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百了无恨 2016-06-05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艺术家的灵魂被感动了,艺术作品就注入生命。

我从1987年4月第一次去西藏后,便确立了我的西藏情结,一直到1995年的8年里。我在西藏流浪工作,画画,创作,沐浴在佛光里,浸泡在大自然的高天厚土里。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西藏高原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感动的。我的每次西藏之旅即是对这种热烈而深刻的感觉的追求,这是一种强烈的温热的激流冲撞你心房的感觉后让你刻骨铭心。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在西藏的日子里,我每一天都充满阳光和激情。我用画笔抒写我的生命历程。我在日记里写到:回到拉萨,又见群山簇拥下的布达拉宫在碧海的天空下闪闪发光,我的热泪涌出眼眶。拉萨,我先中的圣地,你永远让人崇敬和感激,你在我的视觉里像一根擎天柱,支撑着人们的心灵。傍晚,我看到药王山与布达拉山的三塔相连,经幡在黄昏的余晖里飘动,我的灵魂被撼动,我静静地伫立在这里,等待阳光的渐渐消失,布达拉宫变成剪影时,一片神秘罩在我全身。佛地的晚风在抚摸我的皮肤。一群喇嘛从我身边擦过。我闭起眼睛看见了一片辉煌的佛地。我去药王山下,刻满经文的玛尼石前,我被神灵注视。我顶礼,我膜拜,一切杂念远去了,我的心灵在祈祷中净化。留在心灵的是圣洁的向往。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我在西藏几乎一直在画画和写着什么(从布达拉山画到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还有远郊的甘丹寺)。我在拉萨的每个傍晚都要去大昭寺的八角街,转上一圈又一圈。藏北,山南,还有珠穆朗玛下的大本营......都在我人生的历程里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我珍惜我的生命里有这么巨大的撼动力,我为自己所创造的浪漫壮游和冒险自豪。西藏给我艺术,给我爱,更给了我永远的青春。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有时,回忆是一种格调,一种向往。回忆越深刻,悲壮就越多。凡是能震撼你心灵的东西却能美丽你的灵魂。我与西藏高原不是分离就能割断的。在我心里时时听到寺庙里的诵经。吮到日光城的阳光,日复一日西藏在我的感觉里只有用最纯,最饱和的色彩才能表达我的感受。这里的天一片碧蓝,云一片洁白,僧人一片红色,阳光一片金黄。我把西藏的颜色从无限中简化到不用调和。所以我的画面只有蓝.红.白.黄。我善于用黄色协调我的画面。黄色犹如生命之光,透过所有色彩强烈地拨动色彩的最高音。黄色的变奏能抓住我心灵里最美丽的依托。我将黄色铺向大地时,灿烂的光芒从心底放射,是完全理想化的。我作画时让一切服从自己的感情。无论写生和在创作之中,我非常珍惜使我激动的最初的感受,在追求真实与准确之中,我从不放弃让我激动的那瞬间,这个原始的冲动能把我诚恳,自信的状态。无论笔底的线条和色彩都是先感动了自己,然后自然流淌出来的。有时面对壮美的大自然,自己的笔尽情地和大自然说话,唱歌,跳舞,画画。一举一动都是真实的艺术。艺术发之于爱和情,创作灵感就不会枯竭。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我的创作,都来源于我的写生,我总在西藏多年里,天天画速写,我把在西藏留下的每一根线条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它是我的信仰和精神的独立家园,它是精神的自由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开始创作时,我把墨线表达得粗,厚,黑,用原色填补在模块和线条的结合里。那时候我梦境里的高原色彩也是一块一块的。我把线条表达得更随意,尽量服从自然,抽象,讲求韵律和气脉,强烈而和谐。作画的过程里我跟着感觉走,在身心的原动力中可以随时添加新的力量,改变很多的细节部分。利用中国画宣纸的特殊性,将色墨交融。一旦投入创作,就走进纯粹的精神世界,便是一次重生。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我时常感谢大自然给了我爱和欲。只有在充满各种爱和欲的同时才有最灿烂的光辉照耀你的创作之路,你的思维才能广阔而深邃。画家一定要学会用感情来创造技巧。艺术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感情,只要你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艺术语音,写实也好,写意也罢,具象也好,可以不择手段,抒发艺术之个性。艺术是一种近乎疯狂的感情事业。他只有在纯洁无私的心灵里诞生,只有在自己感情深处的土壤里萌芽。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当我面对世界屋脊---西藏高原时确实是“多情”的。从“简单”的震撼延伸到复杂的构想,从“表面”的赞美激发起深刻的反思。高原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宏博壮美,置身其中更是一种人生的体验,理想化的男子汉和他的性格和力量的体现。面对珠峰,面对布达拉,面对冈仁波钦,面对纳木错.......我和西藏同胞一样,怀着共同的虔诚与信仰,祈祷着。我玩忘掉了俗世里的烦恼和痛苦,走进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境界。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其实,我的画是我人生经历中一个一个片段的倾泻,是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的冲涌。不是消遣,也不是欢愉,而是我强烈的心声,一笔一划都是灵魂深处的折射的光芒。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陆天宁:西藏!感动我

陆天宁,1959年出生于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首都博物馆画院副院长,西藏自治区文化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部画家,中国西部画院副院长,中国名家画院副院长,1987年——1995年长期深入西藏高原从事宗教艺术的创作研究,1996年——2006年先后任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美术编辑。作品被中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瑞典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机构和收藏家收藏。作品入选第七届、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08年应邀为国家体育场“鸟巢”创作巨幅中国画《惠风和畅图》(与画家师恩钊合作)陈列在“鸟巢”金色大厅。2008年10月——2009年2月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交流,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