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尝试让一年级学生分析课文

 新陌上花开 2016-06-08


当年,我在教授《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曾经尝试让学生分析课文,效果还不错,今天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是讲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小伙伴的故事。该故事语言朴素,通俗易懂。通过学此文,主要让学生知道遇到突发事件,不要慌张,要冷静地想办法。

我在教案里设计的方案是1、初读——识字;2、再读——了解主要内容;3提出问题——品读。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学进行完第2个环节后,我突发奇想,在课纲中对低年级语文课的要求是以读为主,只要学生能读懂课文内容就可以,不用分析课文,本课这么浅显易懂,我试着分析一下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于是,我改变方法,激励学生说:“教师发现你们的小脑瓜很善于钻研问题,下面,请大家默默地、细细地读文,看能能提出针对本文的问题来,我们看看谁的问题提出的好,有深度。”听到教师夸自己聪明,同学们立即精神抖擞,明亮的眼睛盯着每一行字,细细地读了起来,两、三分钟后,有的同学信心十足地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还在左翻页、右翻页、眉头微皱,看来这样的学生是找不到问题所在,也不用再等了,看看这些小家伙的思想深度到底有多少吧。第一个小同学提出的问题是:“有的小朋友为什么跑回去找大人?”他的问题刚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哄堂大笑,边笑有的小同学还边说:“找大人来小伙伴呗。”接着,有的小同学提出了:“有的小朋友为什么哭了呀?”“他们为什么慌呀?”等等问题。这些简单的问题一经提出,就有的小同学抢着回答了,在边问边抢答中,又碰出了新的思想火花——先前愁着提不出问题的同学,也急着举手要提出问题了,我针对他们提出的,小伙伴们不同的表现入手主,也提出了我的问题:“小伙伴们有的吓哭了、有的跑回去找大人、司马光却举石砸缸,这三种不同的表现,你喜欢谁?为什么?”从而提炼出了本文的中心:遇冷静沉着。这时,班级里向来文静的王又高高的举起了手,她问:“如果缸边没有石头怎么办?”李晓蒙眨眨眼睛站起来说:“看图,假山上不就有石头嘛!”我紧接着又问:“什么是假山呢?”这个问题,很快就被学生们解决了。王这时又突然举手问:“如果没有假山,没有石头,司马光又用什么办法救小朋友呢?”教室里安静了片刻之后,有的说用木棒砸,有的说把缸推倒,自己推不动,就那些吓哭的小伙伴一起推,还有的说趴在缸沿上,去拉缸里的小伙伴。说到这里,我立即打断大家说:“趴在缸沿上,去拉缸里的小伙伴的这个方法不可取,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杨浩然说:有一次他趴在缸沿上玩缸里的水,差一点掉进缸里,这样玩不安全。这时,我适时地对同学们进行了安全教育,让大家知道,帮助别人时,先考虑好自己的安全。

就这样,一节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在学生们的质疑、问难、解惑中轻松结束了。在这里,我也提出了质疑:谁说学生质疑是高年段的事?谁说一年级学生不能分析课文?在这节课中,这些小家伙的思想多有深度呀!

由此,我认为,教师是一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不是一节课的统治者,扮好自己的角色固然重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样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