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柬越游:神话发源地,历史上的吴哥(叶平)

 叶老师YP 2016-06-02
2010年10月5日


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的吴哥,是世界寺庙建筑群中最大和最著名的庙宇,素有“雕刻出来的王城”之美誉,它和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列为东方四大奇迹。


吴哥(Angkor)是高棉语“城市”的意思,古迹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包括高棉王国从9世纪到15世纪历代都城和寺庙,如吴哥窟、吴哥城、巴戎寺女王宫等遗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将吴哥古迹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吴哥的奇迹源于不经意的发现中。1860年,法国学者亨利·穆奥(Henri Mouhot)在柬埔寨搜集动植物标本。在阴森的密林里走了很久,一路上到处是长满苔藓和青藤的小山丘。

突然,在他面前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石阶,石阶通向几座尖顶高塔,这些破败的塔身上雕刻着美丽的图案。亨利突然意识到,来时看到的那些被苔藓和青藤覆盖的小山丘原来竟是一群建筑物和石像,只不过它们已经完全被茂密的丛林覆盖了,有的被树根侵蚀分成了许多小块。亨利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觉得“犹如在荒凉沙漠中突然见到一片绿洲”。这片“绿洲”就是吴哥(Angkor),一个在热带丛林里沉睡了四百年的城市。


历史上柬埔寨的吴哥王朝,曾盛及一时。公元9世纪到15世纪数百年间,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之下,吴哥王朝开始兴建吴哥城、吴哥窟与周围寺庙群。


公元9世纪末,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国王开始全力建设首都耶输陀罗补罗(Yasodharapura),亦即现今的吴哥地区。他下令建造了东大人工湖(East Baray)。


并于巴肯山上建造国寺巴肯寺(Bakheng),像征印度神话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四周建有沟渠,像征须弥山周围的咸海。


公元967年,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 II)国王的朝臣Yajnyavahara,于吴哥东北方兴建女王宫(Banteay Srei),主要供奉婆罗门教湿婆神。以稀有的红色砂岩雕刻精致浮雕,被认为是吴哥雕刻艺术最高水准作品。


吴哥窟(Angkor Wat,也叫小吴哥)是整个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由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国王于1113-1150年间建造,成为当时的国寺,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窟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苏耶跋摩二世去逝后,吴哥王国陷入内乱,接着外敌占城入侵,搜括破坏首都耶输陀罗补罗。当时还是王子的闍耶跋摩七世驱逐占城人,1181年登基为王,在位三十余年间帝国达至顶盛。


他在成为废墟的首都大兴土木,重建吴哥城(Angkor Thom,又称大吴哥)。


吴哥城中心的巴戎寺(Bayon),最著名的就是以闍耶跋摩七世面容为蓝本来雕刻的54尊四面佛像,也是“高棉的微笑”之由来。


闍耶跋摩七世还建造了大批寺庙如塔普伦寺(Ta Prohm)、达松将军庙(Ta Som)等。


吴哥古迹中,众多呈现舞蹈形态的天女雕像裸露上身,头戴华丽的头冠,显得雍容华贵。浮雕造型各异,有的拈花微笑,有的翩翩起舞,姿态之优美,雕功之精巧实在令人惊叹,就像被西方人迷醉的蒙娜丽莎画像。


中国元代人周达观于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前往真腊国(即当时的吴哥)。返国后以游记形式创作了《真腊风土记》。文中记录了当时吴哥的城池及生活,如城郭、宗教、司法、官僚、农业、奴隶、动植物、沐浴、衣着、器具、商业、贸易、 柴米油盐等等。


海上战争


周达观记录了一段描述国王豪华的派头:凡出时诸军马拥其前,旗帜鼓乐踵其后。宫女三五百,花布花髻, 手执巨烛,自成一队,虽白日亦照烛。又有宫女,皆执内中金银器皿及文饰之具,制度迥别,不知其何所用。又有宫女,执摽枪摽牌为内兵,又成一队。其后则是国主,立于象上,手持寳劒。象之牙亦以金套之。打销金白凉伞,凡二十余柄,其伞柄皆金为之。其四围拥簇之象甚多,又有军马护之。若游近处,止用金轿子,皆以宫女抬之。


13世纪中开始,吴哥王朝国力渐渐衰退,1431年暹罗(今泰国)占领吴哥地区,更摧毁许多建筑和灌溉设施。高棉王室被迫从吴哥搬迁到金边,整个地区除了做为佛教圣地之用的吴哥窟外,几乎完全荒废。


人们担心吴哥会再次被大自然收回,生长旺盛的热带雨林正用盘根错节把吴哥的一切慢慢撕碎。有的寺庙入口几乎完全被硕大的树根遮盖。吴哥似乎又在渐渐离我们而去,退隐回茂密丛林。


从公元十二世纪开始,吴哥古迹里的笑脸便一直默默地屹立在高棉大地。悠悠岁月,微笑的面容见证过一个王朝的兴盛与没落,然后被重重的树林逐渐吞噬,渐渐被人们遗忘。高棉的微笑最终逐渐黯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