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十三)

 为什么73 2016-06-08

腔调|孔先生的背影(十三)

原创 2016-06-08 述者芃澜 腔调中医

孔先生的背影

 

出自《论语正》

述者芃澜

 

 

论语正第二

知道篇之二

四教第二


 

宰我的问题,先生非常重视。仁者是否会被愚弄呢?

先生接着是这样说的:

“刚开始的时候,我对于他人,听其言而信其行。现如今,我对于他人,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于予(宰我)的话,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改变。

自始至终,先生都在反复重复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对于的重视。

先生对于宰我的提醒也是这样。

有一次,宰我白天睡觉,先生看了批评他说:朽木没法再雕琢了,粪土之墙没法再粉饰了。对于予(宰我),我还能责备什么呢?君子应当追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一个人,假若刚毅木讷,那么也就接近仁了。

先生借助刚毅之德来启迪大家,可见对于刚德的推崇。

先生说:我没有见过真正具备刚德的人。

有弟子对:申枨算是吗?

先生说:申枨只是好胜,哪里见得是刚呢!

而对于毅德,曾子(参)曾经说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把仁作为己任,这不就是重吗!死而后已,这不就是远吗!所以先生说,作人应当以忠信为主,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假如一个人大言而不觉得怍惭,那么让他把仁作为己任就更难了。

曾子(参)的话,的确是出自先生的。

先生是这样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还说过:我每天做反省的功课,都要反省三个问题。为人做事,有没有忠于职责;和朋友相处,有没有不讲信用;跟随老师学习,有没有不修习。

先生也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只是先生更强调这种个人的修行,本身是一种快乐。

 

[原文]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與改是。”(见今本《公冶长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诛?” (见今本《公冶长篇》)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见今本《里仁篇》)

刚毅木讷近仁。(见今本《子路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刚。”(见今本《公冶长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见今本《泰伯篇》)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见今本《子罕篇》)

其言不怍,则为之也难。”(见今本《宪问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无惮改。”(见今本《学而篇》)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见今本《卫灵公篇》)

“巧言令色,鲜矣仁。”(见今本《学而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今本《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今本《学而篇》)

 


[述者的话]

本节首二句,今本《公冶长》篇,是倒置的,一般注释者都以为前一句,也是孔子看到宰我白天睡觉而继续责之的话。“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與改是。”云云,就变成了先生专对宰我一人的批评,似乎对宰我很不信任了。其实,宰我是先生很出色的一个弟子。先生曾经评价自己弟子时说,论德行要数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论言语要数宰我、子贡;论政事要数冉有季路;论文学要数子游子夏。宰我擅长言语,还排在子贡的前面。因此前人也多有看出问题的,石永楙先生将两段话的顺序一加调整,遂使得这段话的精神清晰了。其实,先生是针对前一节,宰我所作的“仁在井中”的设问而叙说的。以自己的经验作为说明,指出对于仁的所在,不仅要听言更要观行,以此而避免“仁在井中”的误判。这既见先生的自省,也见先生的循循善诱。否则以先生的为人,何至于“以昼寝之细故,一责再责,何其绝人之甚耶?!”(石永楙语)

宰我擅长言语,司马迁说他“利口辩词”,在《论语》里,宰我这方面表现地的确很突出。只有他能够问出“仁在井中”这样的问题。所以,孔子教他也侧重于破他长于言语而带来的“蔽”。宰我白天睡觉,被孔子看到,于是骂得也格外犀利。这正是先生用言语来破他。但抓住的是行之不足,用意并不在骂,先生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诛?”。正是用言语来诛其行不足。石永楙先生将散落在《里仁》篇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接上,于是,孔子这番诛辞便有了着落,孔子的用心之仁也跃然而出。且与本章孔子强调君子重行的主旨吻合,也使得宰我这番骂不再是白捱的了。

读来,先生摇着头,骂的刁钻,却含着仁厚的形象顿时活灵活现起来。

在孔子看来,言语是一种才能,当然值得肯定,但不及行为始终秉承着仁的精神。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刚毅,即使言语不够便给显得木讷一些也是好的。

这里刚毅,不是指性格上的强项。下文提到了申棖,就是由刚毅而起的。申棖也是孔子的学生。据说,他这个人和人辩论起来气势很足。孔子叹息能够做到刚毅的人很少。有弟子就举出申枨来。孔子说申枨,“棖也欲,焉得刚。”这里的欲,不是说申枨欲望很多,而是说申枨好胜心重,不肯认输,所以称不上“刚”。

那么什么样才算先生所称道的刚毅呢?

于是用曾子和先生的话来做归束:

一是要“重”。所谓的重,是由于把仁以为己任,因此而重。这样的人,自然就透出一种“威严”来。

二是要“有过不惮改”。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关键是要能知错就改,而不是出了错误,一味用言语掩饰。所以善辩,孔子虽然看作一种才能,但认为不能用于粉饰,明明不对,不是立即虚心改正,而是竭力辩解,加以掩饰,嘴上很硬,说得再漂亮,甚至达到“巧言令色”的水平,也不值得肯定。因为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不仁。

三是以修行为乐。曾子说的是反省,时时刻刻觉察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孔子强调的更高明,认为秉承仁,即是一种乐事,而不是一个苦差事,说的是仁者固有的觉悟。


《孔先生的背影》

知道篇之一知道

(一)——回复“知道一”收取。

(二)——回复“知道二”收取。

(三)——回复“知道三”收取。

(四)——回复“知道四”收取。

(五)——回复“知道五”收取。

知道篇之二四教

(一)——回复“四教一”收取。

(二)——回复“四教二”收取。

(三)——回复“四教三”收取。

(四)——回复“四教四”收取。

(五)——回复“四教五”收取。

(六)——回复“四教六”收取。

(七)——回复“四教七”收取。

(八)——回复“四教八”收取。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