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孙氏太极拳,孙禄堂总是教诲“拳术之道,首重中和”。“太极拳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练气化神,以血气之勇,难得中和之妙。 ”所谓道,道即中和之气,内劲生于中和,中和源于内外相合,完全是用意内动带动外动,由中而发,由内及外。内动是首要的基础。 我理解的所谓内家拳不在外形动作,而意在气势,所以练拳时要心静神凝,精神贯注,进入太极思维状态。务求达到内三合,外三合,每一招,每一拳,每一脚都由内劲来打。 至于“中和”,内又四层含义: 其一守中。即守于中脉,即身内中心轴线,上则头顶百会穴,要顶头悬、使全身虚领,下则会阴穴,尾闾向前内收,两点连线与地面垂直。上下通达,一起贯通,从颈椎到尾椎整个脊柱26块椎骨垂直垒叠、上下对位、使中气贯于脊中。无论怎样动势、虚实变换都不失于中、垂心始终保持中正稳定。 而胸腹要空虚,这样才能手足相通,一通百通。使挫劲、僵劲变为整劲,这时内劲自生。 其二用中。太极拳内劲、实际上就是由中而发,如在推手时,注意力要集中在中脉上(即中轴线或重心线)不管对方用什么手法来进,都要把来的力量引转到自己中心轴心线外侧,既要保持自己重心稳定,同时又要控制和破坏对方的重心线。 用意接手不是用力接手,一接手就要粘住对方重心,后发先至,向对方实足的外侧、或实足后跟或实足的足尖处发出劲,使其失重拔跟倾倒。 其三适中。即无论进退化发,都要适度,无过不及。不能硬推硬撞、用力抵抗、要势而为、才能得机得势,根据对方意的动向,角度及薄弱虚处用虚实之法介决。 其四空中。中者虚空之性体也,引进落空之意思,让人无法摸到我的中心,忽隐忽现,一击即落空,这是太极高手的境界了。 太极拳的修炼,其实所述就是“中和”二字。无过不及。不丢不顶刚柔相济,阴阳虚实,内外合一,都是中和。拳中内劲也是由中和而生。 孙禄堂宗师还指出:“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所谓一点之中,实质就是在腰脊命门丹田,宗师曾讲“练拳时要把全身散开的劲收回到丹田。”可用揉面粉团解释,总之以意须气,以气运身,由此点腰脊命门的劲叫合。 从医学上讲,开合动作可以起到锻炼肺活量和心功能作用。 还有孙式太极拳在步法上敏捷圆活,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进步时前脚出半步,后脚进半步跟上。后脚退步时,前脚须撤回半步。转身时步子先调正,实脚为轴,上下同时螺旋状转动。而在进步、退步、转身时都要在以意须气、由腰脊为轴心、内动带动外动来完成的。这在活步推手中往往都是在进半步、退半步移动中进行的。步法的灵活变化是取决胜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