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月五,龙舟鼓”龙舟传统制作技艺

 道二十三 2016-06-09

赛龙舟是我国端午节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在我国南方很流行。


来源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投身于岳阳汩罗江),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岳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龙舟制作的材料

龙舟制作用材在民国之前用料主要是格木,为进口木料(缅甸、泰国、越南居多),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重,舟行时阻力自然大;从民国以后到20世纪末近,用料主要是松木,船身已减轻,船速有所提高。近十多年来,船板用料已是杉木。杉木不及松木耐力,但重量轻,成舟吃水浅,舟速快。


  

传统手工技艺:龙舟制作技艺

龙舟制作技艺

龙舟制作技艺

造龙舟的工作情景

传承人代表作品

龙舟制作-做坐板

非遗级别:国家级

名录保护单位:中堂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详细介绍

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单位   东莞市中堂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

东莞制作龙舟以中堂为圣,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北倚东江主流,东江支流环绕四周,河涌交错,是典型的珠三角水乡。中堂镇与广州为邻,与东莞市区相连,为东江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平原,是地势低平、水网纵横的围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是河涌交错的水网地带。

中堂的优越地理位置和水乡特点,早就有龙舟竞渡活动,也为龙舟制作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和人文基础。中堂镇历来是龙舟制作之乡,已有100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今是东莞市及邻近市县唯一有龙舟制作坊的镇区。

龙舟制作技艺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中龙船惟东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乡乡有之。”东莞“五月时洪流滂濞,放於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上下,日已暮而未散。”有如此最盛大的龙舟活动,必有最盛大的龙舟制作。大汾村红花庙尚存明代制作的“飞龙”龙船头,即可为证。

制作工艺

中堂制作的龙舟主要造型为:“大头龙”。“大头龙”龙头高高跷起,气宇轩昂。该型龙舟细长,形似柳叶,长28.5米,共有28排座,可乘划手56人。东江流域的东莞、增城和博罗诸地的龙舟均为“大头龙”,南海、番禺、顺德也有,但数量较少。广州地区和西江、北江两江流域,则以“鸡公头”为主。这两种龙舟,均属传统龙舟。其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活动部分则有木桡、龙艄、龙船鼓、双铜锣、龙棍及龙旗等饰物。文化大革命前,不少龙舟的尾部还要做一尊小神像,最尾端插一小龙旗(插旗现在还有)。

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选底骨(龙骨,主要选垂直的大杉树做底骨) —起底(钉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拗弯龙骨,呈流线型)—打水平(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转水(安装挡水板)—做大旁(称为“合”舟两侧,也称钉花旁)—做横挡(舟排骨)—做坐板(运动员坐位)—安龙肠—加固中肠(坐位与龙肠用竹片加固,也称抓篾)—上桐油灰(板与板之间缝隙加固,防漏水)—刨光—涂清漆(使舟光滑,也称扫柚油)—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一条龙舟制作时间为6—7天。

龙舟制作用材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用料主要是格木,此木为进口木料(缅甸、泰国、越南居多),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重,舟行时阻力自然大。

从民国以后到20世纪末近100年间为第二阶段:

用料主要是松木,船身已减轻,船速有所提高。

第三阶段是近十多年来:船板用料已是杉木。杉木不及松木耐力,但重量轻,成舟吃水浅,舟速快。

龙舟制作工具:在上百年的龙舟制造史中,经历了手工制作和机械化制作两个时期。手工时期,开板、刨料等重体力工序,只能靠人手,劳累繁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体力繁重的工序已为电动器具所代劳了;以前用料尺寸,师傅全凭经验和记忆(这其中有一原因是手艺不易外传),到上世纪90年代,新型的龙舟厂(如东向村的龙舟厂)从设计到数字库,已使用电脑。

龙舟制作完成后下水仪式:选定“好日”和“时辰”后,新做成的龙舟开始下水,下水后龙舟划至一个预定的地方,“跳头”发出信号,全船即时停鼓闭口,鸦雀无声,船头中一人把一碗糯米饭连同另一人跳下河中,采得一把青草(故叫采青)迅速放进龙口之中(喻揾到食),此时跳头的人猛然高高地跳起,双脚在冚板上全力一踏,全船颤动,顷刻间锣鼓齐鸣,划手们亦随着锣、鼓节奏高呼号子,举桡奋力齐划,声势响震四方。

相关工具

锛:用作加工木头。

凿:凿钉口。

刨:使用材光滑。

锯:加工木料用。

钻:打孔用。

墨斗:打线用。

相关作品:

龙头:放在龙舟最前端,是一种象征性标志。

木桡:划手用的船桨。

龙艄:掌握龙舟方向的船橹。

龙船鼓:放在龙舟中间,用作指挥和掌握节奏。

双铜锣:与龙船鼓配合使用。

龙棍及龙旗:龙棍,挑头用指挥;龙旗,代表船的精神和象征,也代表本姓氏身份、代表队符号。

下水仪式:


择好日子,烧香拜祖,把青草放在龙头口中,“跳庆”双脚在冚板一踏,划手鸣锣鼓,高呼号子,举桡齐划。

重要价值

中国是龙之乡,也是龙舟之乡,龙舟竞渡有数千年历史。龙舟是龙之化身,龙舟是龙舟竞渡的载体。龙舟制作不仅关系竞渡的比赛,更关系到历史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东莞市是典型的水乡,从明代起就是广东主要竞渡的地区,其历史悠久。现在,中堂镇已被中国龙舟协会授予“中国龙舟之乡”。龙舟竞技越来越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龙舟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随着龙舟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龙舟竞渡更加得到了发扬和传承。


“五月五,龙舟鼓”。南方五月,蝉鸣荔熟,热闹的还有水中飞舞的龙舟。

 

这里有热闹的龙舟竞渡活动,也有精湛的龙舟制作技艺。

 

2008年,龙舟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为中堂龙舟景,为迎接“扒龙舟”比赛,龙舟制作也迎来了旺季。

 东莞32个镇街,只中堂有龙舟制造厂,所生产的龙舟,除供应全市外,还供应增城、博罗一带地区。其中,九成以上的龙舟出自斗朗、马沥、东向3个村。

龙舟造型结构


中堂龙舟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制作的龙舟主要是“大头龙”。“大头龙”龙头高高跷起,气宇轩昂,形似柳叶。长28.5米,28排座共56个划手。东江流域的东莞、增城和博罗诸地的龙舟均为“大头龙”。


龙舟的结构


龙舟的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冚板诸部分;活动部分则有木桡、龙梢、龙船鼓、双铜锣、龙棍及龙旗等饰物。

 



龙舟制作的工艺流程和材料


选龙骨(主要选垂直的大杉树做底骨)

起底(钉蝴蝶底,起蝴蝶底)

起水(拗弯龙骨,呈流线型)

打水平(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

转水(安装挡水板)


做大旁

做横挡(舟排骨)


做坐板

安龙肠,加固中肠(坐位与龙肠用竹片加固),上桐油灰(板与板之间缝隙加固,防漏水)

刨光,涂清漆(使舟光滑),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一条龙舟制作时间为6——7天。


龙舟制作的材料


龙舟制作用材在民国之前用料主要是格木,为进口木料(缅甸、泰国、越南居多),材质坚固耐用,但船身重,舟行时阻力自然大;从民国以后到20世纪末近,用料主要是松木,船身已减轻,船速有所提高。近十多年来,船板用料已是杉木。杉木不及松木耐力,但重量轻,成舟吃水浅,舟速快。

 

在几百年的龙舟制造过程中,经历了手工制作和机械化制作两个时期。手工时期,开板、刨料等重体力工序,只能靠人手,劳累繁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体力繁重的工序已为电动器具所代劳了;以前龙舟用料尺寸,师傅全凭经验和记忆,到上世纪90年代,新型的龙舟厂从设计到数字库,已使用电脑。


龙舟制作困状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做龙舟成为当时最受村民欢迎的副业,那个时候流行着“造舟的富过做船的,做船的富过种田的”的说法。


近年来,龙舟制造业面临着诸多严峻考验。不少龙舟制作师傅转行另谋生计,制船“后继乏人”,没有年轻人愿意俯身工棚传承这项传统工艺,龙舟制作也陷入青黄不接的局面。年轻村民宁愿去工厂打工挣钱,也不愿意学制作龙舟。另外,造龙舟受季节影响,收入不受保障等原因,也让年轻人不敢涉足。


斗朗造龙船“一夜成舟”故事

民国时期,有一天有一个买主到斗朗村重金求船,坦言要次日交货,当天夜晚,斗朗村紧急召集所有龙舟制作师傅(当时没有专门的龙舟制造厂,造船师傅聚合视生意而定),分工合作、分秒不怠,彻夜不眠,第二天就交了船,那只船日后多次夺冠,被称作‘过天星’(快如流星的意思)。斗朗一夜装一条龙船成为中堂造龙舟的典范,流传至今。

木工刀具论坛“zjwoodtools”[微信号]

木工刀具网(http://www.)是国内排名第一的木工刀具行业网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木工刀具行业专业论坛。本站专注木工刀锯行业各种相关资讯和技术问题讨论,免费发布给关注本平台的粉丝阅读,每日更新图文内容;提供木工刀具业内人员交流讨论的和谐平台,满足访问者行业需求。

承接|刀具广告|软文推广|求职招聘|微信推送

商务合作QQ1575611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