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战国真的只是村长们的聚众斗殴?

 木头1018 2016-06-05

关于战国的浮世绘

“啥?日本战国?小鬼子也有战国?你是不是sa啊?”

“岛国那能叫战国?不就是几个村长带着十几号农民聚众斗殴嘛。”

“我擦勒,本子那个弹丸小岛能有几个人?战国?战着战着战到海里去了咋办?”

“日本战国?我知道我知道,真田幸村嘛,天下第一兵!我玩过战国无双,还不错。”

。。。。。。

游戏战国无双sp

以上就是经常听到的小伙伴们对于日本战国的认知,大抵就是藐视,不屑,你傻逼,游戏不错,女版织田信长胸很大之类的(当然也有具备客观认识的啦,莫爷不会一棍子打死的)。所以我总觉得应该做个科普贴,来论述一下——日本战国究竟是不是村长们的聚众斗殴?开宗明义,日本战国是一个跨越时间长,战争烈度大,伤亡人数多,经典战例层出,英雄豪杰辈出的混乱大时代,它不是村长斗殴。

首先来谈谈日本战国的时间。目前史学界对日本战国的断代基本上确定始于公元1467年的应仁之乱,到公元1615年大阪夏之阵德川家康灭亡丰臣家为止,历时148年。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战乱不仅在日本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大名鼎鼎如三国时代也不过96年(广义的三国断代,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孙皓归降为止,若是狭义地说,三国从220年曹丕称帝开始到280年孙皓归降为止,仅仅60年)。可见,日本战国时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军争乱世,各方大名你唱罢来我登场,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绝不是村长斗殴可以相提并论的。

日本战国战争场面

第二,日本战国时期人口众多。我们目前无法得到第一手的战国人口数据,所以莫爷只能用现有的数据来进行推算。人口的数量与粮食的产量往往是挂钩的,战国时代的粮食产量有多少,就意味着能养活多少人口。在太阁丰臣秀吉统一天下后,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史称“太阁检地”,太阁检地的结果是全日本粮食产能为两千两百余万石(石:古代东亚地区粮食计量单位,每个时代,标准不同),当时一石约为现在的94.4公斤,按统计局数据'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278.5公斤,其中口粮233.4公斤',那么每人每年的口粮就是两石五斗上下,于是我们基本可以算出,当时日本的人口应该在900万左右,加上一些逃入山林的失地农民和盗贼,莫爷相信太阁时代,日本人口肯定在1000万以上。

日本战国地图

相对应的,我们再来对比我国三国时期的人口(三国第二次躺枪,我擦。。。。。。)西晋时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景元四年(263),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与此略同,仅口数作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也就是说,灭蜀后,魏国人口总计在530万偏上。而关于蜀国人口,史书上有两种记载,《晋书·地理志》记载:章武元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景耀六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所以,蜀国人口大约为90万,那么魏国灭蜀前的人口大约就是440万。吴的户口,难以考查。《晋书·地理志》说:“孙权赤乌五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以上两组户口统计数字大致相同,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怀疑,吴自赤乌五年以后,再没有进行过户口统计工作,所以王浚在灭吴时所得的户口数,仍然是三十八年的统计数字。

莫爷不是历史学家,只能做个大概的估算,三国时人口中国人口应该在770万左右,加上没有计入户口的奴隶、难民、盗贼等等,总人数应当不会超过1000万。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其实日本战国的人口是要多于三国时期的(估计民族主义分子要对莫爷破口大骂了,“wuli三国怎么可能比岛国战国人口还少?你一定瞎说,一定是大汉奸!”不好意思,莫爷只是就事论事,如果伤害了您幼小的心灵,表示真诚的道歉。)

第三,人口众多所隐含的意思就是壮劳力众多,而战国时代各大名纷纷完成一元化转变,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封建统治结构,两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战国大名强大的战争动员能力。在战国之前,日本各地的大名实行的是诸子析产制,比如说二狗子是某地的大名,知行有十万石,而他有五个儿子,然后他挂了之后就把领地分给每个儿子,所以二狗家就有了五个分家,而每个二狗家只剩下两万石的知行,实力大减。在战国时代,激烈的兼并战争促使大名们转向了一元化领国,嫡长子继承制,比如王麻子是某地大名,知行五万石,他有五个儿子,然后他把领地全部交给嫡长子继承,而其他四个儿子则成了嫡长子的家臣,于是王麻子家还是五万石,实力超过了五个二狗家,王麻子家就通过分化瓦解和侵攻兼并,灭亡了五个二狗家,成长为了新的战国大名!

1570年的大名版图

于是,在日本各地出现了一批领土广阔,领民众多,支配能力强大的大名,他们之间相互征伐,合纵连横,动辄数以万计的士兵相互搏杀。莫爷给大家举举栗子,先说战国史上最著名的战役,决定天下归属,开启江户幕府两百五十年太平盛世的——关原合战。此战是丰臣秀吉死后,丰臣秀赖幼主临朝,丰臣家天下风雨飘摇,蛰居关东的德川家康意图篡夺天下,而丰臣忠臣石田三成带领一众西军大名与支持德川的东军大名在美浓不破关的关原地区展开大战。此战参战双方几乎包括了整个日本的有力大名,西军总兵力达到了8万余人,而东军兵力则有七万五千人左右(如果加上在中山道龟爬的德川秀忠带的3万人,东军总兵力就超过了十万人!),我相信在中古时代,一场超过十五万人参战的战役放在任何一个国家绝对是一场超级大战(如果你一定要相信曹操有80万大军参加赤壁之战,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按照正常的后勤保障,以三个壮丁保障一名士兵的后勤,那么关原合战所动员的总人数就高达70万人了(这么一算是不是还挺震撼的)。

关原合战的绘画

如此规模的战役确实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根据《关原军记大成》西军死亡人数是32,500人、《关原始未记》为8,000人,由于冷兵器时代军队的伤亡承受力比较弱,莫爷认为《关原始末记》的数据比较可靠,姑且认为西军伤亡在10000人左右,而东军的伤亡人数同样没有确切记载,作为胜利一方,一般来说伤亡会少于战败方(冷兵器时代的伤亡主要产生在一方溃败后的追击中),但是由于战斗激烈,西军反抗有力(岛津直接杀到家康面前),东军伤亡应该也不少,估计在5000以上。所以粗略估算,双方伤亡高达15000多人,百分之十的伤亡率在冷兵器时代已经非常惨烈了。

第四,所谓乱世出英雄,漫长的战国时期,血腥的战争杀伐,层出的阴谋诡计,无尽的铁与火的淬炼,造就了众多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战国英雄。他们或慷慨激昂,或勇猛善战,或智谋无双,留下了无数令后人神往不已的历史传奇。莫爷就随便举几个在我国比较有名的吧。

源朝臣武田大膳大夫晴信入道德荣轩信玄(确实比较长,但这就是武田信玄的全名),甲州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清和源氏源义光之后,武田信虎嫡长子,被称为“甲斐之虎”、“战国第一名将”,甲州流兵法开创者,他的“风林火山”(出自《孙子·军争》:“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军旗成为武田家的一种象征,组建的骑兵军团甲州“赤备”纵横天下,战斗力开挂。并且第一次将铁炮(战国时日本人使用的火绳枪)集中使用在战争中,在三方原合战中大败德川织田联军。

武田信玄

上杉谦信,说到武田信玄就不能不说“越后之龙”上杉谦信,他被视为日本战国时代「大义」的化身,一生只为义理而战,一生信奉佛教,终生不娶,几乎受到包括宿敌武田信玄在内的所有战国人物的尊敬。他致力于维护天下秩序,锄强扶弱(话虽如此,莫爷还是觉得他只是装得比较好罢了,战国大名,那有什么真正的大义,不过是为了名正言顺地扩张而已)。五次与武田信玄大战川中岛,十四次侵攻关东,威震东国(指关原以东的东日本地区)。

织田信长,被称为“战国最强大名”、“第六天魔王”的男人(好吧,女版信长确实很大),在桶狭间合战中如神来之笔般击溃兵力数倍于己的“东海道巨人”今川义元,扶持幕府将军足利义昭上洛(带兵进京都,日本人把京都称为“洛中”)成功,“天下布武”,挟天子以令诸侯,攻占日本大半土地,实行兵农分离,鼓励自由贸易,整顿交通路线,加速了战国乱世的结束,拉开了“安土、桃山时代”的大幕。

游戏中女版织田信长的人设

丰臣秀吉(莫爷最喜欢的战国人物!),从一个出身贫寒农民家庭的下级足轻(农民士兵,连武士都算不上)到继承织田信长衣钵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建立辉煌丰臣政权的太阁殿下(励志到不要不要的)。困于自己的出身,他一生都在拼命地证明自己,却在事业的高峰错误地发动了对明战争,这场战争最终成为对他的致命打击,使得他一生功业化为乌有,身死族衰,留下的孤儿寡母很快就被枭雄德川家康攻杀,丰臣政权二世而亡,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他也因此成为一个悲剧英雄。

丰臣秀吉

行文至此,基本算是摆出来几条还看的过去的理由证明日本战国不是村长斗殴了。在日本略显寒酸(和中华文明相比)的2000年文明史中,日本战国算是一幕大时代景象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