刘:天使轮,也就是第一轮,创投公司首先看的是人和团队的背景,产品本身当时上线不到两周的时间,40人的用户。主要是我和我的创始人都是新浪微博的创始团队出来的,再包括我之前在雅昌艺术网创建社区和艺术国际社区的经历吸引了他们。

Hi:投资人有要求回报嘛?

刘:天使投资人不会刻意要求短期回报的,他们看的是未来两年、三年的长期规划。但是我们从第一轮融资到第二轮融资,估值上涨了6.7倍,我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天使投资人在一年之后获得了相应的回报。

Hi:目前有盈利吗?

刘:我只能说从3月中旬交易上线到目前,过去一个月的时间,有130多件的交易,但是客单价比较低,主要是在两三千的范围内。按这样的增长趋势是很乐观的,预试我们未来的交易会很大。



  • Artand在线交易3月份上线以后一个月的客单量


Hi:为什么今年才开通线上交易?

刘:过去我们有点像“58同城网”和赶集网,是线上交流线下交易的形式,因为春节前发生一件事,艺术家通过平台私信卖了作品,结果买家只付了一半定金就消失了,所以我们紧急出了一个在线交易的预案。就是所有的东西必须走Artand的平台,就跟支付宝一样,淘宝买家确认之后,才会给艺术家结算。

Hi:原本是打算什么时候推出在线交易的?

刘:线上交易这个功能是早晚都要推出的,因为追溯到大家为什么在Artand上发作品,其实是渴望交易的,这是用户的需求,如果没有交易的话,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Hi:未来的重点会是交易吗?

刘: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定位还是垂直社区,比如说附近的花家地小区,这个小区里是有人口居住,慢慢也会有商店和市场,社区其实就是一个平台。

Hi:有目标人群吗?

刘:当代艺术对中国社会来说太初级了,与专业机构每天面对的已经被培养很好的消费者不同,我们这个社区的用户一定是大量的普通人,1000个人中可能都不会有一个人去购买,甚至都不会有人了解什么是当代艺术。


  • Artand未来规划中的运营模式中关于展览的部分


Hi:那为什么会定位在这部分人群?

刘:互联网是要看基数的,如果没有基数,就不如去开画廊。而确定一个互联网模式可行的标准是增长量,这个增量是需要你保持在第一年是1,第二年是4,第三年可能是16,第五年可能要48这样的一种上升趋势,只有金字塔的最底层才能实现这样的增量。

Hi:这也是你不做纯电商的原因?

刘:之前也有很多同事还有我们的股东建议Artand要不要做一个电商,我就举例,好多小区都是有底商的,但是小区在楼盘的入住量不到50%的时候,底商绝对不会开业,开了也不会有人用的。所以还是要把整个生态的活跃度弄起来,活跃度的前提就是大家要了解什么是艺术,而且对这个产生兴趣,这个是Artand所面临最大的难题,也是社区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 在刘强的规划中,Artand会将艺术带入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


确保在生态链上就可以获利


Hi:一年的运营费用有多少?

刘:去年是第一年,运营费用加起来大概一百六七十万左右,我们的市场推广的支出基本上是零费用,主要在人力、服务器和房租相关的支出上。我们都是基础型的投入,用技术来解决问题。一个工程师研发的系统在实际运用中能够解决大概10到20人力的产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支撑2.7万艺术家平台的原因。

Hi:这就是互联网与跟传统行业相比最大的优势?

刘:降低成本就是互联网的价值,其实我为什么希望画廊都能够入驻我们,如果通过电商或者是互联网去推广自己的艺术家,甚至销售,画廊的人力成本、房租成本会降低太多了。并且Artand是一个天然的营销平台,他的传播效率是最快的,借用微信、facebook等社交平台,推广是爆炸式的,跨越时空限制可以“一夜成名”。并且电子商务在政策支持上也更具优势。


  • 更长远的计划,刘强希望能通过Artand找到代表中国的艺术IP,并通过Artand透明的流通渠道能够建立起线上的艺术品版权服务中心。


Hi:有同类竞争对手吗?

刘:现在还不是竞争的阶段,现在还是活下来的阶段。比如QQ、微信、京东,这个量级的才会涉及到跟竞争对手之间的博弈,去拼服务,拼价格。艺术互联网还在一个链条搭建过程中。只要是参与这个环节的都可以获利,如果没有,说明要么是在这个链条里面走失了,要么是根本不在链条中。

 

走向线下是必然的


Hi:线下对一个线上平台意味着什么呢?

刘:我认为是互补,甚至线上和线下必须结合起来,就像Artand很多艺术家在线上发布了作品,最后他们的展览一定是线下实体,买家可能从Artand知道了这个艺术家,但在购买之前还是需要在线下勘验这个实物。其实不光艺术是这样,大互联网都是这样。


  • Artand与线下创业空间空间合作的展览

  • Artand合作开发的衍生品,将在Artand线上众筹发售。


Hi:未来会和线下合作吗?

刘:去年年底我想在798找个空间开实体,但不是画廊。是想在墙上挂触摸屏展示作品,同时挂上版画和原作,让人很直观的感受原作、版画和触摸屏上的同一件作品。也可以产生购买,但如果你想买,只能用线上购买。这是一个教育 品牌的双赢的目的,我们的用户中90%是新买家,他需要看到作品,当一件作品超过1万元的时候,付款就会变得犹豫。未来线下我们会多跟画廊合作,现在也在谈一些合作伙伴,比如说上海K11商场。是纯销售了,主要卖衍生品,由艺术家供货,我们来销售。

Hi:为什么是衍生品不是原作?

刘:选择衍生品是因为从目前的客单量的价格来说,衍生品会是个更符合现在大众对艺术的平均认知水平和需求的。但现在经济发展太快,消费升级马上到来,也不排除我们线下会销售原作的可能。我们这周还在开会商量artand今年会组织一个博览会,针对原作。

Hi:是必然会走向线下嘛?

刘:与线下实体机构无论是画廊还是商场合作是必然的,只是具体会是什么模式,还需要时间,只是我们目前与走向线下还有距离。



  • Artand运营团队,前排左二Artand联合创始人 / CTO马海东


  • Artand位于敦丽酒店18层的办公区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