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坚持要正的是什么名

 杂货店伙计 2016-06-02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

 

    按照朱熹的说法,子路跟孔子这一番对话,发生在鲁哀公十年,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后,当时卫国国君是出公辄。

 

    历史背景是,出公辄之父蒯聩,因为早年得罪卫灵公、南子被逐出国,在国外流亡。此时孔子弟子多有仕于卫国者,出公辄亦有意聘任孔子为官。

 

  这里的正名指什么,至少有如下四种不同说法:

 

  一、正百事之名。也就是哲学、语言学层面的正名,马融持此说。

 

  二、正乱世之名。皇侃持此说,“……时昏礼乱,言语翻杂,名物失其本号,故为政必以正名为先

 

  三、正蒯聩、辄父子之名。朱熹持此说。

 

  四、正孔子在卫身份之名。有人认为,孔子在卫,卫孝公致粟六万,等于是给了俸禄。但是,并没有给他相应的官职爵位。

 

  哪一种说法靠谱些呢?我认为,朱熹的说法最靠谱。理由有二:

 

  其一,孔子必也正名的主张,是在子路向他禀告、卫君想要请他出仕、问他准备先做什么时说的,势必针对卫国情况而言,绝不至于迂腐到大谈哲学语言学或时代流弊的程度。至于子路说他迂,指的是孔子所说的正名之事不可行,或没有必要。

 

  其二,孔子非常在意蒯聩、辄的父子名分不正。事实证明,孔子因为这个缘故,效法伯夷、叔齐,选择了逃离,求仁得仁。孔子的态度很鲜明,必也正名;但是,当时卫国的情况,卫出公断不可能迎回父亲蒯聩,自己逊位。因此,孔子也就只有逃离卫国这一条路。请参看《述而》篇第1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现将本章大意,串讲如下:

 

  子路说:卫出公正准备请您出任要职,您打算先做什么?孔子回答道:肯定是先正名了!

 

  子路说:是这样吗?您真是糊涂啊,那怎么正得了?

 

  孔子显然有点生气了,斥责道:由,你真是太粗鲁了!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都是留个疑问,以便将来了解,你竟然这么武断。名不正,就会言不顺,言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就无法复兴礼乐;无法复兴礼乐,就做不到奖罚得当;不能奖罚得当,人民就会连手脚都不知道放哪里了。所以,君子主张,一切的名都是可以光明正大说出来的,都是可以付诸行动的。总之,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语,是一丝不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