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文彭篆刻《七十二峰深处》牙章

 家有学子 2016-06-02

【日赏一印】明 文彭篆刻代表作《七十二峰深处》牙章(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中后期文人篆刻之风日益兴盛。以吴门画派的中坚文征明之子——文彭为代表的兼擅篆刻的文人,顺应潮流,多用青田石自刻印章,进一步推动了风气,因而被尊为篆刻流派的开山人物。文彭篆刻师法汉印和宋元印,风格端庄古雅。由于父子两人当时的社会地位,对周围的文人群体影响很大,形成了旧称“三桥 派”的印人群体。传世文彭的真刻有石章、牙章,但传世数量极少。华笃安、毛明芬夫妇捐赠的“七十二峰深处”牙章传为抗战时期出土,左侧可见“文彭”两字草书款。印文布白匀整,线条细挺圆润。

 

明 文彭 七十二峰深处 牙章 3.1x3.1x4cm 上海博物馆藏

七十二峰深处     

文/李砺  

“七十二峰深处”是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一枚象牙章,牙章印面3.1cmX3.1cm,高4cm,边款落文彭,是解放后由华笃安、王明芳夫妇捐赠。这方印曾早见于1944年著名金石收藏家高络园先生所揖《乐只室印谱》,在以后的众多篆刻类书籍中被引用转载,作为文彭篆刻的经典印例,也就说明这方印应该没问题,是文彭的真迹无疑。

    文彭(1498-1573)寿承,号三桥,别署渔阳子,三桥居士,国子先生,苏州人,文征明长子,官至国子监博士,人称文国博。工诗,擅书画,尤篆刻。文彭篆刻秀丽典雅,风格研丽清新,朱文印章法疏朗,在宋文朱文印基础上加以变化,篆法略呈方形,显得质朴浑厚。他的另一种朱文纯用方折结构,可能是受汉印影响。由于他刻印讲究用六书,篆文不涉怪涎,又能向秦汉印涉取营养,因而使他的印章在当时为之耳目一新。文彭之印,首先是自己现在印材上篆写好,再请印工刻治,后来他发现了灯光石,于是开始自己操刀铸刻,并在印边上落上自己的款识,在他的倡导下,一时篆刻之风大起,文人、书画家都来参于篆刻。在苏州一带受到文彭影响的有何震、陈万言、李流芳、归世昌、顾听等,后人称之为“三桥派”或“吴门派”,文彭也被后世印人誉为流派印章鼻祖。

 

 

     文彭这方“七十二峰深处”沉静清丽,气韵流动,犹有元朱文印遗风,线条秀润挺健;由于这方印经几百年的流传,印边已全无,有的线条已残破不堪,使这方印更添几分金石古意和苍朴之气,使人感觉置身如清秀的山峦之中,有烟云飘渺,有流泉飞瀑,有鸟语花香之境。可谓妙造自然。

    “七十二峰深处”印中的“七十二峰”讲的是衡岳七十二峰,因为衡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记载中纳入五岳,到汉武帝时又被武帝御封,名气和影响比后来的黄山七十二峰,太湖七十二峰肯定要大得多,清代李祀柳《七十二峰歌》写的就是南岳七十二峰。另外,这是文彭对故乡家山的一种怀念,也是其父文征明取号衡山居士的原因。其实文彭家文氏家族从湖南衡山到苏州到文彭这代也就只有五六十年的时间,到文彭这代刚好五代,文彭之父文征明,文征明之父文林,文林之父文洪,文洪之父文恵,文恵是由衡山入赘到的苏州,古时候人们的结婚年龄都偏早,按文征明18岁生文彭这种比较合理的年龄计算也就五十四年的时间。其实在文征明这一代与老家衡山文氏家族都还有着一定的联系。文征明曾有七律《送侄归衡山》诗为证:

<一>

南望衡阳旧德门,虎符元帅有储孙。山川我正怀桑梓,水木君能共本源。

两地衣冠由昔盛,百年忠孝至今存。相违不尽相留意,狼藉秋风酒满樽。

<二>

文武家声自宋元,忠贤德泽至今传。江湖相望四千里,谱牒源流五百年。

喜尔衣冠能复始,愧余潦倒不如前。不堪相见还相别,目送春云思惘然。

      据《衡山观湘文氏族谱》考证,文彭祖籍老家应今衡东县大桥镇礼厚村,明时属衡山县。也就是说,文彭刻“七十二峰深处”是指衡山的七十二峰,他的家,他的根在七十二峰深处,是对老家的一种怀念。这与白石老人刻“绕屋衡峰七十二”如出一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