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下人约会

 王浩然 2016-06-01

 包谷收了,地里种下的小麦已经孕育发芽露出了地面。一眼望不到边,好像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地毯。这段时间可是关中道庄户人一年难得的闲暇时光。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里,村里的青年男女的心骚动起来。因为他们一个个都不想错过这难得的时光,期待在秋收之后能够收获属于自己的爱情。虽然他们情窦初开,对爱情到底是何物还不甚了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乡下人受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影响,比较封建。在学校,虽男女同桌,但却并不说话。教室里大多数桌子上,都用粉笔划有分界线。分界线百分百是男生划的,且往往是蟥虫吃过交界。遇到比较调皮的男生,同桌的女生难免被作弄。专心写字时,女生胳膊肘有时难免会过线。旁边的男生兴奋地等着,等着,一旦过线,小拳头立马出击,敲打在女生的胳膊肘上。这种暗战几乎天天都在进行,总不能天天都报告老师吧,所以只好臭骂几句了之。那时,一个乡也就一所中学。生源也都是本乡各个村子的孩子。别看他们今吵明闹的,说不定如果有缘,一个假期过后,经过大人们的搓和,或许就成就了一对。

像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并不鲜见。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专事说媒拉纤营生,也随之在城乡各地寿终正寝了。但男女青年成人后,总得结婚成家吧。怎么才能让有缘的男女青年来相会呢?往往是嫁到张村的媳妇,觉得自己在村里孤单。看见村里张大叔家的儿子不错,于是就将娘家的侄女或自己的发小介绍过来。也有反过来的,将这村的女孩子介绍给娘家村里的后生。像这样亲戚套亲戚,盘根错节的,不知成就了多少姻缘。当然,关中道村与村都比较近,多则七八里,近则三五里地。逢年过会,村与村之间当然要互相走动,走动中李村人看上张村的姑娘,张村的看上了李村的小伙,这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然后托熟人说和成婚的也不少见。有时大人们忙活了半天,最后告诉两个孩子,才发现他们是同学,早就认识,这可就省了不少事。

两家大人说好了,两个孩子怎么约见呢?那时不像现在,交通通讯都极不发达,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话,就连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也是农家生活的奢侈品,在村里并不多见。在这些情况下,如何让男女青年见面呢?智慧的庄稼人想出了好办法。

想着生生地两个人在一起,如果对上眼了还好,如果对不上眼,那多难为情呀。于是在俩人正式见面之前先要“背见”。啥叫“背见”?就是说好某一天什么时候,乡上逢集,男青年或拿一本书,女青年或拿一条纱巾,两人从乡供销社门口或其他什么地方走过。两人擦肩而过,心照不宣,互不搭言。回去后,各自将对对方的意见告诉给中间人,如果有一方或两方都没相中对方,这事就到此为止了。如果双方都对上眼了,下面才会有正式见面的机会。

正式见面是在女方家里进行的。这可是件大事,女方家里早早就准备了,专等准女婿登门。快到中午的时候,男青年终于来了。一般都是黄军便装,蓝裤子,这在当时可是最时尚的着装了。上午基本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安排,吃过饭后,介绍人会对女方父母说,这是两个年轻人的事,还是让他们谈谈吧。于是一对青年男女便被请到一个挂着门帘的小房子里,两个各拿一块不同图案的手绢。谈后如果各自对对方没什么意见,愿意处男女朋友关系,手绢就是信物,两人互相交换,这事就成了。

我十岁那年,亲眼目睹了对门大姐姐约会见面的过程。吃过午饭后,只见这位大姐姐和那位大哥哥一前一后进了一个小房子。我和村里的一帮小孩子守在这间小房子的窗户下。用舌头舔破了窗户纸,见两个人都羞红着脸,一个坐上炕边上,一个坐上炕下摆放的椅子上。那位大哥哥问大姐姐,你是什么意见?大姐姐头越低越低,就是不说话。大哥哥有点着急了,说你到底同意不同意呀?只见大姐姐红着脸,悄悄地将手绢寄了过来。大哥哥一见手绢,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借接手绢之机拉住了大姐姐的手。看到大哥哥拉着了大姐姐的手,守在窗外的我们,不禁大笑起来。就这样从两人进屋到出屋,前后也就半个小时。

正式见面后,双方会确定日子,在亲邻的见证下,在男方家里举行隆重的定婚仪式,这种定婚仪式名叫“道喜”。经过“道喜”,男女青年才算最终确定了恋爱关系。之后,逢年过节,互相走动,直到俩人最后走进婚姻的殿堂。不少城里人不理解,乡下人退婚为什么那么难?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在乡下定婚是走了明路的,和结婚相差无几,退婚和离婚一样,能不难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