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足太阳之别,名日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足少阳之别,名日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蹙[1],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足阳明之别,名日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暗[2]。实则狂巅引,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足太阴之别,名日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4],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5]取之所别也。足少阴之别,名日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6],虚则腰痛,取之所另者也。足厥阴之别,名日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径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另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各足经之络脉的名称、循行路线及其发病时的症状表现。 【注释】[1]痿蹙痿,就是痿软无力的意思;蹙,音毕,就是足不能行的意思。痿蹙,就是指一种以下肢痿软无力,以致不能行走为特征的病证。 [2]瘁喑马莳认为"瘁"字应该作"猝"字解,也就是突然的意思。瘁喑,就是突然失音,不能言语的意思。 [3]巅同"癫"字。 [4]霍乱病名。其发作时上吐下泻,挥霍缭乱,故名霍乱。 [5]鼓胀就是腹胀如鼓的意思。 [6]闭癃闭,就是指大便闭结;癃,就是指小便不通。 【白话解】足太阳膀胱经别出的络脉,名叫飞扬。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七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鼻塞不通,头背部疼痛等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鼻塞或鼻出血。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阳膀胱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飞扬穴来进行治疗。 足少阳胆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光明。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五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厥阴肝经的经脉,然后再向下走行,而联络于足背部。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下肢厥冷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下肢痿软无力以致难以步行,以及坐下后就不能再起立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阳胆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光明穴来进行治疗。 足阳明胃经别出的络脉,名叫丰隆。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外踝八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在丰隆穴处别行而出,然后就沿着胫骨的外缘向上走行,一直走到头项部,与其他各经的经气相会合,然后再向下走行,并最终联络于咽喉部。如果它的脉气向上逆行,就会导致咽喉肿闭,突然失音而不能言语等病证。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神志失常的癫狂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两足弛缓不收,小腿部肌肉枯痿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阳明胃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丰隆穴来进行治疗。足太阴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公孙。它在足大趾本节后方一寸远的地方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向上走行,进入腹部而联络于肠胃。如果它的脉气厥逆上行,就会导致吐泻交作的霍乱证。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痛如刀绞的病证;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腹胀如鼓的病证。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太阴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公孙穴来进行治疗。 足少阴肾经别出的络脉,名叫大钟。它从足内踝的后方别行分出,由此再环绕足跟至足的外侧,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与足少阴肾经的正经并行而上,抵达心包络,然后再向外下方走行,贯穿腰脊。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出现心烦胸闷的症状。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二便不通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腰痛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少阴肾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钟穴来进行治疗。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名叫蠡沟。它在足之上方、距离内踝五寸的部位从本经分出,由此而别行并走向足少阳胆经的经脉;它有一条别行的支脉,经过胫部而上行至睾丸,并聚结于阴茎。如果它的脉气上逆,就会导致睾丸肿大,突发疝气。如果它的经脉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导致阴茎勃起而不能回复;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阴部奇痒难忍等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足厥阴肝经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蠡沟穴来进行治疗。 【原文】任脉之别,名日尾翳[1],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督脉之别,名日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2],取之所别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任督二脉之络脉的名称、循行路线及其发病时的症状表现。 【注释】[1]尾翳乃是鸠尾穴的别名。 [2]挟脊之有过者过,在此就是发生病变的意思。挟脊之有过者,就是指夹行于脊柱两侧部位的络脉发生病变而引起的病证。 【白话解】任脉别出的络脉,名叫尾翳。它起始于胸骨下方的鸠尾处,由此再向下散于腹部。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疼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腹部皮肤瘙痒的症状。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任脉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尾翳穴来进行治疗。 督脉别出的络脉,名叫长强。它起始于尾骨尖下方的长强穴处,由此再夹着脊柱两旁的肌肉向上走行到项部,并散于头上,然后再向下走行到肩胛部的附近,此后就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并深入体内,贯穿脊柱两旁的肌肉。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脊柱强直以致不能俯仰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头部沉重、振摇不定等症状。以上这些症状都是由本条络脉之夹行于脊柱两侧的部分发生病变而?1 引起的;对于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督脉的络脉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一长强穴来进行治疗。 【原文】脾之大络,名日大包,出渊腋[1]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脾之大络的名称、循行路线及其发病时的症状表现。 【注释】[1]渊腋穴位名。其穴在腋下三寸处,属于足少阳胆经。因为大包穴在腋下六寸处,正好位于渊腋穴下方三寸的地方,所以就用"渊腋下三寸"来作为寻取大包穴的标准。 【白话解】脾脏的大络,名叫大包。它起始于渊腋穴下方三寸处,由此再散布于胸胁。倘若它发生病变,其属于实证的,就会出现全身各处都疼痛的症状;而其属于虚证的,就会出现周身骨节都弛纵无力的症状。此外,当它发生病变时,还会使大包穴附近出现网络状的血色斑纹。对于以上这些病证,都可以取用脾之大络从其本经所别出之处的络穴--大包穴来进行治疗。 【原文】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络脉在发生虚实病变时所出现的不同外在表现,并说明了在诊察病情时应当因人而异的原因。 【白话解】以上所说的十五条络脉,它们在发病时,凡是属于脉气壅盛所致之实证的,其脉络都必然会变得明显突出而容易看到;凡是属于脉气虚弱所致之虚证的,其脉络都必然会变得空虚下陷而不易察知。如果在络穴所在部位的体表处看不到任何异常的现象,那么就应当到该穴所在部位的附近去仔细观察。人的形体有高矮胖瘦的区别,因而其经脉就会有长短的不同,而其络脉所别行分出的部位也就多少会有一些差异,所以医者在诊察病情时,都应当灵活变通,而不能执一而求。 【按语】十五络脉的说法有二其一是本篇中所提出的,由十二经各自所属的一条络脉,加上任督二脉所属的两条络脉,再加上脾之大络,而构成的十五络脉;其二是《难经》中所提出的,由十二经各自所属的一条络脉,加上阴跷、阳跷二脉,再加上脾之大络,而构成的十五络脉。它们各自的理论依据是《灵枢经》认为督脉能够统络各条阳经,而任脉能够统络各条阴经,故以此二经的络脉作为十二经络脉之阴阳的纲领,而将其归人十五络脉之中;《难经》认为阳跷脉为太阳经之别络,而太阳经又为诸条阳经中主持阳气的经脉;阴跷脉为少阴经之别络,而少阴经又为诸条阴经中主持阴气的经脉,故以此二脉作为十二经络脉之阴阳的纲领,而将其归人十五络脉之中。实则任督二脉为人身阴阳之根本,故当以《灵枢经》的说法为佳。至于《素问·平人气象论》中所说的"胃之大络,名日虚里",指的是在十五络脉之外的,所提出的第十六条络脉。因其并未出现在本篇之中,所以人们在习惯上仍说"十五络脉"。 经别第十一 【题解】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别循行的路线。"经别", 其实就是十二经脉之别道而行的部分,其循行的路线不仅部位深而且距离长--由四肢深入内脏,再由内脏出于头颈。因为本篇主要阐述了经别的出入离合及其走行的路线,所以篇名叫做"经别"。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引,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川、十二节引、十二经水引、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请问其离合出入奈何?岐伯稽首再拜日明乎哉问也!此粗之所过,上之所息也,请卒言之。【提要】本段讲人体组成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情况以及学习经脉理论的重要性。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人体的组成是与天地万物相对应的。其在内,有属阴的五脏与自然界之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以及五位等相对应;其在外,有属阳的六腑与自然界之六律相对应。六律有阴阳之分,故人体就与之相应而有手足阴阳各经;这十二条经脉又与自然界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条河流以及十二时等相对应。以上就是人体之五脏六腑与自然界各种现象相对应的情况。十二经脉,对生命的维持,疾病的形成,疾病的治疗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它的理论,虽然是初学者开始就应该掌握的基本理论,但只有精研医学者才能精通这门理论。医术粗率的医生认为它很轻易就能学懂,而只有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才能够真正懂得,要体会出其中的奥妙,是多么的困难。现在,为了能更一深入地研究它,我想请问你十二经脉之出入离合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很恭谨地再三执拜说您问得真是英明啊!这是医技粗率者最易忽略的问题,只有医技高明的人才会悉心地去研究它。下面,就让我来详细地说明一下吧。 【原文】足太阳之正[1]别入于膪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出于项,复属于太阳,此为一经也。足少阴之正,至膪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足太阳膀胱经之经别和足少阴肾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足太阳之正正,就是指正经,其意思就是说这条经脉并非支络,而是十二经脉在其主要循行通路之外的那些别道而行的部分。虽然它们和其经脉的主要循行路线略有不同,但仍属于正经,只不过是别行的正经罢了。下同。 【白话解】足太阳膀胱经别行的正经,一条别行进入于胭窝之中,与足少阴肾经的经脉相合而上行;另一条上行到尻下五寸处,再向上别行进入于肛门,并向内行于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膀胱腑,散行至肾脏,此后再沿着脊柱两旁肌肉的内部向上走行,到达心脏所在的部位,然后就进入于心并分散于心的内部;其直行的部分,从脊柱两旁的肌肉处向上走行并出于项部,此后再联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本经的经脉,从而使内外合为一经。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在本经之外别行的一条正经。 足少阴肾经别行的正经,走行到膝部胭窝中,再别行走向足太阳膀胱经并与之相会合,继而向上走行到肾脏,并在十四椎处向外走行而联属于带脉;其直行的部分,从。肾脏上行而系于舌根部,然后再向外走行至项部,而与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一合。这种表里两经相合的关系,都是由各条阴经之经别上行并联系于与其相表里之阳经的正经而形成的;其他表里经的相配关系也莫不如此。所谓的经别,其实也都是正经,只不过是别道而行的正经罢了。 【原文】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足少阳胆经之经别和足厥阴肝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白话解】足少阳胆经别行的正经,在气街部从本经分出之后,就绕过髀部,人于阴毛的边缘之中,而与足厥阴肝经相会合;其别行的分支,进入季胁之间,然后再沿着胸壁的内侧,入内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胆腑,由此再散行至肝脏,并向上贯穿心部,此后再向上挟行于咽喉的两侧,出于腮部与颔部的中间,散于面部,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最后与足少阴胆经的本经相合于外眼角处。 足厥阴肝经别行的正经,从足背部别行分出,上行到达阴毛的边缘,而与足少阳胆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会与足少阳胆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上走行。这就是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二合。 【原文】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颁顺,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此为三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足阳明胃经之经别和足太阴脾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白话解】足阳明胃经别行的正经,上行至髀部,再向上进入腹中,而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胃腑,由此再散行至脾脏,并上行连通于心,此后再沿着咽喉部向上走行,从口部出来,上行到鼻梁和眼眶部,环绕联系于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然后再与足阳明胃经的本经相会合。 足太阴脾经别行的正经,也上行至髀部,而与足阳明胃经的经脉相会合,此后它就与足阳明胃经之别行的正经一同向走行,并最终结络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这就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三合。 【原文】手太阳之正,指地口,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手太阳小肠经之经别和手少阴心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指地就是向下的意思,在此是指手太阳小肠经之别行正经的走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白话解】手太,肠经别行的正经,是自上向下走行的,它从肩后的骨缝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腋下,走人心脏,并联系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小肠腑。 手少阴心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入到腋下三寸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并联属于本经所属的脏腑--心脏,由此再上行至喉咙,出于面部,而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一条支脉会合于内眼角处。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四合。 【原文】手少阳之正,指天[1]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2]之下,此为五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手少阳三焦经之经别和手厥阴心包络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指天天,在此是上方、上部的意思指天,就是指手少阳三焦经之别行的正经是从人体的头顶部别行分出的。 [2]完骨是指耳后的高骨,也就是乳突部。 【白话解】手少阳三焦经别行的正经,是起始于人体最高处的,它从巅顶处别行分出,由此而进入缺盆部,并向下走入本经所属的脏腑--三焦腑,最后散布于胸中。 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下行至腋下三寸处,由此再人于胸中,别走联属于三焦腑,此后再沿着喉咙向上走行,出于耳后,而与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会合于完骨的下方。这就是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络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五合。 【原文】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脶,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1]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提要】本段介绍了手阳明大肠经之经别和手太阴肺经之经别的循行路线。 【注释】[1]散之太阳杨上善、张介宾等本作"散之大肠"。本文从之。 【白话解】手阳明大肠经别行的正经,从手部分出并向上走行,到达于胸部,之后再沿着侧胸与乳部的中间,别行出于肩髑穴所在的地方,由此再向上进入柱骨,其后再向下走行至本经所属的脏腑--大肠腑,继而再折返向上,联属于肺脏,并沿着喉咙向上出于缺盆部,而最终与手阳明大肠经的本经相会合。 手太阴肺经别行的正经,从本经别行分出之后,就走行至渊腋穴处手少阴心经的前方,由此再进人体内并走行到本经所属的脏腑--肺脏,进而再向下散行至大肠腑,此后它就折返上行,出于缺盆,并沿着喉咙走行,而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相会合。这就是手阳明小肠经与手太阴肺经这两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六合之中所形成的第六合。 【按语】以上各段,详细说明了十二经别的循行情况。经别,就是正经之中别道而行的部分,它仍属于正经的范围,因。此它与正经一样,都是全身气血运行的通路;但除此以外,它还能够联络内脏和体表,并把十二经之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联系起来,因此,它在生理和病理上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归纳以上各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别循行与正经循行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其具有离合出入的特性。每条经别,都是从其所属的正经分出,这种现象就叫做离和出。阳经的经别,自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仍合人于本经;阴经的经别,自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后,不再归入本经,而是和与其互为表里的阳经相会合,这种现象就叫做合和人。由此,经别就将十二经之中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联系了起来,并形成了六合。这种六合,加强了十二经脉在体内的相互联系,并弥补了十二正经在体内循行的不足。另一方面,各条阴经的正经,其循行虽不能完全上达于头面,但通过其经别与阳经的联系,其治疗作用仍可及于头面。所以临床上治疗头面部疾患时,除了可以取用分布于该处的阳经之外,还可以取用与其相表里的阴经。四总穴歌中之"头项寻列缺"的治疗方法,就是这种理论的一个应用。 2.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四肢开始,深入脏腑,再上行至头颈浅部,而与互为表里之经脉相会合的。其出入离合的部位,虽然和十二正经的循行路径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在循行方向的逆顺上,却与十二正经的循行不尽相同,甚至还有显著的区别。例如手三阴经的循行,都是从胸走手,而其经别却是自腋部走入胸腔,再上行至头,而合于手三阳经的。 3.十二经别中的六条阳经,其循行都要经过与其相表里的脏;而十二经别中的六条阴经,其循行也都经过本脏。这不仅说明了十二经别都是与脏腑相联属的,更突出了阴阳之经互为表里的配偶关系--经别在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所形成的联系,比由四肢部的络脉在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所形成的联系更加密切。由此,我们就能够用阴经的腧穴去治疗阳经的病证,并用阳经的腧穴去治疗阴经的病证。 4.由于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道而行的部分,其本质仍然是正经,所以其不但在生理上与正经基本相同,而且在病理上也与正经基本相同--经别在其循行通路上所发生的病证,大多都是和《经脉》篇所载之正经的病证相同的。因此在本篇中,不再特别指出经别的病候。 经水第十二 【题解】本篇运用古代版图上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深浅、广狭、长短来比喻人体中十二经脉各自之不同的气血运行状况。因为本篇主要介绍了十二经和十二水的相互配合情况,并进而分述了手足阴阳各经最适当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所以篇名叫做"经水"。 【原文】黄帝问于岐伯日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 【提要】本段介绍了十二经脉与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以及人体内之五脏六腑的对应情况。 【注释】[1]十二经水就是指古代版图上十二条较大的河流。《管子·水地》认为水,就是大地的血气;其相对于大地的意义,就像经脉之中流通的气血相对于人体的意义一样。十二水,在此主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样子,来比喻经脉受血而周流于人体的状态,因此称为经水。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对应,在内则分别连属于五脏六腑。然而,十二条河流分布于各地,其面积的大小,水位的深浅,河床的广狭,以及源头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脏六腑分布在体内,其位置的高低,形态的大小,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的多少也各不相等,那么,这两者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同时,江河受纳地面上的水流而通行各处;五脏集合精神气血魂魄等而加以闭藏;六腑受纳饮食水谷而加以传化,吸收精微之气而布扬全身;经脉受纳血液而营灌全身。如果想把以上这些情况结合起来,而运用到治疗上,又应该怎样去做呢?还有,在治疗时,如何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壮数呢?关于上面这些问题。你可以都解释给我听一下吗? 【原文】 岐伯答日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1],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2],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3],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 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提要】本段说明人体是可以被研究,并进而掌握其规律的。 【注释】[1]六合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合起来就称做六合。六合之内,就是在天地之间的意思。 [2]八尺之士就是指人体。八尺,在此是泛指人体的长度,《周礼·考工记》之中就有"人长八尺"的记载。 [3]十二经之多血少气《素问·血气形志》中说"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阳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这里所指出的十二经之气血多少的差别,虽然不是指实质之气和血的分量,但它却可以作为针刺补泻以及治疗宜忌的标准。 【白话解】岐伯回答说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天有多高,是难以计算的,地有多大,也是难以测量的,这的确是所谓不易解答的问题。况且人体产生于天地之间,生活在四方上下之内,自始至终都处在这高不可攀的天和广阔无垠的地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再要想去以人力计算天的高度、测量地的广度,可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人的情况就不同了,对于人之八尺有形的躯体而言,它有皮有肉,其深浅广狭,在体表部都可以通过用一定的尺度去测量,或是用手指去切按索摸而了解;人死了,还可以通过解剖其尸体来详细观察其内部脏腑的情况。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五脏坚脆的程度,六腑形态的大小,每一脏腑受纳谷气的多少,每条经脉的长短,血液清浊的程度,每一脏腑含有精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之某一经是多血少气,还是少血多气,是血气皆多,还是血气皆少等等,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知道,在运用针刺艾灸治疗疾病,调理人体经气的时候,其针刺的深浅、手法的轻重,或艾炷的大小多少等之适宜的标准都是什么。 【原文】黄帝日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间之。岐伯答日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1],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 [2],漳以南者为阳[3]引,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4],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5],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提要】本段介绍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十二条河流的对应关系。 【注释】[1]海以北者为阴古人将河流所在的区域,由位置的不同而分出阴阳的差别,然后再将人体的经脉与之相对应,而推出人体经脉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海以北者为阴"等句就由此而来。海水相应于胃经,根据古代伏羲八卦的方位(左东右西,上南下北),我们可以知道,海以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腿部胃经循行路径下方的经脉--胆经和膀胱经。又根据腰以下为阴的原则,我们就可以知道,海以北者为阴,就是指胃经及位于其下方的胆经和膀胱经,都是自头部下行至足部,而分布于属阴的下肢的。 [2]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湖水相应于脾经。湖以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腿部脾经循行路径下方的经脉--肝经和肾经。下肢的内侧为阴中之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就是指脾经及位于其下方的肝肾二经,都分布在属于阴中之阴的下肢的内侧。 [3]漳以南者为阳漳水相应于心包络经。漳以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上肢部心包络经循行路径上方的经脉--肺经。腰以上者为阳,这里就是指上肢;漳以南者为阳,就是指心包络经及位于其上方的肺经,都分布在腰以上位于属阳的上肢部位。 [4]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河水相应于肺经。河以北至漳者,就是指仰卧时,上肢部之肺经以下,到位于其循行路径下方、与漳水相应的心包络经以上的部位。上肢的内侧为阳中之阴;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就是指肺经及位于其下方的、与漳水相应的心包络经,都分布在属于阳中之阴的上肢的内侧。 [5]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漯水相应于三焦经。漯以南至江者,就是指仰卧时,上肢部之三焦经以上,到位于其循行路径上方、与江水相应的大肠经以下的部位。上肢的外侧为阳中之太阳;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就是指在三焦经及位于其上方的、与江水相应的大肠经,都分布在属于阳中之太阳的上肢的外侧。 【白话解】黄帝说方才你讲的这些道理,听起来让人觉得很爽快,但心里仍是不能清楚地了解,我希望能听你更详尽的说一说。 岐伯回答说这是人体应合于天地万物,而与阴阳相应的一个问题,是不能不深入研究的。足太阳膀胱经,在外可应合于清水,在内则连属于膀胱腑,而与全身运行水液的道路相通。足少阳胆经,在外可应合于渭水,在内则连属于胆腑。足阳明胃经,在外可应合于海水,在内则连属于胃腑。足太阴脾经,在外可应合于湖水,在内则连属于脾脏。足少阴肾经,在外可应合于汝水,在内则连属于肾脏。足厥阴肝经,在外可应合于渑水,在内则连属于肝脏。手太肠经,在外可应合于淮水,在内则连属于小肠腑;小肠泌别清浊,而将饮食物所化之糟粕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手少阳三焦经,在外可应合于漯水,在内则连属于三焦腑。手阳明大肠经,在外可应合于江。水,在内则连属于大肠腑。手太阴肺经,在外可应合于河水,在内则连属于肺脏。手少阴心经,在外可应合于济水,在内则连属于心脏。手厥阴心包络经,在外可应合于漳水,在内则连属于心包络。 上述之与五脏六腑相通的十二经脉,其气血的流行,就像自然界十二条河流之水的流动一样,既有显现于外的源泉,又有隐伏在内的归巢;自然界的河流是内外相互贯通而像环一样没有尽头的,人体经脉之气血也和它一样,是内外贯通、循环不息的。 在上的天,属阳;在下的地,属阴。相应的,人体腰部以上的部位,就应于天而属阳;人体腰部以下的部位,就应于地而属阴。根据古法天南地北的阴阳位置,在海水以北的就称为阴,在湖水以北的就称为阴中之阴,在漳水以南的就称为阳,在河水以北到漳水所在之处的就称为阳中之阴,在漯水以南至江水所在之处的就称为阳中之太阳。而人体之十二经脉的分布循行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与之相对应。以上所述,只反映了自然界部分河流之流行分布与人体部分经脉循行分布的阴阳对应关系,但它足以说明人体和自然界是相互对应的。 【按语】本段所述之十二条河流,是当时版图上所有大的河流,其名称、流域、面积以及相互之间的距离等,都与现代版图中大型河流的位置不尽相同,这主要都是由历代以来河道屡经改变所致。但好在本段的主要精神,是借分布在不同区趣的十二条河流的运行状况和相互关系,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自气血运行状况和相互关系--即经脉也像河流一样,有着芳源、流域、纵横交叉、出入离合等特点,并形成一个循环不后的整体。因此,我们对本段所提及之十二条河流的位置、发溺以及流域等情况就不再另作注释;而对于十二经脉是怎样具付地与十二条河流相配合的问题,也不再进行更多的解释。 【原文】黄帝日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m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日足阳明,五脏才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其受气之逼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提要】本段介绍了在取用经脉治疗疾病时,十二经各自之最适宜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 【白话解】黄帝说我已了解了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与人体之十二经脉之间的相应关系,但是,每条河流的远近浅深及其水量的多少都各不相同,而与之相应的经脉也有远近浅深以及气血多少等方面的差别,怎样才能把两者相结合起来,并应用于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经,为五脏六腑之海,它是十二经之中最大的经脉,其所受盛的营血也最多,如果其经气亢盛而发病,则其热势也必然炽盛,所以在针刺治疗足阳明胃经的实证时,不深刺,就不能疏散邪气,不留针,就不能泻尽病邪。一般而言,在针刺足阳明胃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六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十呼;在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五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七呼;在针刺足少阳胆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四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五呼;在针刺足太阴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三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四呼;在针刺足少阴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两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三呼。在针刺足厥阴肝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一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两呼。至于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因为它们都循行于人体的上半部,与输播血气的心肺两脏距离较近,且其循行经过部位的皮肉都较薄、穴位都较浅,此外其脉气的运行还比较快,所以在对它们进行针刺时,其针刺的深度一般都不会超过二分,而留针的时间一般也都不会超过一呼。然而,人还有年龄少长、身材大小、体格肥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其体质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这些方面,医者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能够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而灵活选择治疗措施,那就叫做顺应了自然之理。灸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施灸壮数的多少,艾炷的大小,也应该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倘若不顾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妄用针灸,那么,当灸的壮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患者受到具有危害性的"恶火"的侵袭,而出现骨节枯痿,血脉涩滞等症状;当针刺的深度和留针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元气虚脱。 【原文】黄帝日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膪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失度之人,痛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提要】本段阐述了辨别病人体质类型的重要性。 【白话解】黄帝问人体经脉的大小,营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胭窝部位的大小等等,都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吗?岐伯回答说对于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的,但它们都是以身材适中且肌肉不很消瘦,血气没有衰败的健康人作为标准而测量出来的。所以,对于那些身材、体质都与中等水平不相近的人,如形体消瘦且肌肉脱陷者,就不能用这种标准去量度分寸,进行针刺。因而,医者在临证时,都应该首先仔细地按切脉象,循按肌肉,触摸皮肤,按压筋骨,以辨别患者的体质类型,然后再诊察病性的温寒、血气的盛衰,之后才可能进行适当的调治。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称得上是因人制宜,也才能说这个医生已经真正掌握了治病的真诀。 卷之四 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 【题解】本篇主要叙述了经筋的循行、经筋的发病、病证特点、病名和治疗原则。全文以经筋为主线介绍了经络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并对经络辨证和辨病的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故篇名"经筋"。 【原文】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踝,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胭;其别者,结于踹[1]外,上膪中内廉,与膪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网,下结于顺蚴;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脶;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2]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顺。其病小指支,跟肿痛,膪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治在燔针[3]劫刺[4],以知嘲为数,[5]以痛为输[6],名日仲春痹。 【提要】本段主要叙述了足太阳经经筋的循行、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1]踹小腿肚。 [2]顿音求,眼眶下的高骨,即颧骨。 [3]燔针即火针,指烧红的针。 [4]劫刺是一种针刺的手法,即快速地进针和出针的刺法。 [5]知通"至",指达到治疗的效果,即病愈。 [6]以痛为输在痛处取穴,即取天应穴、阿是穴。 【白话解】足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指爪甲的外侧,向上结聚于足外踝,再斜向上结聚于膝关节处,然后向下沿着足的外踝,在足跟部结聚,沿着足跟向上行,在胭部结聚;该经筋的别支,从外踝向上行,结聚于小腿肚的外侧,向上到达胭窝中部的内侧,与从足跟上行的一支并行向上,结聚于臀部,再沿着脊柱两侧上行至颈项部;由颈部分出的一支,别出这一条经筋,进入舌,并在舌体结聚;另一条由颈部分出的经筋直行向上结聚于枕骨,向上到达头顶,又沿着颜面下行,结聚于鼻;下行经筋中分出一支,像网络一样行于眼的上睑部分,再向下结聚于颧骨;还有一条分支由挟脊上行的经筋别出,从腋窝后侧的外廉,上行结聚于肩髑部;另一条从腋窝的后外廉进入腋下,向上行至缺盆处,再向上在耳后的完骨处结聚;另一支从缺盆分出,斜向上进入颧骨部分,与从颜面部下行的结于颧骨的支筋相合。太阳经的经筋发病,主要表现由足小趾分出的一支的症状,可见足跟肿痛,胭窝部拘挛,脊柱反张,颈部筋脉拘挛疼痛,肩不能抬举;腋窝处的分支还可见到缺盆中有扭痛,不能左右摇摆。治疗用燔针,疾进疾出,病愈则止,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的输穴,这种病叫做仲春痹。 【按语】这一段是讲足太阳经经筋的起止及主病。所谓仲春痹,是一种以一年四时的顺序命名疾病的方法,一年四季各三个月,每一个季节又分为孟、仲、季,各自命名其中的一个月,如孟春、仲春、季春等。这既是标示时间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盛衰的情况。 在经筋病治法上,本文着重介绍的是针刺疗法。"燔针劫刺"是一种以火针治疗的方法,现在的临床上也有使用,但这种治疗方法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很常用的治疗手段,应该慎重使用。 【原文】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1]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眇[2]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顺支者,结于目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膪筋急,前引髀,后引尻[3],即上乘眇,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趼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日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春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足少阳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1]髀指大腿或者大腿外侧。 [2]眇音渺,指胁下空软处。 [3]尻指尾骶部。 【白话解】足少阳经的经筋,起于足第四趾趾端,沿足背上行结聚于外踝,再沿着胫骨外侧,向上结聚在膝部的外缘。足少阳经筋的一条分支,从外辅骨处分出,向上行至大腿部,在此又分为两支。行于前面的一支,结聚在伏兔之上;行于后面的一支,结聚在尾骶部;其直行的一支,向上行至胁下空软处及季肋部位,再向上行于腋部的前缘,横过胸旁,连结乳部,向上结聚于缺盆;它的另一直行支线,出腋部,穿过缺盆,穿出后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沿耳后绕至上额角,交会于巅顶,从头顶侧面向下走至颔部,又转向上结聚于颧部;还有一支支筋,从颧部发出,结聚在外眼角,成为眼的外维。足少阳经的经筋发病时,见足第四趾掣引转筋,并牵扯膝部外侧转筋,膝部不能屈伸;胭窝部位筋脉拘急,前面牵引髀部疼痛,后面牵引尻部疼痛,向上则牵引胁下空软处及软肋部作痛,向上牵引缺盆、胸侧乳部、颈部所维系的筋发生拘急。若是从左侧向右侧维络的筋拘急,则右眼不能张开,因为经筋上过右额角与跷脉并行,而阴阳跻脉在这里互相交叉,左右经筋也是互相交叉的,左侧的筋维络右侧,所以左额角筋伤,会引起右足不能活动,这就是"维筋相交"。治疗这一病证应当用火针疾刺疾出的方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针刺的穴位就是感觉疼痛的地方。这种病证就叫做孟春痹。 【原文】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邪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上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千[1],结于膝;其支者,结于外辅骨,合少阳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挟口,合于顺,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网,阳明为目下网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瘸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季春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足阳明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1]骨干小腿骨。 【白话解】足阳明经之筋,起于足次趾与中趾之间,结聚于足背上;斜行的一支,从足背的外侧向上至辅骨,结聚于膝外侧,再直行向上结聚于髀枢,又向上沿着胁部络属于脊柱;直行的一支,从足背向上沿胫骨,结聚在膝部;由此分出的支筋,结聚于外辅骨,与足少阳的经筋相合;其直行的支筋,沿辅骨上行,结聚在大腿部,并结聚于阴器,又向上行,散布在腹部,上行至缺盆部结聚,然后上行通过颈部,环绕在口的周围,再汇合于颧部,向下结于鼻,从鼻旁上行与太阳经筋相合。太阳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上胞,阳明经的小筋网维于眼的下胞;另一条从颧部发出的支筋,通过颊部结聚于耳前。足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中趾、胫部转筋,足部有跳动感并有强直的感觉,伏兔部转筋,髀前肿,癞疝,腹部筋脉拘急。向上牵引到缺盆及颊部,突然发生口角歪斜,筋脉拘急的一侧眼睑不能闭合,如有热则筋脉弛纵眼不能睁开。颊筋如果有寒就发生拘急、牵引颊部而致口角歪斜;有热则筋脉弛缓、收缩无力,发生口部歪向一侧。治疗口角歪斜的方法,是用马脂油涂在拘急一侧的面颊上,以润养其拘急之筋,再以白酒调和桂末,涂在弛缓一侧的面颊上,使筋脉温通,然后再用桑钩钩住病人的口角,以调整其歪斜,使其复位。另外,用桑木炭火放入地坑,坑的高低以患者坐位时,能烤到颊部为宜,同时用马脂温熨拘急一侧的面颊,令患者喝一些酒,吃些烤肉之类的美味,不能饮酒的病人也要勉强喝一些,并再三地用手抚摩患处,以舒筋活络。其他病的治疗,可应用燔针,以疾进疾出的手法治疗,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疼痛的部位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叫做季春痹。 【原文】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1]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阴器纽痛,上引脐两胁痛,引膺中脊内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日孟秋痹也。 【提要】本段介绍足太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1]辅骨即腓骨。 【白话解】足太阴经的经筋,起于足大趾趾端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内踝;其直行的支线,向上结聚于膝内的腓骨,沿股内侧上行,结聚于髀部,继而结聚在前阴,再上行至腹部,结聚于脐部,沿腹内上行,然后结于两胁,散布于胸中。其行于内侧的一支附着于脊柱两旁。足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作痛,转筋,膝内辅骨疼,股内侧牵引至髀部作痛,阴器象扭转一样拘紧疼痛,并向上牵引脐部及两胁作痛,进而牵引胸及脊内作痛。治疗本病应采取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证叫做孟秋痹。 【原文】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瘼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此筋折纽,纽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日仲秋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足少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白话解】足少阴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小趾的下方,然后进入足心,行于足的内侧,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再斜行向上,至内踝之下,结聚于足跟,向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向上结聚于内辅骨下方,在此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向上沿大腿根部内侧结聚于阴器,再沿着脊柱旁肌肉上行至项部,结聚于头后部的枕骨,与足太阳经筋相合。足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心发生转筋,且其经筋所经过和所结聚的部位,都有疼痛和转筋的证候出现。足少阴经筋发生的主要病证还有痫证、抽搐和项背反张等。病在背侧的不能前俯,病在胸腹侧的不能后仰。背为阳,腹为阴,阳病项背部筋急,腰部向后反折,身体就不能前俯;阴病腹部筋急,使身体向前曲,就不能后仰。治疗这种病应采用燔针,用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病在胸腹内不宜针刺的,可熨贴患处,加以按摩导引以舒筋脉,并饮用汤药以养血。若本经的经筋反折纠结,而且发作次数频繁,病情很重的,往往是不治之证。这种病称做仲秋痹。 【原文】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阴气;其病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命日季秋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足厥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白话解】足厥阴经的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方,上行结聚在内踝之前,再向上沿着胫骨结聚于内侧辅骨之下,又沿着大腿根部的内侧上行结聚于前阴,并联络足三阴及足阳明各经的经筋。足厥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牵引内踝前部疼痛,内侧辅骨处也感到疼痛,腿的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房劳过度耗伤了阴精,就会发生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就会发生阴器内缩,伤于热邪则出现阴器挺长不收。治疗本病应采用利水渗湿及清化湿热的方法调节厥阴经之气;对于疼痛转筋一类的疾患,应采用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病称为季秋痹。 【原文】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1]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循臂阴,入腋下,腋下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应耳中鸣痛引颔,目瞑良久乃得视,颈筋急,则为筋瘘颈肿[2],寒热在颈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为肿者,复而锐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颔结于角,其痛当所过者支转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仲夏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太阳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1]锐骨高骨之意。此处指肘内的高骨。 [2]筋瘘颈肿张介宾注"即鼠瘰之属"。即瘰疬。 【白话解】手太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上部,结聚 于手腕,沿前臂内侧上行,结聚于肘内高骨的后边。如果用手指弹拨此处的筋,酸麻的感觉能反映到小指上,再上行人结于腋下;其分支,向后行至腋窝的后缘,上绕肩胛,沿颈部行于足太阳经筋的前面,结聚在耳后的完骨;由此又分出一条支筋,进入耳中;它的直行部分,从耳出,上行,又向下结聚于腮部,再折上行,联属外眼角。手太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手小指掣引肘内高骨后缘疼痛,沿手臂侧至腋下及腋下后侧的部位,都感到疼痛,环绕肩胛并牵引到颈部也发生疼痛,并出现耳中鸣响疼痛,同时牵引颔部、眼部,眼睛闭合后,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清物体,恢复视力。颈筋拘急时,可发尘筋瘘、颈肿等证;寒热发生于颈部的,应采用燔针,以速刺急出的方法针刺,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刺后颈肿不消退的,再改用锐利的针刺治。这种疾病称为仲夏痹。 【原文】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中循臂,结于肘,上绕牖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n3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引,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季夏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少阳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1]曲颊指下颌角。[2]曲牙颊车穴别名。 【白话解】手少阳经的经筋,起始于无名指靠近小指的一侧,上行结聚在腕部,再沿着手臂上行结聚于肘部,向上绕着大臂的外侧,经过肩部行至颈部,与手太阳的经筋相合。从颈部分出的一支,在下颌角的部位深入于里,联系舌根;另一分支,向下走至颊车穴,沿着耳向前行进,联属外眼角,向上经过额部,最终结聚在额角。手少阳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的经筋循行部位发生掣引、转筋和舌体卷曲的现象。治疗时,应采用火针,采用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这种病称为季夏痹。 【原文】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孺,结于鹪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脶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烦;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夏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阳明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白话解】手阳明经的经筋,起始于食指靠近大指的侧端,结聚于腕部,沿着手臂上行,结聚在肘的外侧,沿大臂上行,进而结聚于肩髑。它的分支,绕过肩胛,挟于脊柱的两侧;它的直行部分,从肩髑上行至颈部;从这里分出的一支,上行至颊部,结聚在颧部;直行的分支,从颈部向上,出于手太阳经筋的前方,上行至左额角,网络头部,再下行进入右腮部。手阳明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该经筋所循行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及疼痛,肩部不能抬举,颈部不能左右转动、顾视。治疗这种病证,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法,针刺的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疼痛处为针刺的穴位。这种病称为孟夏痹。 【原文】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牖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脶,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抵季胁。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仲冬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太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白话解】手太阴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大指的末端,沿大指上行,结聚在手小鱼际之后,继续上行于寸口部位的外侧,再沿手前臂上行,结聚在肘中,再上行至臂部的内侧,进入腋下,出于缺盆,结聚在肩髑之前,又返回,向上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一支进入胸中,结于胸内,散布于横膈部,与手厥阴经的经筋合于膈部,继而下行抵达季胁部位。手太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疼痛,严重的,可发展为息贲病,呼吸急促,气逆喘息,或胁下拘急,吐血。治疗该病时,应采取火针,速刺急出,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痛处为穴。这种病证叫做仲冬痹。 【原文】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臂[1]。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日孟冬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厥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注释】 [1]臂根据《甲乙经》、《太素》作"贲",指胸膈部。 【白话解】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起始于手中指端,沿指,上行,通过掌后与手太阳经筋并行,结聚于肘的内侧,向上行经过肘的内侧而结聚于腋下,从腋下前后布散,挟两胁分布;它的分支,人于腋下,散布于胸中,结聚于膈部。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出现呼吸迫促、上逆喘息的病状。治疗时应采取燔针,用速刺疾出法,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这种病就叫孟冬痹。 【原文】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交太阴,挟乳里,结于胸中,循臂下系于脐。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其成伏梁唾血脓者,死不治。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烨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日季冬痹也。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治皆如右方也。 【提要】本段论述手少阴经经筋的循行路线、所主疾病以及治疗方法。 【白话解】手少阴心经的经筋,起始于手小指的内侧,循小指上行,结聚于掌后小指侧高骨,再向上结聚于肘的内侧,继而上行人腋内,与手太阴经筋相交,走向胸部,伏行于乳内,结聚在胸中,沿膈下行联系脐部。手少阴经的经筋发病,可见胸内拘急,心下有积块坚伏,名为伏梁病。上肢的经筋发病,肘部牵引拘急,屈伸不利。总的来说,手少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或结聚的部位掣引、转筋和疼痛。治疗时应采用燔针,用速刺急出法,针刺次数以病愈为度,以痛处为穴。若病已发展成伏梁而出现吐脓血的,为脏气已损,病情加剧的死证。大凡经筋发病,遇寒则筋脉拘急,遇热则筋脉松弛,甚至出现阳痿不举。背部的筋挛急,则脊背向后反张;腹部的筋挛急,则身体向前弯曲而不能伸直。蟀刺是烧针的刺法,它治疗因受寒造成的筋急之病,如果是因热而造成的筋脉弛缓的病证,便不宜采用火针了。这类疾病称为季冬痹。足阳明经筋和手太阳经筋拘急,会发生口眼喁斜;眼角拘急时,不能正常地视物。治疗这些病证,都应采用上述的蟀针劫刺法。 骨度第十四 【题解】度,是指大小、长短、宽窄等。本篇论述了一般人的头、胸、腰围的尺寸等,并用骨骼作为标尺来衡量人体经脉的长短和脏腑的大小,故篇名"骨度"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日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日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日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日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髑肟[1],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隅骺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辐不满排辑措署六寸坐.楷詈卜窿脚下军内辅乡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胭以下至附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 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2],膂骨[3]以下至尾骶,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于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提要】文中论述了一般人的头围、胸围、腰围的尺寸,以及头面、颈项、胸腹、肢节等各部位骨骼的长短、大小和宽窄。 【注释】[1]髑骺音合于,指胸骨下端的剑突。 [2]长二寸半根据《太素》、《甲乙经》作"长三寸半"。 [3]膂骨即脊椎骨。 【白话解】黄帝问伯高说脉度篇中所说的人身经脉的长短是依照什么标准确定的呢?伯高回答说先量出各骨节的大小、宽窄、长短,然后用这个标准来确定脉的长度。 黄帝说我想了解普通人骨度的情况,如果人的身高为七尺五寸,全身骨节的大小、长短是多少呢?伯高说头围最大处是二尺六寸,胸围是四尺五寸,腰围是四尺二寸。头发覆盖的部分称为颅,从前发际到后发际,整个头颅是一尺二寸;从前发际至腮的下部是一尺。五官端正的人,面部上、中、下三部分的长度相等。 从结喉至缺盆中(指天突穴处)四寸,从缺盆到胸骨剑突长九寸,如果超过九寸,则肺脏大,不足九寸则肺脏小。从剑骨至天枢穴之间(脐中)八寸,超过八寸的胃大,不足八寸的胃小。从天枢穴至横骨长六寸半,超过的大肠粗而长,不足的大肠细而短。横骨的长度是六寸半,从横骨上缘到股骨内侧下缘长一尺八寸,胫骨突起上缘至下缘长三寸半,胫骨突起的下缘到足内踝长一尺三寸,从内踝至地长三寸,从膝部的胭窝至足长一尺六寸,从足背至地三寸,所以骨围大的骨也粗大,骨围小的,骨也细小。 从额角至锁骨长一尺,从颈根下至腋窝长四寸,从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从季胁至大转子长六寸,从大转子至膝长一尺九,膝至外踝长一尺六寸,从外踝至京骨的突起处长三寸,从京骨的突起至地长一寸。 耳后两高骨之间长九寸,耳前的两听门之间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距离七寸,两乳之间宽九寸半,两股骨之间距离六寸半。足的长度是一尺二寸,宽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手腕至中指指掌关节长四寸,掌指关节跟部至手指尖长四寸半。 从项部后发际至第一椎骨长三寸半,大椎到尾骶骨共二十一椎,总长度是三尺,上七椎每节长一寸四分一厘,共长九寸八分七厘,其余的不尽之数都在以下诸节平均计算。这就是普通人的骨度情况,可以用这个标准确定经脉的长度。在观察人体经脉的时候,如果呈现于体表浮浅坚实或明显粗大的,是多血的经脉;细而深伏的,是多气的经脉。 【按语】本篇所述的骨度,是根据人体的身高、体宽等标准决定同身的尺寸的,不同于现代医学中的骨骼器官是使用绝对长度度量,对于身高的个体差异来说,这种度量方法更为实用,这在今天的针灸和按摩等治疗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十营第十五 【题解】营为运营、运行的意思。文中介绍了一昼夜间经气在经脉中运行五十周次的路线和顺序,故篇名为"五十营"。 【原文】黄帝日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日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所谓交通者,并行一数也。故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提要】本篇根据"漏刻"的计时方法,以及气息与日月经气的联系,介绍了计算经气运行的方法。 【白话解】黄帝说我想了解经脉之气在体内运行五十个周次的情况。岐伯回答说周天有二十八星宿,每个星宿之间的距离是三十六分。人体的经脉之气一昼夜运行五十次,合一千零八分。在一昼夜中太阳的运行周历了二十八星宿,分布在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经脉,有二十八条,周身经脉的长度是十六丈二尺,与二十八星宿相对应。用铜壶漏水下一刻为标准来划分昼夜,计算经气在经脉中运行所需的时间。人一呼气,脉跳动两次,经气运行三寸;一吸气,脉又跳动两次,经气又运行三寸,一个呼吸过程,经气运行六寸,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六尺,太阳运行二分。二百七十次呼吸,经气运行十六丈零二尺,其间气行上下,贯通八脉,运行一周,水下二刻,太阳运行二十分多一点。五百四十次呼吸,脉气在全身运行两周,水下四刻,太阳运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次呼吸,经气运行十次,水下二十刻,太阳运行五个星宿零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经气在体内运行五十周次,水下一百刻,太阳运行遍二十八星宿,铜壶里的水都滴漏尽了,经气也正好运行五十个周次。前面所谈经气的相互交通,就是指经气在二十八脉运行一周。如果人的经气保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经气在人体运行五十周次的总长度是八百一十丈。 营气第十六 【题解】文中主要介绍了营气的生成过程和运行特点,故名"营气"。 【原文】黄帝日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1]。 【提要】本篇主要讲述了营气的生成,以及其在体内循行一周的规律。 【注释】[1]纪道理,纲纪。 【白话解】黄帝说营气能在人体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们摄入的食物是其关键。食物人胃,经过脾胃运化之后,其中的水谷精微之气传到肺,通过肺的输布作用流动并充溢在体内,营养脏腑。同时,还分散的充溢在四肢百骸及皮肤肌表。而水谷精微中精纯的精华物质则运行于人体的经脉通路之中,流动不息。人体摄人的水谷滋养周身的过程就这样终而复始的循环,就像天地日月的规律一样。 【原文】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颛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1]。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提要】本段描述营气的运行路线和气血的循行规律。 【注释】[1]畜门畜,同嗅,畜门指鼻的外孔道。 【白话解】营气的运行,起始于手太阴经,流注到手阳明 经,沿手阳明经上行到面部,在面部进入足阳明经,沿着足阳明经下行,到达足背,行至足大趾间后,与起始于这里的足太阴经相合。沿足太阴脾经向上行,到达脾脏。从脾注入心中,沿着手少阴心经从腋下循小臂注入小指尖,合于手太阳经,然后沿着手太阳经上行,越过腋窝,向上出颧骨的内侧,经过眼睛的内眼角,上行至头顶,再向下行至颈项部,在此与足太阳经相合。沿着脊柱向下经过尻部,向下一直到达足小指尖,行至足注入足少阴经,并沿着足少阴经到达肾脏。经过肾脏注入心包络中,并向外散布于胸中,沿着心包经的主脉从腋下出,循臂下行,从小臂内侧的两条大筋之间注入掌中,达到中指的指端和无名指的指端,并在此合于手少阳经,上行注入两乳正中的膻中穴,并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入胆,出胁部,注入足少阳经,向下行至足背上,又从足背注入足大趾间,合于足厥阴经,上行至肝,从肝再上行注入肺中,向上沿着喉咙,进入鼻的内窍,终止于鼻的外孔道。而其循行的支别,再向上沿着额部上行至巅顶,向下沿颈项部下行,循脊柱两侧继续下行,进入骶骨,这正是督脉的循行路线,继而环绕阴器,再向前向上经过阴阜部的毛际之中,上行进入脐中,再向上进入腹中,上行进入缺盆之中,再向下注人肺中,再次进入手太阴经,也就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这就是营气的循行路线,是气血循行的常规。 【按语】营气的循行路线虽然与十二经的循行顺序基本相同,但是十二经的循行是始于手太阴肺经,最终由足厥阴肝经注人手太阴;而营气是从手太阴出,循行一周,到达肝经后,经任、督二脉再进入手太阴的。因此营气的循行不仅沿循十二正经,还有任、督二脉,总括了人身的阴阳之气,体现了营气在人体内全面的濡养作用。 脉度第十七 【题解】脉度是指脉的长度,文中说明了二十八脉的长度和测量的方法,以及二十八脉对应的生理、病理情况和治疗方法,故篇名"脉度"。 【原文】黄帝日愿闻脉度。岐伯答日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1],盛者写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提要】本篇主要叙述了人体周身经脉的总长度。 【注释】[1]疾诛之疾,快、迅速;诛,消灭、去除。疾诛之,是指用放血等方法祛除邪气。 【白话解】黄帝说我想知道人体经脉的长度。岐伯回答说手的六条阳经,从手至头,每条经脉长为五尺,六条经一共是三丈长。手的六条阴经,从手至胸中,每条是三尺五寸长,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六条一共是二丈一尺长。足的六条阳经,从足向上至头是八尺,六条经共为四丈八尺长。足的六条阴经,从足至胸中,每条六尺五寸长,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六条共三丈九尺长。跷脉每一条从足至目的长度为七尺五寸,左右两条,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共为一丈五尺长。督脉、任脉各为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两条合为九尺。所有这些经脉合起来一共是一十六丈二尺长,这就是人体营气通行的主要通路。经脉的循行为里,其间分支出来并在经脉之间横行联络的叫做络脉,别出络脉的细小脉络叫做孙络。孙络中气盛而且血多的,应该立即用放血等方法快速地除去邪气,邪气盛的用泻的方法治疗,虚的服用药物来调补。 【按语】这一段落是讲人身脉络的总长度,并强调这是营气通行的大经隧。对于前一篇有关营气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这其中的计算,是以从手至头、从手至胸中、从足上至头、从足至胸中的距离进行计算的,而不牵扯到我们现在所认识的经脉的循性蹈线的长短差异,主要目的是了解营气通行路线的总长度。 另外,其中提到跷脉是两条,本篇末有叙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答日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则知男子之所数者,左右阳跷,女子之所数者,左右阴跷也。也勃是说,男为阳、女为阴,男子计算的是阳跷的长度,女子计算的为阴跷的长度。 【原文】五脏常内阅[1]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肮和[2]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胛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翘五谷[3]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一窍不通,六腑不合则留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昶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太盛则阴不利,阴脉不昶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茁日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4]也,故日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日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提要】本段主要阐述了五脏的精气盛衰与七窍的关系.以及五脏六腑的病变导致的不同症状表现。 【注释】[1]阅检察、查检之意。在文中指反映、察觉到。 [2]和这里指通和、和利。也就是指脏器的功能正常。 [3]五谷五谷为麦、黍、稷、稻、豆五谷,这里泛指名种食品。 [4]荣这里有繁荣、施展的意思。 【白话解】五脏精气的盛衰常常可以从人体头面七窍反哕出来。肺气通鼻窍,肺的功能正常,鼻子才能闻到各种气味心气通舌窍,心的功能正常,舌才能辨别出各种滋味;肝气亘眼窍,肝的功能正常,眼睛才能辨别各种颜色;脾气通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口中才能辨别食物的各种味道;肾气通耳窍,肾的功能正常,双耳才能听见各种声音。五脏的功能失于调和,与其对应的七窍就不能正常地发挥功能;六腑的功能失于调顺,那邪气就会滞留结聚而生成痈。因此,若是邪气留在六腑之中,那么属阳的经脉就不能和顺通利,阳脉不和顺,阳气就会发生停歇、留滞,阳气留滞,就会相对的偏盛。阳气太盛就会导致阴脉不通利,阴脉不通利,会导致血流停滞,血流停滞则阴气过盛。如阴气过盛,就会影响阳气不能营运入内,这就叫做关。如阳气太盛,就会影响阴气不能外出与阳气相交,这就叫格。阴阳二气皆过盛,不能阴阳调和、互相荣养,就叫做关格。关格是阴阳离决、不相交通的表现,出现关格,预示着病人不能尽其天年而早亡。 【原文】黄帝日趼脉安起安止,何气荣水?岐伯答日趼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顺,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趼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日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岐伯答日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日趼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1]?岐伯日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 【提要】本段详细地叙述了人体阴阳跷脉的起止、来源、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 【注释】[1]当其数数,指计算。当其数,阴阳跷脉在人体经脉总长度的计算中,只计算一条经脉的长度。 【白话解】黄帝说跷脉起于何处?止于何处?是哪一条经的经气像水一样的滋润、濡养而形成这一条经脉的呢?岐伯回答说跷脉是足少阴经脉的支别,起于然骨之后的照海穴,向上经过足内踝的上方,直行向上沿大腿内侧进入前阴,再向上到达胸部进入缺盆,继续上行出于人迎的前面,进入颧骨连属内侧的眼角,合于太阳、阳跷脉而继续上行,阴阳跷脉二气相合,可以滋润目睛,若是脉气不能荣养眼睛,就会出现目张不合的现象。黄帝说阴跷之脉气只是行于五脏之间,而不能荣养六腑,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脏气的运行是不停息的,就像水的流动,日月的运行,永无休止。因此,阴脉荣养其对应脏的精气,阳脉荣养其对应腑的精气,也是这样如环无端的运行,没有起点,也无法计算它的转流次数。跷脉之气不停的流动运行着,行在内则营养五脏六腑,溢在外则濡养肌肉皮肤。黄帝说跷脉有阴阳之分,那么用哪一条来计算它的长度呢?岐伯回答说男子计算其阳跷脉的长度,而阴跷为络;女子计算其阴跷脉的长度,而阳跷为络。一般计算的跷脉的长度为经脉,络脉的长度不在计算之内。 【按语】本文对于阴阳跷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在中医临床治疗当中,不仅仅十二正经的循行和穴位是常用的针灸按摩选穴依据,奇经八脉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些常见的特殊疾病的治疗都要依据这些经脉进行选穴和选方。像妇科病与带脉、冲脉和任脉有着密切关系;男科疾病或者部分虚寒的证候与督脉有着特殊关系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