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国后具有影响力的笛子名家介绍

 宝山寻宝集翠阁 2016-06-08
(按笔划顺序排列)
  王次恒(笛子)
浙江杭州人,1984年毕业於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师从赵松庭、曾永清、蓝玉崧、王铁锤。王次恒的演奏融合了南北两派,醇厚圆润、典雅华丽,又高亢明亮、粗旷豪放,南北并重,刚柔相济,极富有个性。1982年,他创作的笛子曲《桑园春》获中央音乐学院民乐作品三等奖,1987年,在首届全国广东音乐邀请赛上获演奏一等奖,1989年在首届全国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中获二等奖,同年7月在朝鲜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笛子独奏最高金奖。1988年他和作曲家张小夫合作完成的大型笛子协奏曲《咏春三章》演奏技法有很大的突破,首创了「卡腔」、「滚奏」等新的笛子技巧。

王铁锤(笛子)
河北定县人。他的演奏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基础,具有河北吹歌那种清新刚健和富有戏曲唱腔的艺术风格。他擅长吸收民间音乐表演特点,演奏时常常根据自己的积累,随意加花,润色旋律。他的创作主要是根据河北民歌梆子、老调丝弦的曲调素材,后期也广泛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并创作了一些笛子曲。他吹奏的笛子音色醇厚、朴实,指法技巧的运用华而不俗。代表作品有《赶路》、《庆丰收》、《摘棉花》、《晚归》、《油田的早晨》等,出版有《笛子独奏曲选》专集。

孔建华(笛子)
河南中牟县人。他的演奏是处南北之间,带有中原地区的特点,受楚剧、曲剧影响较多,富有中州音韵。1965年他创作并演奏笛子独奏曲《故乡的回忆》获得笛坛的好评。乐曲富有叙事性,曲调流畅、舒展,他较好地运用了滑音和腹颤音,来表现回忆旧社会故乡人民受苦难的曲调。他所吹奏的乐曲音色清丽、典雅,以纯朴、简练取胜。代表作品有《故乡的回忆》、《草原牧歌》、《小河淌水》、《农村新貌》等。
尹明山(笛子)
安徽锡山县人。自幼眼盲,16岁跟民间艺人林剑楼学艺, 26岁以卖艺为生,经常演奏《瞎腔调》、《叠断桥》等民间曲牌,用笛子、唢呐给办婚丧喜事。他掌握大量的安徽淮北一带的民间音乐曲牌,1949年后他将一些曲牌整理为笛子曲,如《凡字调》、《百鸟引》等,均为广泛流传的曲目。
他的演奏擅长模仿鸟、兽和人声等等,怀有绝技。由於他长年以卖艺为生,所以他具有即兴演奏、变调等等一些民间演奏的能力。他的笛声柔雅,带有伤感,是一位具有研究价值的民间艺人。代表作品有《百鸟引》、《凡字调》、《走兽音》、《小上坟》等。1957年曾参加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特别表演奖。同年又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笛子演奏奖。

尹维鹤(笛子)
武汉市人。曾以竹笛演奏参加合奏,而获得全国民族器乐会奏一等奖。曾求教於孔建华,陆春龄等人。他善长於演奏明快、轻松的作品,他在六十年代初创作并演奏了《春山采茶》、《清河颂》二首乐曲,而获得同行的好评。《春山采茶》是作者根据恩施地区鹤峰民歌《绣香袋》为基础,乐曲主要表现了茶山姑娘欢乐地劳动的情形,音乐表情清秀,富有女性色彩,旋律比较流畅、优美。作者在创作上大胆地运用2/4、3/8等节奏的对比变化丰富,在乐曲的中段又运用了变调手段,力求表现茶山山间的小道宛径,乐曲在创作上打破了传统笛曲常用的手法,富有新意。代表作品有《春山采茶》、《清河颂》、《扬子江音画》、《飞翔吧,美丽的百灵》等。

  江先渭(笛子)
山东威海人。他在民族乐器方面是位多面手,专业竹笛,并学习江南丝竹音乐的吹奏风格,六十年代他曾采用了江南民歌和昆曲音调为素材,创作并演奏了《姑苏行》和《脚踏水车唱丰收》,而初露笛坛。他的《姑苏行》是一首比较流行的乐曲,乐曲以宁静的引子,抒情的行板,热情的小快板,表现了姑苏城晨雾依稀,楼台亭阁的诱人画面,以及游人嬉戏,情溢於外沈醉於美丽景色的感情。

曲祥(笛子)
山东烟台市人。1960年到山东省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并长期兼演西洋长笛。他偏重於北派梆笛演奏,具有山东鼓吹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奏较善於表现轻快、活泼、热烈火炽的情绪,音色结实、高吭,指法灵活、流畅。代表作品有《列车奔向北京城》、《清泉话喜讯》、《打谷机的笑声》等,曾出版笛子独奏曲集《沂河欢歌》。

朱润福(笛子)
上海人。1942年进入上海申曲(沪剧)界从事戏曲音乐的演奏,同时学习其它剧种音乐。1950年在香港正风申曲社任琴师兼志刚国乐社教授笛子、二胡、扬琴,成为当时知名的青年乐师。1952年返上海长江沪剧团,1956年调到北京新影乐团至今。三十多年来参加了三百多部影片音乐的录音工作。1960年进入中国戏曲学院作曲进修班学习。他的作品有《紫竹调》、《秋夜》等。并为沪剧《朋友》、《为奴隶的母亲》等作曲,受到国内、外的赞赏。六十年代他所吹奏的《紫竹调》、《喜洋洋》至今蜚声乐坛。

李大同(笛子)
北京市人。早年师承小提琴手兼职竹笛演奏者谭玉泉,主要学习赵松庭、陆春龄、刘管乐的作品。六十年代末,开始创作,以创作具有新疆风格的笛子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而在笛坛初露头角。此曲采用了新疆塔吉克的典型节奏7/8拍子,乐曲描绘了帕米尔高原壮丽的风光,表达了塔吉克族人民纯朴豪放的性格。用竹笛模仿三孔鹰笛的音色,吹出明亮欢快的塔吉克舞曲的旋律,犹如塔吉克牧人在蓝天白云、冰山雪峰下歌唱春天的到来。他的演奏指法灵活、吐音乾净。创作多用新疆音乐为基础,善长演奏带有半音的乐曲,较好地运用手指控制演奏半音。代表作品有《帕米尔的春天》、《庆丰收》、《鹰》、《牧区风光》等。

李镇(笛子)
13岁学习吹奏梆笛,1965年毕业於内蒙艺术学校,曾先后在内蒙巴盟歌舞团、京剧团等工作,现为内蒙古歌舞团独奏演员。在艺校受到刘兴汉、黄尚元教师指导,毕业后又求教於赵松庭、刘森、王铁锤、陆春龄等人。在演奏上受到刘森演奏风格的影响较深,偏重於北派的演奏风格,他的演奏音色明亮、悠长,富有内蒙长歌拖腔的特点。
近年来他创作的笛子协奏《走西口》引起笛坛的注目。此曲采用了传统民歌曲调为素材,以开阔、舒缓、宽广豪迈的曲调,较好地发挥了笛子表现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人民悲欢离合的感情。代表作品有《鄂尔多斯的春天》、《大青山下》、《牧歌》等。

林文增(笛子)
197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先后师承谭渭裕、陆春龄,现为东方歌舞团笛子独奏演员。他的笛子演奏主要以江南风格为主,音色秀丽,注重运气,音乐表现较细腻,善於演奏抒情作品,曾获上海业余优秀专业笛子演奏比赛第一名,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优秀表现奖。

胡结续(笛子)
山西永济县人。14岁参军开始从事音乐工作,曾求教过刘管乐。主要靠自学。因为他几十年来一直在部队生活,所以他的创作主要以表现部队生活为主。五十年代曾以部队通俗歌曲《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一路歌》改编成笛子独奏曲,广为流传。他的演奏欢快、活跃、富有朝气,写作上也采用加花变奏等形式,常用历音、滑音、花舌等技巧润色旋律。著有《笛子吹奏法》一书,此书通俗地介绍了笛子演奏的基本知识,1965年又出版过《笛子独奏曲集》专集。代表作品有《我是一个兵》、《赛马会上》、《军营晨曲》、《布谷鸟来了》等。

俞逊发(笛子)
上海市人。12岁在上海「红孩子」业余艺术团登台演出,被陆春龄发现收为弟子。16岁时考入上海民族乐团。俞逊发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南北派四大竹笛名家的指导—南派的陆春龄、赵松庭,北派的冯子存、刘管乐,他传承了大师们的绝艺,汲取大师们的精华,再加上自己深厚的功底,因此,他的笛子技术南、北派均能通达,几乎已到炉火纯青之地步。1962年在第三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奏《欢乐歌》和《喜报》初露头角。俞逊发的演奏,音色圆润、甜美,表演细腻,善於博取众家之长。
他不但以技巧高超、全面取胜,而且又善於表现乐曲的感情。音乐表情细腻,意境深远。他的演奏风格汇南、北流派之长而自成一体,充分发挥了笛子「吹情」的特点,并注重气息的控制。他敢於探索创新,多年来创造了十多种新技法,还别出心裁截竹三寸为「口笛」,吹奏《云雀》、《苗岭的早晨》等。他的代表作品有《梅花三弄》、《汇流》、《秋湖月夜》、《琅琊神韵》等。俞逊发的创作曲极多,其中《秋湖月夜》获得全国民族器乐作曲一等奖,此曲意境极美,诗人评为是一首动人的诗,画家称为是一幅迷人的画。其他的创作曲如《汇流》、《琅玡神韵》、《赤日》等更表现出气势磅礴之气韵。

高明(笛子)
出生於陕西定边县。18岁从事音乐工作,现为陕西省歌舞团独奏演员。由於他从小生长在陕西,当地丰富的民歌,二人台及戏曲音乐对他的创作与演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不但具有北派梆笛那种粗犷、明亮的演奏风格,而且还吸收了陕北《信天游》等民歌的艺术风格,渐而形成音色高亢、激昂、富有抒咏性的民歌风格的特点。代表作品有《陕北好》、《枣园春色》等。

张维良(笛子)
出生於苏州。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先后曾随赵松庭、顾再欣、冯子存、王铁锤等学习,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实验乐团演奏员。他的笛子演奏以南派为基础,又学习了北派的演奏风格,技巧熟练,音色饱满、醇厚、功底扎实,曾创作笛子独奏曲《太湖春》。1982年获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奏表演奖。

张森清(笛子)
曾求教於刘管乐、陈重。因参加天津第一届音乐节演奏而初露头角。他的演奏风格取南、北派之优点,他既能演奏南派代表的丝竹乐,又善长演奏梆子音乐,气息功底较深,基本功札实。七十年代他演奏了《塞上铁骑》一曲,为大家所熟悉。此曲以粗犷、刚劲的演奏风格,表现在边疆军民跨马巡逻在边防线上的场面。此曲的演奏运用了花舌飞指,模仿马嘶,吐音乾净,指法灵活。他的代表作品有《塞上铁骑》、《剪窗花》、《牧马战士之歌》等。

陆春龄(笛子)
上海市人。童年受一位善吹笛子的皮匠师傅的启蒙指导,因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当了汽车司机谋生,也曾踏过三轮车,1949年后参加了上海民族乐团,此后专业从事音乐工作。陆春龄的演奏,音色纯净秀美,醇厚圆润,表演细腻,他的演奏风格吸收了江南丝竹音乐特点,擅长运用赠音、打音、倚音、震音等指法润饰旋律,气息控制功力尤深,有「魔笛」之称,被誉为南方笛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演奏的《鹧鸪飞》很有特色,乐曲通过对鹧鸪展翅飞翔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人们渴望自由和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演奏者通过气息控制表现了鹧鸪忽远忽近,忽高忽低,倏隐倏现,纵情翱翔的姿态。他的代表作品有《鹧鸪飞》、《欢乐歌》、《小放牛》、《喜报》、《今昔》等。出版有《陆春龄笛子选》。
陆春龄为中国一代笛子宗师。从事笛子艺术已六十年。自1955年起,陆春龄创作和出版了大量的笛子独奏曲,其中不少乐曲成为笛子经典名曲。他热忱教学,培育了众多著名的笛子演奏家,因此,音乐界公认他是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1985年—1987年他荣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奖。1989年更以《鹧鸪飞》一曲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陈大可(笛子)
湖南长沙市人。1954年开始吹奏中国竹笛。曾求教於陆春龄、冯子存。他的竹笛演奏,吸收了西洋长笛演奏的某些方法,有所造就。1959年他创作并演奏了笛子协奏曲《小战士勇闯封锁线》,由於这首乐曲在创作和演奏风格上有新的探索,曾在全国笛坛引起强烈的反响。《小战士勇闯封锁线》是单乐章的笛子协奏曲,乐曲以东北民歌的曲调为基础,在创作上大胆地借鉴了西洋协奏曲的写作手法,演奏技法上将民族传统与西洋长笛的技巧有机地结合。乐曲成功地表现了《小战士》机智、灵活的形象,以及骑马勇闯敌人封锁线的场面。此曲在笛坛广为流传。

陈重(笛子)
上海市人。幼年时随同舅父蒋龙生学习二胡、笛子,四十年代初开始跟孙裕德学习箫、琵琶。以后又向张子谦、吴景略学习古琴。他的教学,主要以传授南派笛子风格及江南丝竹为主,他是较早地将南派笛子演奏风格带到北方,立志要让南派风格与北派的竹笛风格相结合,二十多年来他在北方的各艺术院中培养了一大批学生,较有成就。

陈鸿燕(笛子)
广东台山县人,少年时代得陈品豪老师的启蒙以擅操笛曲名闻闾里。22岁毕业於广州音乐学院笛子专业,师承陈添寿老师、罗德栽教授。1979年来港,应聘香港中乐团为笛子演奏员。陈鸿燕曾拜学於赵松庭。陈君於求学期间,常代表广东演艺界出席「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担任笛子独奏,深获好评。来港后,活跃乐坛,1986年曾多次与泛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大型中国笛子协奏曲「走西口」。

马迪(笛子)
马迪1956年出生于西安。九岁开始学习吹奏笛子,1978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师承著名笛子演奏家元修和先生。1980年又考进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先后受益于谭谓裕及陆春龄等老一辈知名的笛子大师。1982年毕业后,就职于陕西省歌舞剧院,担任首席笛子独奏演员。代表作《塞上风情》、《纺线线》、《望乡》、《春夜喜雨》、《晨曦》、《登幽州台歌》、《山居秋暝》、《赶牲灵》、《秦川抒怀》、《大漠》、《远韵》、《跑旱船》等数十首优秀乐曲。其中《秦川抒怀》在海内外影响极广,多次被指定为国内及国际笛子大赛的决赛曲目,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高度赞扬。

曹文工(笛子)
早年学习长笛,中学开始学习民族音乐。1960年进入北京师范学院开始学习笛子演奏,曾随冯子存、霍伟、刘森等人学习。1962年考入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以后又受到梁培印、王铁锤的指导。1970年调到中国音乐学院任讲师。曹文工的演奏吸收了刘森演奏风格的特点,并运用了较多长笛演奏方法与技巧,风格新颖,很有特点。70年代曾编写一本笛子独奏曲集,其中有他创作的代表《飞转的机床》、《葡萄丰收》、《太行新歌》等。作品《飞转的机床》广为流传,作者在乐曲中运用了快速的吐音,形象地表现了机床飞转的节奏特徵,演奏快速、流畅,描写出工人们看到自己制造的新机床成功时喜悦的心情。这是笛子独奏曲中,第一首以工业题材创作的作品。

  冯子存(笛子)
河北阳原县人。自幼学吹竹笛,17岁随兄到包头谋生,在此期间,他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民间音乐,并时常向民间艺人学习。1949年后参加察北宣传队。冯子存是四十年来第一位把笛子独奏这一形式重现舞台的人。他的演奏具有浓厚的内蒙《二人台》的风格,他通常以《二人台》曲牌为基础进行加花变奏为笛子的独奏曲,像《五梆子》就是如此。他吹奏的笛曲,音色嘹亮、粗犷,情绪欢快而热烈,在乐曲中善长运用叠音、垛音、滑音、飞指、花舌等技巧。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点,风格独特,自成一派。为笛坛一代宗师。他的代表作品有《五梆子》、《喜相逢》、《挂红灯》等。三十年来,创作、改编了大量笛子独奏曲,并出版了《冯子存笛子曲选》及《冯子存笛子曲集》。
詹永明(笛子)
杭州人。9岁开始学吹竹笛。1972年考入浙江省艺术学校,随著名演奏家赵松庭学习。1975年担任浙江省歌舞团笛子独奏演员。他的笛子演奏是以南派风格为基础,继承了赵松庭先生的南北派,以音色明亮、豪放、华丽为特点,技巧娴熟,1980年曾获杭州「西湖之春」音乐会笛子比赛第一名,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演出获优秀表演奖。创作的代表作品有《春满水乡》、《婺江欢歌》、《断桥会》等。

邬满栋(笛子)
山西河曲县人。1956年考入河曲县二人台剧团。曾求教於冯子存、王铁锤。邬满栋的演奏长期受二人台音乐的影响,音色粗犷、豪放,演奏气息饱满、活泼热情,带有鲜明的地方风格和纯朴的农村生活气息。他演奏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走西口》(与刘铁铸合写),全曲由序奏、荒年、家境、新婚、洞房、哭诉、话别、送行、远了、尾声十个段落组成。这首作品选用的素材丰富,曲调委婉动听,全曲感情变化幅度较大。演奏中还运用了二人台笛子演奏的各种技巧,如花舌、喉音、气震音、垛音、慢颤音等。他创作演奏的代表作品还有《碾糕面》、《兴头》、《叮格叮》等。

  宁保生(笛子)
河北保定人。1967年入中央民族乐团。他主要以自学为主,学习冯子存、刘管乐的表演风格,现为中央民族乐团独奏演员。他较偏重於北派的演奏风格,七十年代末创作并演奏了《春到湘江》一曲,引起笛坛注目。他的演奏轻松飘逸,较为抒情,吐音乾净,速度较快。代表作品有《春到湘江》、《节日》、《水乡丰收人欢唱》、《月夜》等。

赵松庭(笛子)
浙江东阳人。1956年到浙江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1978年调浙江艺术学校任教。 他的演奏具有南方笛派典雅华丽的风格,又吸收了北方笛派刚劲、粗犷、明亮的特色,形成柔中有刚、刚柔并兼的独特风格,有人将他称之为「南北派」。1956年以创作演奏《早晨》一曲而蜚声乐坛,此曲汇南、北之技法,并将唢呐特殊的循环换气运用到笛子演奏上,扩大了笛子的表现手段。七十年代致力於笛子的科研和教学,并有所造就。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与《中国竹笛教学讲义》等论文及教材。代表作品有《早晨》、《婺江风光》、《采茶忙》、《三五七》、《幽兰逢春》等。

蔡敬民(笛子)
1959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向长笛教师张志华、王宗衡学习,曾求教於冯子存、王铁锤。他自幼受苏北民间音乐的薰陶,演奏具有南方音乐特点,五十年代曾以创作并演奏《上游曲》引起笛坛注目。他的演奏音色流畅,指法乾净,较为抒情。从五十年代末起,他开始试验加键改良笛,并在此基础上於1970年设计试验了新竹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多年来他一直用新笛进行教学,总结了一套训练方法,著有《新竹笛笛子及演奏》一书。此书较完整地介绍了新竹笛的结构与演奏方法。他的代表作品有《到农村去》、《打虎上山》、《英雄少年》、《上游曲》等。
刘森(笛子)
河北保定人。他生长於音乐世家,学习多种民族乐器,擅长於笛子演奏。1953年考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担任笛子独奏演员。刘森的笛子演奏以北派风格为基础,并广泛学习潮州音乐、广东音乐、舟山锣鼓以及《二人台》、《河北梆子》等民间音乐,取南北笛派之优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刘森的演奏风格抒情、细腻,犹如歌唱一般。他的作品在笛坛流传广泛,代表作有《牧笛》、《山村小景》。这两首曲子,旋律优美、动听。1975年与彭修文等四人以重奏《春江花月夜》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

刘富荣(笛子)
自幼随父母迁居新疆朱泉县定居。由於他从小生长在新疆,经常向当地民间艺人学习,参加各种少数民族节日盛会,受到民间音乐的薰陶,所以他的笛曲大多是以《麦西热甫》、《姑娘追》、《囊玛》中的民间歌舞音乐为素材。他的演奏热情、粗犷,擅长演奏梆笛、鹰笛。嘴劲大,气息饱满而厚实,音色十分高昂、悠扬、辽阔,他的笛膜运用较紧,延长音似弦乐的强烈柔弦,富有浓厚的新疆音乐的特点。他演奏的《帕米尔的春天》较有代表,乐曲以自由、清新的引子,把人们带到辽阔的塔什库尔干草原,中段又用吐音模仿「冬不拉」的节奏,表现塔吉克人民欢腾的舞蹈场面,最后主题再现,如牧民跨马高歌,向远方奔驰,又好似在大草原上留下了草原牧民深情的歌声。他的代表作有《公社的早晨》、《草原欢歌》、《军垦战土运肥忙》等。

刘管乐(笛子)
河北安国县人。幼年向民间艺人学吹管子,以后又自学唢呐、笛子。1951年到天津歌舞团担任独奏演员。他的演奏具有浓厚的民间乡土气息,并有较深的民间音乐根底。他从小接触民间戏曲,经常伴奏一些「河北梆子」、「老调梆子」、「丝弦」等,给他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他的创作大多是采用民歌或民间曲调改编的。演奏技巧上多用滑音、叠音、抹音、颤音等技巧,舌头常用单吐点音及花舌,进而形成他既有高亢、明亮的音色,又有灵活多变的指法,两者融合一体,风格独特。代表作品有《荫中鸟》、《卖菜》、《和平鸽》、《故乡》等。出版有《刘管乐笛子曲集》。

郑正华(笛子)
11岁习笛,参加上海市学生艺术团;15岁被陆春龄发崛进入「上海民族乐团」,自此向孙裕德学箫,向张子谦学古琴。1963年在「上海民族乐团附属学馆」毕业。1964年创作笛子独奏曲《夺丰收》。1978改编洞箫独奏曲《太阳》、《侗歌》。1982年赴加拿大探亲,应邀在卑诗大学开独奏音乐会,同时获准移民,同年创作洞箫独奏曲《思念》,并担任加拿大中华民族乐团指挥。1984年在温哥华民间音乐节独奏笛子,同年创立中国音乐学校,自任校长,订定每年举行一次「郑正华音乐会」之决定。1985年灌制笛子、巴乌录音带。1987年创作笛子和日本尺八二重奏《草原晨曲》。

戴亚(笛子)
浙江省人,七岁开始吹笛,九岁起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赵松庭先生。1982年毕业进入杭州歌舞团任独奏演员。198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深造,师从著名笛子演奏家曾永清先生,进一步掌握了北派笛子各名家不同的演奏风格,后又在北派笛子代表之一刘管乐先生门下深造。1990年毕业留校任教。戴亚在1980年杭州《西湖之春》笛子比赛中,就曾获第一名,其后曾於1989年全国民乐电视大奖赛中获笛子第一名,1991年,戴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笛子独奏音乐会,得到行家们的高度评价。戴亚的演奏风格基於南派的典雅、华丽、又融入了北派的高亢与激昂。他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又使竹笛这一古老的乐器及其演奏技巧有新的发展。同时在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结合上,做了辛勤的探索,进一步拓宽了笛子的表现领域,使竹笛演奏艺术更富於新意和魅力。

魏显忠(笛子)
沈阳市人。14岁开始学吹竹笛,师承民间艺人崔德庆学习唢呐演奏,也曾求教於陆春龄、赵松庭等人。他注重於北派风格,善长吹奏梆笛,於七十年代初创作并演奏《扬鞭摧马运粮忙》一曲,为大众所熟悉。他演奏的手指技巧较为丰富,感情的抒发奔放而强烈,起伏度较大,常以轻快、灵活的演奏表现较为生动的艺术形象而见长。代表作品有《扬鞭催马运粮忙》、《人民列车向前进》、《家乡好》等。

简广易(笛子)
四川重庆市人。195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主修竹笛。这期间,他曾向叶仰曦、段广易、刘森等人学习。1962年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他主要继承了刘森的演奏风格,并博采众长,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发展了这一流派的演奏,他的演奏清新流畅,抒情与激情并重,表情细腻,音色嘹亮,富有歌唱性,他常以舌点、指小颤和腹振音润色旋律,技巧纯熟,很有特点。1977年他以创作并演奏《牧民新歌》而受到广泛好评。代表作品有《牧民新歌》、《喜看丰收景》、《家乡赞》、《山村迎亲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