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年一度又端阳,汨水悠悠屈子殇。”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河畔,面对国破家亡,屈原悲愤交加,纵身一跃,化作汨罗河畔诗魂一缕。两千多年后的华夏大地上,龙舟竞渡、粽叶飘香,诗歌高颂、泪洒汨江,后世子民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中华诗魂”——屈原。 一腔热血,无奈身死为国殇 出身贵族却因变法图强获罪于贵族,一心拥戴君王却遭君王两次放逐,屈原的悲剧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1.贵族青年,用计击退秦军 屈原出生地——乐平里屈原庙 屈原自幼嗜书成癖,为以后的楚辞创作奠定了基础。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而十分同情贫穷的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之后屈原名声大噪,应楚怀王之召出山进京,出任鄂渚县丞,开启自己的政治生涯。谁承想,乐平里阻击战成功的军事表演,恰恰是屈原失败的政治生涯的开始。 2.变法得罪权贵,屡遭诬陷 子兰与郑袖——谗言诬陷屈原 在中国的历史上,“变法”向来是一件高风险的政治事件,成功者甚少,失败者比比皆是,即便像商鞅这样的成功者,最后也落得个身首异处,比商鞅晚出生半个世纪的屈原,也没能逃过这个历史规律。 公元前317年,屈原开始效法秦国,在楚国推行变法改革,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反对声四起。屈原痛陈利弊,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随着变法改革进入“深水区”,民心沸腾,楚国形势大变,出现强国迹象,但与此同时,楚国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对屈原来说,因树敌太多而危机四伏。 楚怀王信谗言,屈原第一次放逐 公元前313年,屈原因上官大夫进谗言而逐渐被君上疏远,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一年之后,楚怀王被张仪所骗,出于一时权宜之计起用屈原为齐使,当屈原从齐国回来后马上便被楚怀王疏远,屈原愤而设坛教学,不再过问朝政。 3.二次放逐,城破家亡投江殉国 屈原以身殉国 公元前296年,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开始了长达16年的放逐生活,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与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逃难。屈原听到国破家亡的消息后,在绝望的心情下,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享年62岁。 http://www./renwusiyin/547.html 一种精神,千年传承民族魂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公推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成为我们伟大民族永远的自豪与骄傲,亦成为一盏照耀历史的明灯。 1.忧君爱国的士子情怀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的这句话,可以概括中国历代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共同的家国情怀,而这种情怀在屈原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励后世 司马迁认为:屈原精神包括“忠君、兴国、哀怨”。朱熹《楚辞集注》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用“爱国”来评价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在《离骚》开篇的豪言壮语,洋溢着诗人作为黄帝子孙的民族自豪感,更突出了诗人振兴楚国、统一中华的历史使命感。两千多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激励着我们中华民族,每到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我们都会用屈原的精神来互相鼓舞,共抵外侮。 2.坚持理想的九死未悔 坚持理想,九死未悔 屈原是一个有着坚定的政治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诗人,他事事以国家安危为己任,不避死生之祸,勇敢地面对现实,迎接严峻的挑战。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面对他所痛斥的“奸党”,他则是以死相搏、无情揭露,是对之毫不妥协、毫不退缩的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忧国忧民的思想,读到他对楚怀王为首的腐朽贵族集团的无情揭露和自己遭谗被流放的痛苦愤懑的抒发,充分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楚国黑暗腐朽统治的批判。 3.不畏强权的诗人风骨 屈原“对天长吟”塑像 屈原不畏强权的铮铮诗人风骨,激励着无数后辈的诗人。也正是屈原的这种风骨,使得后世的诗人们在面对政治高压和奸邪迫害时,尚能够不畏强权保持高洁操守,在逆境中以苦为乐,笑对人生。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写过五首端午诗,他的诗人风骨与屈原是一脉相承的,因而对屈原格外有共鸣。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因“乌台诗案”遭人陷害,对屈原的遭遇感同身受,写了多首咏端午和屈原的诗,如《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赞美屈原追求理想的节操,表达对屈原的敬仰。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6/06/content_839120.htm 一部离骚,开启诗意中国风 《离骚》(节选图) 楚辞中的奠基之作《离骚》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它所开创的浪漫主义创作道路,千百年来一直是并且永远是一切优秀作家通往理想境界的成功之路。 1.离骚开启浪漫主义先河 把浪漫主义带进文学领域,屈原并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的古代神话,以及同时代的《庄子》散文,都已有了“荒唐”、“谲怪”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但是,作为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却是由屈原所开创的。《离骚》的创作,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离骚图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人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时而缠绵悱恻、时而悲凉雄浑;时而风景旖旎、时而痛苦忧愤。天马行空的想像,真挚感人的描写,让人分不清痛苦与快乐,现实或虚幻,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2.诗歌从合唱进入独唱时代 如果说《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大合唱,那么屈原的《离骚》则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独唱时代。在《离骚》中,诗人为了表现他那不可遏制的理想主义追求,竟然异想天开,把浪漫主义的表现对象突然转向了自己,直接把自己的形象浪漫化了。 曹植的《洛神赋》(图)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图) 李贺的《梦天》(书法) 屈原的这一创造,为后世的浪漫主义创作开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从此以后,当人们为着表现自己在黑暗现实中的痛苦的时候,表现自己那种不可遏制的理想主义追求的时候,就往往效法屈原《离骚》这一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方法。象曹植的《洛神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及李贺的《梦天》,正是对于屈原这一创造的继承和发展。 3.衍生出三种诗歌样式(汉赋、骈文、宋词)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汉赋,而且影响历代散文中的骈文,甚至宋词,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汉赋四大家(班固、扬雄、司马相如、张衡) 楚辞打破了《诗经》古朴的四言格局,或六字一句或七字一名,或长或短、或散或骈,不受字数限制,也不囿于固有的韵律,独创了一种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体式。 《阿房宫赋》亦受“离骚”影响 首先影响的是在汉代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应运而生的汉赋,如贾谊的《吊屈原赋》,扬雄的《羽猎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离骚》对唐代骈文也是影响至深,杜牧的《阿房宫赋》和王勃的《滕王阁序》无不一脉相承。宋词长于言情,与《离骚》中借助一系列意象抒发个人情怀在诗理上也是相通的。 4.离骚光辉下的大诗人(李白、李贺、苏轼)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其大胆而绮丽的幻想与夸张对后来许多浪漫主义的名篇佳作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至少有三个人就是在离骚的光辉下诞生的伟大诗人——李白、李贺、苏轼。 《离骚》风格的继承者:李白、李贺、苏轼 李白曾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和李白的诗歌前创后继,是中国古代诗史上个性化抒情和自我主体意识的两座高峰。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自楚辞延至唐诗,这种个性化的抒情和鲜明的自我性到李白手中发挥得相当充分。 惊采绝艳的《离骚》是后代文人创作的典范,坎坷经历、敏感性格、抑郁气质和天赋才华使得李贺有意或无意地接受楚辞的哀怨情感和瑰丽形式,完成了虚荒诞幻、奇峭瑰丽的骚体唐诗。 屈原的诗学理论是“发愤以抒情”,其实质是一种“审美诗学”;苏轼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了“诗是穷人物”的命题。苏轼的这一思想从“发愤”说、“物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等儒家诗学思想中摆脱出来,从理想的应然状态出发,直接诉诸文学超越性的审美本质,从而完成了诗学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 一声叹息,粽叶含香洒清江 在中国,用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位诗人,屈原是独一无二的,足见屈原其诗歌之芬芳,人格之光明。 1.吊屈原赋:诗人纪念诗人 屈原之后,后世很多的诗人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与崇敬,有一篇作品堪称其中的代表之作——贾谊的《吊屈原赋》,因为他们两个的才华与遭遇太相似了,就连司马迁写《史记》都将二人放在一起作《贾生屈原列传》。 贾谊的《吊屈原赋》 贾谊善辞赋,曾因改革受到汉文帝的赏识,后遭到周勃、邓通等大臣诋毁,终于未受重用。公元前前176年,贾谊被调出京城,改任长沙王太傅,在屈原去世后102年后,又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走向长沙。贾谊到湘水,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人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吊屈原赋》。 贾谊在《吊屈原赋》中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的深切悼惜,其实就是对自身处境的伤感,对世间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不同的是,贾谊并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的行动。这种见解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死观。屈原所怀的是儒家杀身成仁的思想,理想不能实现就不惜殉以生命;而贾谊除具有儒家思想外,还兼有盛行于汉初的道家旷达精神。 2.龙舟粽叶:今人奠念古人 粽叶飘香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发展成棕子。 龙舟竞渡 两千多年后,我们已经很难写出古代诗人那样流传千古的美妙诗文,但是每年端午节前后,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先贤。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对于屈原的纪念活动从未中断,而且愈加丰富多彩,戴艾叶草、喝雄黄酒,龙舟竞渡、粽叶飘香,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诗魂传承,从此华夏诗意浓 与西方文学从戏剧开始不同,中国的文学一开始就从诗歌发端,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所以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代表现实主义的《诗经》和代表浪漫主义的《离骚》无疑为后世的诗歌盛世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屈原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在中国诗歌历史上占有半壁江山,他们的作品突出了人的个性与情感,同时又将这种情感植根于对家与国的热爱中,对民与君的忧虑中,对理想与人生的孜孜追求中。因为屈原,我们能感受到苦难生活中的诗意人生,因为诗魂传承,从此华夏诗意浓。 结语: “国亡生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屈原,你被古人推崇,被今人颂扬,你的诗文历久弥新永放光芒,你的精神将激励后世千古流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